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莊法師:無明煩惱是什么意思?

  《攝大乘論講記》說:“佛法不外乎轉(zhuǎn)迷啟悟,轉(zhuǎn)染成凈的行踐。轉(zhuǎn)迷啟悟與轉(zhuǎn)染成凈的要害,便是知。”“知”便是懂事,也便是理解因果道理;相對的,不明因果道理,或?qū)売晒麍蟀l(fā)生過錯的知道,便是“癡”,又稱為“無明”。無明是煩惱的本源,無明自身便是煩惱,所以一般稱為“無明煩惱”。

  煩惱是學(xué)佛的最大魔障之一,由于煩惱能障蔽咱們心中原有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稱作蓋、障;它盤纏在咱們心中,像是重重絞繞的繩子,所以又稱作結(jié)、纏;它能捆綁咱們的身心,使咱們不得安閑,所以又稱作縛;它像塵垢,能污染咱們的心性,所以又稱作垢;它像塵土,能夠附著咱們的心,使咱們的心光不能朗照,使咱們身心勞頓,所以又稱作塵勞;它像激流相同,能夠丟失咱們的仁慈道德,所以又稱作暴流;它能唆使咱們在無明之中永遠地輪回,所以又稱作使;它使咱們棲棲惶惑,迷失良心,所以又稱作惑。此外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險坑等譬喻。

  總歸,煩惱會惱亂咱們的身心,使咱們無明做作,因而流通存亡,所以學(xué)佛便是與煩惱魔軍作戰(zhàn),若想要取得擺脫安閑,就必須打敗煩惱魔軍。

  按照凡夫的習(xí)性,關(guān)于自己所喜歡的人事物,天然想要執(zhí)為己有,這便是貪心;相反的,關(guān)于不順己意的人事物,就發(fā)生排擠,溫順討厭,這便是嗔恚;由于凡事全憑自己的好惡,如愿則喜,不如愿則怒,徹底不明事理,這便是愚癡。由于貪嗔癡作怪,所以發(fā)生慳貪、小氣、妒忌、自私、仇恨、執(zhí)著、惱怒、散亂、愁悶等心情,這便是煩惱。因而發(fā)生煩惱的根本原因便是貪嗔癡,所以學(xué)佛修行便是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滅貪嗔癡。”

  佛經(jīng)形容人有八萬四千煩惱,可見人的煩惱多如滿坑滿谷,假如沒有修行,則無法對治。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佛陀告知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專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擺脫。”所以佛陀告知咱們要修行。念佛、誦經(jīng)、拜佛、觀想佛陀的慈容,甚至聽經(jīng)聞法、持戒行善等,都是修行,借著修行所取得的法喜、決心、力氣,都能使無明煩惱消除凈盡。

  此外,人之所以發(fā)生煩惱,究其原因,其實是心向外尋求,利誘于物境。因而只要看淡自我、忘棄自我,把小我融入大我,把自私自利的心,擴大為胸襟群眾的心,如此才干去除無明煩惱,才干找回自我。


隨機文章:

發(fā)表回復(fù)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biāo)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