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
‘鐘’是釋教的‘犍椎’之一,最初僅僅是作為集眾之用的,所以也稱為‘信鼓’。—印度在還沒有‘鐘’的時期,多半是敲擊木制的犍椎集眾。
‘鐘’也是報時之器。‘鐘’原本只要‘梵鐘’和‘半鐘’兩種;‘梵鐘’便是所謂的‘大鐘’,又稱為‘釣(吊)鐘、撞鐘、洪鐘、鯨鐘’等等。‘半鐘’的體積只要‘梵鐘’的一半高度,所以稱為‘半鐘’。
‘鐘’的體積巨細(xì),有它必定的規(guī)范。古代的大型‘梵鐘’,據(jù)廣弘明集第二十八卷記載:京師西明寺(唐高宗敕建,在今陜西省西安市)之‘鐘’,用銅一萬斤。又日本京都方廣寺之‘鐘’,高一丈五尺,徑九尺二寸,厚九寸二分,重二萬二千貫(一向為三.七五公斤)。一般的‘梵鐘’,高約四.五尺,徑約二尺左右。(上述的尺碼,不知道是不是如今的我國尺度。)
‘鐘’的材料:‘梵鐘’多用青銅鑄造,‘半鐘’多用真鈺鑄造。‘真鈺’也叫‘鈺石’是一銅屬的礦藏;煉冶之后,視之如金,赤而不黑。近世以來,已見有鐵造的‘鐘’了。
‘梵鐘’懸掛在‘鐘樓’頂層,‘半鐘’則吊在佛堂后門檐下。寺院中置有專司‘曉鐘、昏鐘、齋鐘、定鐘’四時鳴鐘的‘執(zhí)事僧’—‘鐘頭’,準(zhǔn)時敲叩。
古昔年代,除了現(xiàn)已知道印度有‘鐘’之外,在其時我國好像也有‘鐘’,僅僅短少足資考證的文獻(xiàn)罷了。據(jù)廣弘明集第二十八卷說:有‘大周二教鐘銘’(周武帝制)、‘大唐興善寺鐘銘’、‘京都西明寺鐘銘’(唐麟德二年造)。
又洛陽伽藍(lán)記序有說:‘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天冷清,鐘聲罕聞。’
另據(jù)高僧傳第二十九卷:‘智興傳’說:‘隋大業(yè)五年,興住京師禪定寺,司“時鐘”之役。’
又唐代張繼‘楓橋夜泊’詩,有‘姑蘇郊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之句。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有‘文殊菩薩曾在五臺山鐘樓谷化現(xiàn)“金鐘寶樓”之記事。’
依據(jù)以上所引述的許多材料顯現(xiàn):后周以降,我國歷代人士從前不斷鑄‘鐘’。
‘鐘’關(guān)于修道,有大積德行善。據(jù)敕修清規(guī)法器章說:‘大鐘,森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覺;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又經(jīng)典中說:‘洪鐘震響覺群生,聲遍十方無量土。’
又增一阿含經(jīng)說:‘若打鐘時,全部惡道諸苦,并得中止。’
又付法藏傳卷五說:‘古月支國王,因與安眠國戰(zhàn),殺人九億。因惡報故,身后化為千頭大魚,劍輪繞身砍頭。隨砍復(fù)生,極痛難忍。往求羅漢僧長(常)擊鐘聲,以息其苦。’
又高僧傳(智興傳)說:‘有一亡者,通夢其妻曰:“我病死,生于陰間,幸賴禪定寺僧智興鳴鐘,響震幽冥,同遭受痛苦者,一時擺脫。”’
又大唐西域記卷一說:‘迦膩色迦王受惡龍請,建寺鳴鐘,息其嗔心。’
俱舍論及佛祖統(tǒng)記(智者傳)也說:‘人命將終,聞?chuàng)翮婍嘀暎苌眯模茉稣睢?rsquo;
又祇園圖經(jīng)大略說:‘祇園精舍無常院中,有銀鐘、頗梨鐘(可能是‘琉璃鐘’或‘水晶鐘’)各四座(臺)。銀鐘放置無常堂內(nèi),此堂乃病僧所住。僧病垂危,鐘即自鳴,音中宣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僧聞音已,苦惱即除,如入三昧,得生凈土。—銀鐘為忉利天王釋提桓因所造,頗梨鐘則是月宮皇帝所造。及至佛滅度后,二鐘各自償還天界。’
由于‘鐘’有這許多的積德行善,所以釋教徒應(yīng)該尊重它。因而,但凡敲鐘的人必先默誦‘愿偈’(即‘鐘聲偈’)。雜喻經(jīng)‘偈’云:‘地點聞鐘聲,臥者有必要起。’古德也說:‘聞鐘臥不起,護(hù)法善神嗔;現(xiàn)前減福慧,后世墮蛇身。’
敲鐘用的‘鐘椎’又稱做‘杵’。‘鐘’的敲擊板眼,隨著「門派’及‘方域’的不同,釋教界沒有一致的規(guī)則。便是常見的‘百八鐘’的義解,也是不盡一致的。據(jù)我國的世典群談采余說:‘鐘聲晨昏叩一百八聲者,一歲之義也。蓋年有十二月,有二十四氣,又有七十二候,正得此數(shù)。’這個說法乃塵俗所臆造,與釋教無關(guān)。又有佛門中人說:‘鳴鐘一百八下,以醒一百八煩惱之睡也。’此說也不見經(jīng)傳。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