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四明沙門比丘知禮。謹用為法之心。問義于浙陽講主昭上人(左右)五月二十六日。本州國寧寺傳到上人。答十義書一軸如此。答釋未善讀文。縱事改張終當乖理。始末全書于妄語。披尋備見于諂心毀人。且容壞法寧忍欲敷后難恐混前文。故且于十科立二百問。蓋恐上人仍前隱覆不陳已墮之愆。更肆奸諛重改難酬之問。故先標問目后布難詞。必冀上人依數標章覽文為答。母使一條漏失。欲令正理清楚希不延時庶塞颙望。
問辨訛云。觀有二種。一曰理觀。二曰事觀。今文不須附事而觀。蓋十法純談理觀。故且二種觀法各能觀境顯理。既不附事相而觀。乃是直于陰入觀理。此則正是約行理觀。今那云是事法理觀耶。
問夫名事法為理觀者。須托事附法入陰心用觀。顯理方名理觀。今文既不附事托陰而觀于理。何顯而名理觀耶。
問附事顯理乃是一種觀法。何得標列云觀有二種。一曰理觀。二曰事觀。豈以所附事自為一事。所顯理更立為一理觀耶。
問約教明三法對觀心。三法但名為事。今文既非約觀三法。那名為所顯三諦耶。
問辨訛云。今文理觀事事全成于法界。心心成顯于金光。既不附事相法相。則是直體陰入事事成不思議境。則十乘心心顯于金光既爾。得不是約行理觀耶。
問十法若非約行理觀。那得就是普賢安坐念實相耶。
問答疑書。既云普賢觀法證前圓談。理觀示可修義。何以釋難書轉云念念相續。及念實相令依止觀修證耶。
問若非約行理觀焉。得念念相續焉。得入理證果耶。
問答疑書云。此玄直顯心性義同理觀。若少帶事法且非直顯心性。唯約行理觀直觀陰心顯性。此玄既直觀心顯性。那非行約理觀耶。
問今文既是約行理觀。那無揀陰及十乘耶。
問本立十法是約行理觀。故廢后附法觀心。約行觀既不成。后文觀心怎么廢那。
問此玄十種三法。乃是正談果法。何得是直顯心性耶。
問所引五章但稱涅槃。僅僅佛性乃是正談果法。該于因人佛性。豈是直顯眾生佛性耶。
問如云游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地。乃是直顯心性該得佛法。豈名直顯佛法耶。
問誥難書特問此玄正談佛法。那名直顯心性因。何不答何得二三處。改云予不許直顯法性耶。
問今既牽率而答。何得言心性處。不言直顯。言直顯處不言心性。豈非四字全書恐義乖返耶。
問答疑書云。此玄文直顯心性。今何改云學者備覽妙玄。已知心性遍生遍佛。故觀此果法知是心性。此豈非妙玄自顯心性。此玄不顯心性。何得云此直顯心性耶。
問予云。良師取意教學義合諸文。仁尚不伏。仁立學者先解妙玄。方尋此部出何文耶。
問既此玄直顯心性。故十法皆以理融。妙玄不直顯心性。故十法不以理融學者解彼心性尚能融于他部何不自融當部。而更觀心融之耶。
問此玄十法文顯標云為未有智眼。約信解別離。那云純被妙玄深達心性人耶。
問秖為此玄附于如來所游十法。廣示心觀故至經文不管觀解。何得據被廢此觀心耶。
問此玄大師被在日。當機故須即示修法。涅槃玄是滅后私制既。非當眾策觀。故且缺如以托講者仿諸部授人。那云學者自知耶。
問妙經文疏雖敘偏小。本被習圓之人。故附文作觀多分在圓。令逐個文不違所習。據何文證知是久習止觀之人。豈大師講妙經時。預為玉泉寺修止觀人示觀心耶。
問所據觀心銷開等。欲成觀心銷文是要。且開等具于四釋最終旁用觀心銷之。觀銷若要何不居初。又何文云觀心銷是要耶。
問大師說玄疏時。沒有說圓頓止觀。何得純為久習圓頓止觀人。示事法觀耶。
問妙玄觀心。令即聞即修不待觀境。那云指示行人。須依止觀中修耶。
問若廢此文觀心。何以稱久修者。本習耶。
問本習既是揀境修觀。今文亦揀恰稱本習。豈以太稱而認為非耶。
問若廢此文觀心將何以指示。令于止觀中修耶。
問止觀既揀境修觀。今文預揀示之。有何乖違耶。
