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僧“三寶”是釋教圣壇上的中心供物,代表著全部佛的身、語、意。它們一起構成了釋教教義中的“三學”[1]、“三篋”[2]和“三皈依”[3]。從概念上來看,它們代表著得道者凈化后的行為(身)、言語(語)和思想(意)。
佛像或滿意大師像放在圣壇中心,代表著佛陀的滿意之身。經(jīng)文放在佛像左邊,代表佛陀的經(jīng)論和教義,是取得滿意之語或佛法的具象之物。佛塔放在佛像右側,代表僧眾或僧團的徹悟之心。作為佛陀的言語和教義,在傳統(tǒng)上,要將經(jīng)文放在圣壇的最高處。作為佛陀身相的表現(xiàn)形式,佛像要放在中心。佛塔代表僧眾,放在佛像下面。在舉辦皈依典禮[4]時,要用這些三皈依物品迅速地碰觸弟子的頭。在初級密宗院里,信徒也要皈依大師、本尊神[5]和空行母[6]這“三底子”[7]。三顆一組的寶石也代表“三寶”。
注解:
[1] 梵文:trishiksha,三學,亦稱“三事”。三學,釋教修行者有必要修習的三種最基本的學識,即:1)戒學;2)定學;3)慧學。戒時遏止兇惡,積習善行。定是使身心安靜下來,止息種種念慮,使精力能會集,慧是如理思想,照見實在。
[2] 三篋,即:1)經(jīng);2)律;3)論。
[3] 三皈依,即:1)皈依佛;2)皈依法;3)皈依僧。
[4] 皈依典禮,一個人正式成為釋教徒時所舉辦的宗教典禮。
[5] 梵文:yidam;藏文:yi-dam,本尊,密乘四部的每一部有各自的精力世界形式,即壇城體系,這個體系由一密乘主神與一些眷屬神靈組成。壇城中的主神便是佛家所稱的本尊神。
[6] 梵文:dakimi,空行母,藏傳釋教中代表才智與力氣的飛翔女神。
[7] 藏文:rtsa-ba-gsum,三底子,1)加被底子依上師或喇嘛;2)成果底子依本尊;3)除障底子依空行母。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