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姜曼圣僧被譽為“現代阿羅漢”,為泰國森林派大宗師,一位備受推重的禪坐大師。
阿姜曼圣僧生平:
阿姜曼1870年1月20日出生于泰國東北部烏汶府空建區邦堪蓬村,15歲入本村寺院作沙彌,好學強記,活潑、斗膽、廣能。兩年后從父命落發,22歲決意再次落發,1893年6月在烏汶城邊的里亞寺受具足戒,入阿姜索在該寺的禪堂修佛隨念、不凈觀、身念處。
曾與阿姜索結伴行梵衲行數年,之后獨安閑泰東北與北部、寮國、緬甸山林間長時刻游方梵行,探究滅苦之道。修成深度定力、調服自心之后,下行到中部,在曼谷巴吞旺寺度雨安居,其間屢次造訪一位同鄉上座——波羅曼尼瓦寺住持、聞名學者優波離長老(1856-1932),印證體會并討論進一步密布觀禪理論。雨安居完畢后他來到中部山區的幾處窟窿靜修,特別是在那空那育府傳說中惡靈出沒的薩里迦山洞獨修三年,成果非凡。
當時他想到早年游方時曾遇見許多梵衲僧在泰東北遍地修行,又回想自己曩昔無善常識點撥、修行腳步的緩慢,升起了慈善之心。他所以下山回到東北(約1919年),把自己從頭敞開的修證之道先傳給了他的教師阿姜索,不久弟子與護持者接踵而來。他與阿姜索不只傳授禪定法門,并且為使弟子瞄準最高方針,對他們的個人習氣、價值觀與調查力,作徹底的從頭教育。阿姜曼在東北點撥了一批弟子,自知未完成最終一步,有必要再次加快。
機緣老練時他只身離去(約1928年),在巴吞旺寺再度雨安居,又與優波離長老共讀經文,深受這位學者的推重。雨安居完畢后他來到北部的清邁,獨安閑山里日夜修行,不久成果。他在清邁區域游方教化11年,1940年被烏汶弟子請回客籍。
阿姜曼終身大部分時刻在遍地游方,直到生命的最終五年,才久居色軍府的班農伏寺,1949年圓寂。由阿姜索與阿姜曼復興的泰國林居禪修傳統,不只傳遍了整個泰國,現在已安身海外。
問∶我很刻苦修行,但好像尚無一點音訊。
答∶修行不能有所求,凡有求擺脫或求開悟之心即成擺脫之妨礙,這一點十分重要。你能夠日夜精進不懈,但若仍有希求心,則永久不能取得涅槃,此求擺脫之欲會導至疑問和掉悔。不管你修行多么持久多么賣力,才智決不會從愿望中發生。因而,只須很單純地放下,警醒地觀照身心,不行有有所得之心,乃至不行執著修行或要開悟。
問∶關于睡覺,該睡多久?
答∶別問我這個問題,我無法告知你。對某些人而言,均勻每晚睡四個小時就好了。不過,重要的是,你要觀,并且了解自己。若成心少睡一些,會感到全身不舒服,也很難堅持正念。睡太多會令人昏沈或掉舉。因而,要發現自己本來的步驟。這有必要細心觀照身心,澄清楚實在需求的睡覺時刻,才干把自己調整在最佳的狀況。醒來以后又翻身小睡頃刻是有害修行的;當眼睛一張開就要堅持清醒了。
問∶關于用餐,該吃多少?
答∶這個問題跟睡覺相同,你有必要了解自己。食物應合適身體所需,當視之為醫藥。你會不會在餐后感到昏沈?或許日益增胖?若有的話,當停下來,調查自己的身心。毋需吃得太快,要查看自己吃的份量,然后找出生理天然的需求。遵循梵衲行(苦行),把全部的食物盛于缽內,這樣就能夠簡略的看出自己取量的多寡。用餐時當堅持清醒、要了解自己。修行便是這么一回事,毋需獨出機杼,僅僅觀照。觀照自己,觀照心里,天然會了解自己修行最恰當的步驟。
問∶亞洲人和西方人的根器有沒有不相同?
