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佛說四十二章經》
唐朝名臣裴休,進士出身,后來官至宰相。他對佛教信仰十分虔誠,與禪宗有深厚的因緣。在中國禪宗史上,他與自居易、李翱、陸亙大夫等居士齊名。
裴休與溈山靈佑同門,精通《華嚴》教旨與禪宗心要。他有一個習慣,就是將自己每次參禪的心得,都用文字詳細地記錄下來,并編印成冊。他一直以為這樣做才是參禪的最佳途徑。
裴休對黃檗禪師的禪法推崇備至,每次禪師說法,他都記錄下來,旦夕揣摩玩味。在中國禪林中,黃檗禪師是一位坦蕩耿直的佛門大德,他和臨濟禪師同為“棒喝”的始祖。禪師六十五歲時,住在江西龍興寺,裴休將他的說法輯為《傳法心要》上卷;到了七十二歲時,禪師移居河南的開元寺,裴休又把他的開示輯為《傳法心要》下卷。
當《傳法心要》編纂完成之后,裴休十分恭敬地呈給黃檗禪師,希望禪師對其內容有所指示。
黃檗禪師接過來之后,看都不看一眼就放在了桌子上。裴休怔怔地站在那里,心里忐忑不安,心想:“是我的記載有偏差,惹大師生氣了?還是書本裝訂得不夠好?為什么他連看都不看一眼呢?”
過了許久,禪師才說話:“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裴休如實地答道:“不明白!請大師明示!”
黃檗禪師方便開示道:“昔日靈山會上,佛祖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于是,禪宗便自成一派。‘禪’講究的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你把心得表示在筆墨文字上,扼殺了佛法的真義,同時也失去了禪宗的宗旨,所以我才不看你編纂的書。”
裴休聽后,對禪有了更深的了解,對黃檗禪師的說法深為嘆服,并作頌贊曰:
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
八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花結勝因,
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示何人?
黃檗禪師聽后,隨口說了一偈道:
心如大海無邊際,
口吐紅蓮養病身,
自有一雙無事手,不曾只揖等閑人。
裴休身居相位卻篤信釋家,手握重權卻潛心佛道,祖籍河南卻終老溈山,特別是他要求年輕的狀元兒子辭去翰林職位削發為僧,一般人看來都極不可思議,也許這就是禪宗的魅力所在。黃檗禪師短短的幾句話就揭示了禪宗的真諦,讓裴休醍醐灌頂,如夢方醒,真可謂是:“靜夜鐘聲,喚醒夢中之夢;寒潭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