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旋白螺是古印度戰神的器物,巨大的海螺號宣告人們在戰役中表現出的勇猛和成功。毗濕奴的噴焰海螺叫“pamchajanya”,其意為“具有對五眾的控制力”。阿周那[1]的海螺以“devadatta”著稱,其意為“神賜”。它的成功號角令敵人膽戰心寒。作為戰役號角,海螺相當于如今的號角,是力氣、威望和控制的標志。吉利的號聲能夠祛除兇惡精靈、使人避開天然災害并威嚇全部有害生靈。毗濕奴左上手持有噴焰海螺,與右上手持有的金輪般配。毗濕奴的十大化身[2]中的前五位都持有這兩個器物。它們分別是:魚、龜、野豬、人獅和侏儒。在印度教中,佛陀被視為毗濕奴十大化身中的第九大化身。因陀羅和梵天這兩位大天神在傳統上被畫成在佛陀寶座前敬獻毗濕奴的器物海螺和金輪,這或許更是一種偶然。毗濕奴也遍及被稱作“巨人”[3]或“右手神”[4],這些稱謂也相同適用于佛陀。佛陀的頭發右旋,其身體帶有“巨人”的三十二吉相[5]。前期的印度教把海螺扥為陰陽兩類,厚殼球莖狀海螺是陽性[6]的,而薄殼細長型海螺是陰性[7]的,這也用于區分印度的四大種姓[8]。外表潤滑的白海螺代表婆羅門(僧侶)種姓;赤色海螺代表剎帝利(武士)種姓;黃色海螺代表吠舍(商人)種姓,而灰暗色海螺代表首陀羅(奴隸)種姓。天然左旋的一般海螺[9]與極為稀有的右旋白螺[10]能夠進一步區分。右旋白螺最為吉利,適合用于典禮中。螺殼的殼尖被鋸掉,構成吹口,這樣,右旋風道能夠創造出音響的作用,標志正在施頌[11]佛法。婆羅門教把戰役中運用的海螺視為其宗教控制的禮儀標志。前期佛教徒相同用它作為佛陀教義登峰造極的標志。此刻,海螺標志著佛陀在宣講佛法真理時的無畏精力及他召喚為眾生利益而取得滿意和盡力精進。海螺號筒般深重的聲響是佛陀三十二個大相之一,其聲響響徹整個十方大地。在肖像畫法中,佛陀喉部的三條海螺形狀的皺褶代表著這一大相。作為八瑞相之一,白色海螺一般筆直制作,常在其較低處系有一根絲飄帶。從口部的曲線和螺孔能夠看出螺的右旋。海螺能夠水平放置,當作盛放甘露或香料的容器。作為手持器物,它標志著宣講佛法便是“佛語”。眾神的“才智”左手常持有海螺。
注解:
[1]梵文:arjuna,阿周那,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摩訶婆羅多》中的人物。
[2]梵文:avatara,化身。毗濕奴的十大化身為:1)魚(matsya);2)龜(kurma);3)野豬(varaha);4)人獅(narasingha,半人半獅的怪物);5)侏儒(vamana);6)持斧羅摩;7)羅摩;8)黑天(krishna);9)佛陀;10)迦爾吉(kalki,白馬)。
[3]梵文:mahapurusha,巨人或大人。
[4]梵文:dakshinadeva,右手神。
[5]梵文:mahapurusha-lakshana,三十二大相。如來身體的三十二種殊勝的相狀?;蛑阜稹⑥D輪王的身體所具的三十二種相好。
[6]梵文:purusha,陽性。
[7]梵文:shankhini,陰性。
[8]原文:caste,種姓。印度的四大種姓是:1)婆羅教的掌門人,音譯“婆羅門”(brahmin);2)武士、王族和武士,音譯“剎帝利”(kshatriya);3)農工商庶民,音譯“吠舍”(vaishya);4)奴隸,音譯“首陀羅”(shudra)。
[9]梵文:vamavarta,左旋海螺。
[10]梵文:dakshinavarta,右旋海螺。
[11]梵文:dakshina,施頌,指受施時唱起的咒頌。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