問發揮本據十法有六即義。故不觀心。妙玄十法逐個細示六即。何以卻云彼文須有觀心。觀于十法耶。
問此玄十法以一法性貫之。故不須觀心。妙玄十法豈不以一理貫之。何以須有觀心耶。
問仁以此三法欲類凈名疏。法無眾生具觀心義。彼約研心修觀辨三法。此談果證三法。那具觀心義耶。
問仁立十法。僅僅三諦異名故具觀心義。既類法無眾生。彼約所觀所顯。能觀能顯能破。能破助道正路自行利物。論三法此既一向是所顯諦。理安類彼文具觀心義耶。
問又云此三法具修性義。故具觀心義釋毗耶離城。具論修性三德。何以更示觀心耶。
問此十法從三德至三道。而辨妙玄十法。從眾生心性三道辨備至果。逐個皆具六即。何以卻須用觀心觀之。此文何以不必觀之耶。
問攝事入陰用觀顯理。方名攝事成理。故妙玄五義正觀心文俱明觀陰。仁何但云攝事歸理。不云入陰觀理耶。
問今十法文既不攝入陰心。又無觀法顯理。那名事法理觀耶。
問辨顯立十法。純是理觀。修證之法同普賢觀。何以改云只要理觀義耶。
問常坐雖觀三道事境。既非起心末事。又非借事立觀。乃是直顯心性。那名事觀耶。
問觀于一念及三道。皆是直附事境觀。僅僅一種理觀那名事理二觀耶。
問常行觀相好是立事境。三觀依之顯理方成一種觀法。那名事理二觀耶。
問隨自意推于末事四運叵得。僅僅一種事觀。那名事理二觀耶。
問今約四三昧。論事理二觀辨訛。既云不須附事而觀。便是不附三道相好。旛壇白象起心等事。乃是一念法界觀空之理觀既爾。十法那無一念。等十乘耶。
問辨訛既立十法純談理觀。遂問何無理觀揀陰十乘。仁既不立純是事觀。那責不問事觀。揀境并十乘耶。
問粗心與正修。事儀與理觀。互有廣略。舉四行必帶正修觀法。予將常坐尷尬。已攝正修何得枉。云常坐唯在粗心耶。
問予云。若依五略修行證果能利他者。一是聞師取意教授。二是宜略即能修證。那得枉。云五略自具十乘耶。
問若諸經與妙經觀體全同。何以妙樂云此示觀解異于他經。他經豈無圓觀耶。
問前時圓教欲修觀人。既未聞開于聲聞。那能自用開顯之理為觀體耶。
問若二經圓理是同。妙玄十法。那無理融耶。
問妙玄專心成觀。那類方等懺儀未成之觀耶。
問若執王數相扶觀。王必觀數何以約識心修觀。后更歷四陰觀耶。觀時已然悟時那否則耶。
問王城耆山房宿。萬二千數皆觀陰入。那云事法觀。不立陰入為陰境耶。
問既云又諸觀境不出五陰。今此山等約陰便故山等。約陰既便故立陰名。則顯諸境雖無陰名。而體皆是陰故云不出五陰。那據此句判諸觀境非陰耶。
問所云以諸文中。直云境智者。蓋以諸文既對陰不便利。故輟陰名而但以一念心。及緣由生心等為境。以三觀為智。便是直云境智也。若不爾者有何觀解。但立境智兩字耶。
問諸文觀一念心。及緣由生心。若非陰心謂是何物。如仁之意豈不謂是清凈真如耶。
問粗心妙境云觀心性。諸文事法多觀心性。止觀既是陰識之性。諸文那不是耶。
問山城觀中妙樂。令于此辨便利正修。講人還須于此辨否。若不辨者則違尊教。若具辨之學者還可修否。
問妙樂于山城觀中。令于此揀境及心。若非揀陰為揀何境。若不揀思議取不思議。為揀何心耶。
問阿難觀中妙樂。令具述觀相。若不述揀境十乘。何名具述。豈獨此中具述驗知凡指止觀。皆令具述那違教耶。
問婆多觀中妙樂。令廣引般舟三昧。仁于講時還曾引否。
問山城之外只合直云境智。今文既立陰境以驗。是訛者山城之外房宿。亦立陰境。不異山城。萬二千人立十二入為境。豈亦后人添耶。
問諸文觀一念心與此棄三觀一何異。縱諸數相扶。豈不的以心王為主耶。
問今文因云棄三觀一。驗是訛者。據何教云附法觀心。不得揀陰耶。
問十二入各具千如。則已結成妙境。諸文但云陰等。未結妙境乃于此。境示乎三觀。三觀若立境自成妙。故云但寄能觀觀耳。今文棄三觀一方當示陰。未結妙境故于此境示乎三觀。顯金光亮豈非寄能觀耶。那將示陰便為妙境。那云不是寄能觀觀耶。
