漢傳佛教故事:魚山梵唄,響遏行云

暮鼓晨鐘嚇醒人世間名利客,經聲佛咒尋回深谷夢美麗動人。——濟南市興國縣禪寺門兩邊石雕春聯

陳思王曹植,字子建,是魏武帝三國曹操的第四子。十歲時便會寫很好文章,下筆成文,不用刪減,神思靈巧,七步以內就可以制成一首好詩。他的《豆箕詩》:“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千載廣為流傳的好詩。他對人世間的造型藝術莫不疏通,沒有一樣不保證絕對時間,因此那時候的邯鄲淳一看到他,就嘆為天之,驚懼欽佩。

曹植的媽媽是一個佛教信徒,當他的媽媽朗讀佛書時,曹植在旁,常常留戀嗟嘆,覺得佛家的大道理恰當而完全,因此也信仰了佛家。他做成一種歌贊,是用七種樂律湊出的,唱起來聲音洪亮,十分悅耳,后代都效仿他的演唱技巧。

有一天,他到魚山,忽聞虛空當中有梵天的歌曲,幽雅凄婉,響遏行云,那時候不只他一個人聽見,連他產生的侍御隨員也都聽得很清晰,她們聽了好長時間,贊嘆不已。以曹植的聰慧,迅速就領悟到了很深妙的大道理,因此效仿這一種樂律,寫出梵唄,譜出佛家的歌曲,名叫《魚山梵唄》。廣為流傳出來的梵唄現有六段,此謂六契。后人佛家中的唱誦,便是由他進行的。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