答∶底子上是沒有不同的。外在的風俗和言語或許各異,但全部人類的心性是相同的。東西方人的貪瞋都相同,苦楚以及苦的止息也是人人皆同。
問∶修行是否須研讀許多經論?
答∶佛法不從書中求。你若想要親證佛陀所說,不須埋首書堆中??粗阕约旱男模瑱z視身體、感覺和想法是怎樣地生起和消失。不要去執著任何事物,只需清醒地觀照著。這是直探佛法本相的辦法。修行要天然,日子中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時機,都是佛法。當你做日子中的瑣碎工作時,試著堅持清醒。像在倒痰盂或清掃廁所時,不要覺得這樣做是在利益任何人。倒痰盂里也有佛法,不要以為兩腿一盤,安坐不動才是修行。有些人訴苦他沒有滿足的時刻打坐,請問你有沒有滿足的時刻呼吸?修行是自己的事,不管做什么事,要堅持清醒和天然。
問∶咱們為什么不能每天跟教師面談?
答∶你若有疑問,歡迎隨時來問他們,但毋需天天面談。你的大大小小問題,我若逐個不漏地回答,則永久無法澄清自己心里的疑團。你有必要自我檢證,自我諮詢,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每隔幾天的開示要細心傾聽,然后拿它跟自己的修行對照。兩者為同?為異?我為何有疑問?起疑情的是誰?唯有透過自我檢證才干了解自己。
問∶有時候我擔憂犯了比丘戒,若不慎殺了蚊蟲是否有過錯?
答∶戒律和品德是修行的柱石,但不行盲目地執著條文。關于不殺生或許持其他的戒條,重要的是其動機,對自己的心里要一覽無余。毋需過度擔憂比丘的戒律,若善加護持是有利修行的,但有些落發人竟老擔憂那些瑣碎的條文而寢寤不安。戒條不是要成為擔負的。咱們這兒的修行,戒律是個根底,好的戒律加上梵衲行,然后親自力行。關于許多輔佐戒律以及二百二十七條戒都能了然于心,細心恪守,會有極大的利益。戒律使咱們的日子儉樸。不要對行持戒律有疑問避免思慮紛飛,只需單純地堅持警醒。戒律使群眾調和共處,使僧團順暢運作,從表面看來人人所體現的都共同。戒律和品德是進入定慧的敲門磚。咱們善持比丘戒和梵衲行,束縛自己的日子儉樸,約束個人具有的物品。因而在這個道場里,咱們徹底奉行佛陀的教法∶去惡向善,日子簡略,僅足以堅持底子的需求,凈化心里。也便是,不管行、住、坐、臥,不管什么姿態,都要留意調查自己的身心,都要了解自己。
問∶有置疑時該怎樣辦?前些日子我置疑自己的修行,或許置疑是否有前進,不然便是置疑輔導我的教師,使自己墮入煩惱傍邊。
答∶置疑是天然的現象,每個人修行都從置疑開端,你可從中學到許多。重要的是,不要與它認同而墮入其間。置疑會使你的心在原地打轉,相反地,要調查整個置疑的進程,看是誰在置疑,看它怎樣來又怎樣去的。這樣你就不會被猜疑牽著鼻子走,你能夠跳出它,心里趨于安靜,并且看清全部現象的往來不斷。只需把你所執著的放下,放下置疑,單純地調查。這是對治置疑的辦法。
問∶關于其他的修行辦法,應怎么看待它們?這幾天見到了許多的教師,聽到了這么多不同的禪修辦法,令人感到眼花撩亂。
答∶這比如進城,有人從北方,有人從東方,還有其別人從許多條路途皆可抵達。這些辦法一般僅僅表象的不同,不管你走那一條路途,走得快或慢,倘若你是清醒清楚的話,那么它們的成果都是相同的。重要的是,全部好的修行辦法都指向去掉執著。最終,連全部修行的辦法都要舍掉,對教訓你的師父也不行執著。若有一種辦法能導致煩惱的止息,去掉執著,那它便是正確的辦法。你或許想云游參訪其他的教師,修學其他的法門,并且有的人已如此閱歷一番了。
