鐺鉿

  鐺鉿

  —鐃鈸

  ‘鐺’、‘鉿’也是釋教贊誦或儀節中所運用的一種唄器。兩者合作板眼,莊飾節奏,認為‘伎樂供養’。這兩種法器都是運用銅片制成的。

  ‘鐺子’的形狀有如一只圓盤,直徑約四五寸。四邊鑿有小孔,用細繩把它綁在架子上,而后用一枝小木槌敲擊它。架子(鐺架)有方形的,也有圓形的。方形的架子是用硬木條或者是細竹所造的。圓形的架子,則是用銅料制成,下按木柄。

  ‘鉿子’是用兩枚圓銅片所造,中心處拱起(凸起),如浮漚狀。漚心有一小孔,孔中系一布縷(條)。兩手各執一片,彼此敲擊成聲。小的‘鉿子’,直徑有五六寸;大的‘鉿子’直徑約一尺數寸。

  ‘鐺子’在不敲擊時,鐺子與鐺錘同時拿在左手,鐺錘夾在鐺子不和外,右手抱住平胸,鐺子齊口。

  敲擊‘鐺子’時,左手握鐺,右手執錘,鐺子照面,這叫做‘照面鐺子’。執錘是用大指、食指、中指,執住而擊之。

  ‘鉿子’于不敲時,兩片合攏,兩手執持平胸。用兩大指與兩食指,壓在鉿子邊緣上面,其他六指托之,放在胸前。這叫做‘平胸鉿子’。

  打‘鉿子’時,左手抑托一片,右手覆提一片。上鉿邊與下鉿邊相差數分,上鉿擊下鉿。這樣敲叩,音聲比較嘹亮。

  ‘鐺子’的來歷,因為文獻缺乏,尚待日后考證。

  ‘鉿子’古代稱為‘鐃鈸’。據辭源記載:‘“鐃鈸”樂器,本名“銅鈸”,南齊穆士素所造,其圓數寸。大者出扶南、南昌、疏勒等國,其圓數尺。拱起如浮漚,以韋(鞏固柔軟之皮)貫之,相擊以和樂者。今通稱“鐃鈸”’。—文獻通考也是這樣說的。

  ‘鉿子’又叫做‘銅缽’。據中文梵學大辭典說:‘杜氏通典曰:“銅缽亦謂之銅盤,出于西戎及南蠻。其圓數寸,拱起如浮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也”。法華經曰:“琵琶鐃銅鈸”,后混為一種,認為法事之樂器。正字通曰:“銅鈸今鐃鈸也”。是鐃鈸為一物之本據也。僧史略曰:“初集鳴鐃鈸,唱佛歌贊”。’

  又望月釋教大辭典說:‘鈸又作銅鈸、銅鈸子、或銅缽子,亦稱銅盤。系用響銅所造。其形如圓盤,中心拱起如丸狀。中心穿一小孔,系以布縷。兩片互擊而鳴奏之。’(由日文譯出)

  在釋教的典籍里,有許多當地說到‘鉿子’的姓名。例如法華經‘便利品’說:‘琵琶鐃銅鈸’。佛本行為說:‘一千銅鈸、一千具簫,常于宮中,吹打不停。’摩訶僧祇律第三十三說:‘伐鼓、歌舞、琵琶、鐃、銅鈸。’另外在敦煌出土的‘凈土變相及阿彌陀菩薩來迎圖’中,也有鐃鈸的圖畫。再有敕修百丈清規卷下‘法器章—鐃鈸項’及禪林象箋‘唄器門’中,也從前有所闡明。

  ‘鈸’的用場,除了唱誦贊偈時敲擊之外,據敕修百丈清規卷下‘法器章’(鐃鈸項)說:‘凡維那、住持揖兩序出班上香時,藏殿祝贊轉輪時,行者鳴之。之外:迎引送亡時、行者披剃時、群眾行道時、迎候新住持入院時,皆鳴之。’(由日文望月釋教大辭典譯出)。

  ‘鉿子’不僅是釋教的樂器,并且在塵俗間以及神教、道教,也都被遍及的運用著。

  再者:‘鐃鈸’一詞,除了上面的一些介紹闡明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的解說。—據辭源說:‘鐃:(一)軍樂器也。【周禮以金鐃止鼓注】,鐃如鈴,無舌有柄。執而鳴之,以止伐鼓。’宣和博古圖有漢舞鐃,镕銅鏤為疏欞,而中含銅丸。樂舞所用者也。(二)鈸之大者,俗亦謂之鐃;又謂之鐃鈸。雅樂、俗樂均用之。’

  中文梵學大辭典也說:‘鐃與鈸為二物,西戎、南蠻之樂器也。三才圖會曰:“金鐃如火斗(熨斗),有柄。以銅為框(幫),疏其上。如鈴,中有丸。執其柄而搖之,其聲譊譊然,以止鼓。”’。

  日文望月梵學大辭典說:‘鐃有金鐃、銅鐃之分:金鐃形如熨斗,有柄。亦如鈴,中有鐵丸。執柄搖之,用以止鼓,或指揮戎行。……銅鐃又叫做銅拍子,其形與金鐃懸殊。’(由日文譯)又湖海新聞說:‘宋徽宗宣和元年降手詔曰:“按先天紀,鈸乃黃帝戰蚩尤之武器。胡人之兇具,我國自不合用。’

  綜觀上面所說的一些考據,咱們能夠知道:除了一種做為樂器的‘鐃鈸’之外,還有一些是歸于軍用的‘鐃鈸’。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