問義例二種觀法雖不云陰。而云入一念心。心之與陰雖能造能覆少殊其體。豈異托事則山城觀。陰既令揀境。那執二種不立陰耶。
問答疑書云。此玄文十境缺乏既無修發九境。驗知只要陰境。既是十境中辨須是揀陰之境。且今十法何文是揀陰境耶。
問妙玄心如幻焰等。既在觀心科中。須作境觀而說。故釋簽云。今銷逐個文俱入觀門。仍須細釋令成妙觀。何得謗云是通途法相耶。
問指要本立先解諸法皆妙。然欲立行須論起觀之處。乃立不變隨緣陰識為境。觀之顯理。仁曾破之今那枉予解。則唯妄觀方了真耶。
問予據金錍粗心立不變隨緣。名心為所觀境。豈是獨頭之妄。那斥同外道耶。
問予據止觀念處懺儀。立陰識妄心一念無明為境。此諸教文既單就妄立未云即真。豈是外道說耶。
問所觀之心。是無明染緣所成。佛界心是十乘凈緣所成。詰難書定所觀心。那責不說凈緣佛界心耶。
問金錍立不變隨緣。名心本示妄染色心有果佛性。若是隨凈緣佛界心者。豈是佛界色心有佛性耶。
問輔行引心造如來。本證妄染陰識能造全部因何抝作非染非凈心耶。
問若云妄心即真故。立非染非凈心者。豈大師不知即真。那但云陰識。應不及仁之所說耶。
問粗心本示止觀陰識是隨緣心。輔行乃指隨緣所成陰識能造如來。那作四句分之云粗心。是隨緣染凈心。止觀對錯染凈心耶。
問若轉計云妄心即理故。云非染非凈者。何獨止觀。論即粗心不即耶。若皆即者何以約句定分之耶。
問若約染凈兩緣所成十界心。論所觀境者十境之中。那無佛心耶。
問示珠云一念常靈寂體。一念真知等顯。是以真性釋一念耶。
問示珠若知一念是妄。何不仰順妙玄釋簽。以迷因法釋心。那云心非因果。約理能造事以釋心是因耶。
問粗心雖將陰境在修觀文中。揀繁取要與大部不殊。豈見文在一處便不分陰境。理境所破所顯耶。
問粗心云異故分于染凈緣。緣體本空空不空此論所顯。能破三諦三觀。那得引此而難所破心境耶。
問仁既自云濁本錢有之語此示本迷。今了迷心當體即理。染凈不貳等。且所觀陰心為約本迷說。為約今了說二義。若混則將賊不分。那名觀法耶。
問雖云三無不同乃是陰心攝他生佛。豈可攝佛便令能攝。之心屬果耶。若便屬果何以。釋簽云生佛在心亦定屬因耶。
問仁立鉆火之喻。意執于火唯是所鉆所出。而不知出已燒木。復是能燒觀陰顯理。本欲滅陰理顯。陰滅理非能滅耶。
問輔行既用器械權謀。及以將身喻止觀及以諦理。此三俱運方破三賊。因何身力獨非能破耶。
問仁執了陰是理所以觀之。不知此是妙解。若欲立行須且立陰觀陰顯理。豈云觀理顯理鉆火出火耶。
問辨訛云。三千是妄法今云是所顯之理因誰解耶。
問初棄于陰明具三千。后依妙境發誓安心等。豈非妙境對。陰為能對九為所耶。
問仁執心具三千色無三千。且心與色皆是真如隨緣而造。豈一片具德真如造心。一片不具德真如造色。不爾何以心具色無耶。
問若色不具三千。何以妙經疏十二入各具千如耶。
問若執入義帶心。妙樂那云界亦各具耶。
問既許不情體遍無情體。既遍已具那不遍。豈有一分不具德體遍于無情。不爾那執色無三千耶。
問金錍本立無情有佛性。豈獨有不具三千之性。若爾不名有果人之性也莫違宗否。
問能造之心既由全理而起。故能具三千。色是全理之心而起。那不具三千能生樹根。既具四微所生枝條。豈不具四微耶。
問他約能造論于唯識。故無唯色之義。今既約具論于唯識。故有唯色之義。既許唯色那無三千耶。
問豈以色不造心等。故便不得云色具三千。便不名法界中道。及不名唯色耶。豈以波結為冰暫不活動。便謂不具波性耶。
問心具于色色是妙色。既是妙色那無三千耶。
問觀陰為妙境。攝彼無情同為佛乘蓋顯法法皆具三千。若無情不具那為佛乘耶。
問四念處表里二觀之后結歸心者。蓋舍旁從正。舍難從易。外觀破于內著。豈全不觀外耶。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