這是一種天然的需求。你將會發現,即便問過一千個問題,知道許多不同的法門,也不能帶你抵達真理的岸邊,然后,你會厭惡的。你將會發現,唯有停下來,觀照自己的心里,才干發現佛陀所講的,毋需往身外去尋求。你必然回過頭來面臨你自己實在的賦性,在此你才干了解佛法。
問∶很屢次我看到這兒的落發人都沒有在修行,他們看起來既骯臟又不堅持正念,讓我感到不舒服。
答∶光留意到人是不恰當的,這無益于你的修行。你若起煩惱,要看的是自己的煩惱,倘若別人沒修行,不是個比如丘,也毋需你來批判結論。才智不會從留意別人的過錯中發生。落發戒是個人修行的東西,不是要拿來當作批判挑剔的利器。無人能代你修行,你也不能替別人刻苦。重要的是,觀照自己,這才是修行之道。
問∶我一向十分細心地操練收攝六根,眼睛經常堅持低視,每個微細的動作都做到警醒清楚。譬如說,用餐時,從咀嚼、品嘗到吞咽,都花好長的時刻去調查每一動作的觸受。每走一步也都小心謹慎、慎重其事。這樣做是否如法?
答∶收攝六根是適合的修行法,咱們應整天都堅持警醒,但不行做得太過火。吃飯、走路以及任何動作都要堅持天然,這樣才干從當下的狀況中培育自發的察覺力。
不用故意做作,把自己逼成奇形怪狀的,不然,這也是另一種貪。修行要不緩不急、源源不斷,你若做得天但是清醒,才智也會天然發生。
問∶打坐有必要坐好久嗎?
答∶不用要。坐上好幾個小時是沒有必要的。有些人以為坐得愈久必定愈有才智,我曾看見雞在雞窩里坐上好幾天呢!才智來自于,不管你的身體做什么動作,你都是警醒而清楚。修行應該從清晨醒來那一刻開端,繼續到你晚上睡覺之前。不要介意你能坐多久,重要的是能否堅持清醒清楚。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天然的壽數,有的人六十歲會死,而有的人到九十歲才死。
所以,你們每個人修行步驟也不用共同,不要去想或擔憂這一點。試著堅持清醒,讓事物依它天然的規律進行,這時不管你處在怎樣的境地,心里都會愈來愈安靜。它比如森林里一泓明澈的池塘,全部美麗和稀有的動物都跑來喝水,你清醒地看見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看到美麗稀罕的動物來了又走了,但你仍寂然不動。煩惱會發生,但你能馬上透視它們。這是佛陀獲致的慈祥和美好。
問∶我的雜念依然許多,當我想堅持清醒時就妄念紛飛。
答∶不要擔憂這一點。試著把心安住在當下。不管什么想法生起,只須看著它,隨它去,不要想祛除妄念,這時心天然會回復它本來的狀況。不要別離好壞、冷熱和快慢。無人亦無我,底子沒有一個能操縱的我。讓全部天然展示。討飯時,毋需特別做作,僅僅慈祥地走著,看著心。毋需執著要閉關或隱遁。不管身處何地,堅持天然,警醒觀照,藉此知道自己。
猜疑若生起,看著它的往來不斷。便是這么簡略,全部無所執。這比如你走在街上,每隔一段時刻就會碰到妨礙。當你遇到煩惱,只須看著它、放下它,就逾越曩昔了。別眷戀已閱歷過的煩惱,也別預期沒有呈現的困難。專心于現在,全部皆在改變傍邊,不管遇到什么境地都不要執著它。當修行天然涌現時,心靈就會趨于它原有的調和狀況,全部境地都將僅僅生起和消失。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