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輪是前期印度的太陽的標志,標志著控制、維護和創生。作為太陽的標志,它開始出現在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1]遺址出土的泥印章上。輪是吠陀時期維護神毗濕奴的首要器物。噴焰六輻金輪[2]代表著世界萬象之輪。它代表著運動、持續性和改變,宛如天界圓形天體相同永久旋轉向前。作為一種兵器,無輪圈的輪有六個、八個、十個、十二個或十八個利尖的刃片,能夠像輪那樣旋轉或在繩下搖擺。故印度戰車上的木輪也有數量相同的輪輻。釋教把輪視為“轉輪王”的首要標識,以為這個輪便是佛陀教義中的“法輪”。法輪的藏文詞匯“chos-kyi-vkhor-lo”的字面意義是“轉法輪”或精力的改變。輪的快速滾動代表佛陀教義提醒的敏捷的精力官吏。與轉輪王旋轉的兵器比較,輪能斷滅全部“障”和“惑”。佛陀在斯里那他[3]鹿野苑[4]的初度傳道被稱作“初轉法輪”。在此地,它論述了“四圣諦”[5]和“八正路”[6]。后來,他又在拉賈吉爾[7]和沙拉瓦斯蒂[8]舉行了兩次重要的傳法活動,這兩次傳法別離被稱作“二轉法輪”和“三轉法輪”。
輪由輪轂、輪輻和輪圈三部分組成,標志著釋教教義以道德、才智和禪定為根據。中心輪轂代表著道德標準,它坐落中心,使人心平穩篤定。尖銳的輪輻代表才智和覺識,能夠斷滅癡愚。輪圈代表著冥思禪定。環圈輪的輪圈驅動輪的滾動。千輻金輪像太陽相同散射,代表著佛陀上千次的傳法活動和教法。八輻金輪標志著佛陀的“八正路”,也標志著這些教法傳達八方。吉利輪被畫成用純金制成,黃金采自“南瞻部洲”[9]的瞻部河[10]。吉利輪在傳統上被畫成有八個金剛杵形狀的輪輻構成,中心輪轂上有三個或四個旋轉的“喜旋”,其旋轉方向與我國漢地的陰陽符相同。假如中心輪轂上有三個旋,那么,它們就代表佛、法、僧“三寶”和打敗癡、貪、嗔“三毒”的成功。假如有四個旋,那么,其色彩一般與四大方位及四大要素相符,標志著以“四圣諦”為根據的佛陀的教法。輪圈或許被畫成一個簡略的圓圈,常畫有朝向八大方向的圓形金色小飾物。有時,輪圈也可畫在裝修富麗的梨形框圈內,框圈是用鑲嵌著珠寶的金色旋狀飾物制成。輪圈后邊披掛一條絲飄帶,輪的底部一般插在一個小蓮花座基上。
注解:
[1]原文:harappan,哈拉帕文明,青銅時代文明,詳見“印度河文明”的注釋。
[2]梵文:sudarshana-chakra,六輻金輪。
[3]梵文:saranath,斯里那他,印度地名。
[4]梵文:mrgadava,鹿野苑,亦稱“仙人論處”、“仙人住處”、“仙人鹿園”等。釋教圣地。在今瓦拉納西城西北約十公里處。傳為釋迦牟尼成道后開始說法的當地。
[5]梵文:astangamarga;藏文:bden-pa-bzhi,四圣諦,亦稱“四諦”,指四條崇高的真理,能徹底解決世界人生問題的四個真理條目。“四圣諦”為:1)苦諦;2)集諦;3)滅諦;4)道諦。
[6]藏文:vohags-lam-yang-dag-brgyag,八正路,又稱“八圣道”、“八道支”等。要到達抱負的地步的修行者所要具足的實踐德目。“八正路”是:1)正見;2)正思想;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
[7]梵文:rajghir,拉賈吉爾,地名。
[8]梵文:shravasti,沙拉瓦斯蒂,地名。
[9]梵文:jambudvipa,南瞻部洲,意譯“勝金”。釋教名詞。四大瞻部洲之一。此洲盛產瞻部樹,坐落須彌山南面咸海里,故名。
[10]梵文:jambud,瞻部河,南瞻部洲中的一條河,河名。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