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標志符號之一卐字符

  卐字符是最陳舊、最常見的標志符號之一,但令人遺憾的是德國納粹黨選用它作為第三帝國的標志,這就使得這個曾經(jīng)是吉利的卐字符帶上了兇惡的國家主義的顏色。在國際的每一個已知文明中都能夠發(fā)現(xiàn)卐字符的構成進程。印度用它作為標志符號,這能夠追溯到印度河流域莫亨朱達羅[1]哈拉帕古城(逝世之城)發(fā)掘出的人工制品上。卐字符開始被以為是吠陀神濕奴的太陽標志物火輪或是毗濕奴共同的發(fā)旋或胸前徽相。在印度藝術中,佛陀是毗濕奴十大化身中的第九大化身,他的胸前常畫有卐字符。在古代我國漢地,卐字符開始是道教永生的標志,“萬字”代表人間萬事。

  梵文詞匯“svastika”源自詞根“sv-asti”,其意為“福祉”、“好運”、“成功”或“昌盛”。有關該符號源自印度的說法不一。遍及承受的觀念以為它開始是太陽的標志,源于太陽在四方和四季的運轉。作為火的標志,它也被視為源于吠陀時期的火棍[2]。人們一同搓火棍就能夠點著崇高的護摩之火。另一說法以為,這個標志物是詞根為“sv-asti”的一些字母的堆疊,被寫入釋教阿育王[3]規(guī)劃的一個前期字母表的字體中,構成了卐字符這個拼合文字。還有一種說法以為,卐字符是前期釋教巴利文字母“su”和“ti”的組成,而這兩個字母又是源自梵文“sv”(意為“好”)和“asti”(意為“它是”)。

  在西藏苯教中,雍仲卍[4]之意是“永生或不變”,本質(zhì)上與釋教的金剛相符。與印度金剛杵的標志物使金剛乘釋教之“金剛之道”鼓起相同,雍仲卍字符也標志著雍仲苯教的鼓起。與印度教、釋教和耆那教順時針旋轉不同,苯教的卍字符是逆時針旋轉的。出于這個原因,苯教修持者要在圣殿和圣地逆時針方向進行轉經(jīng)。在印度標志主義中,右旋[5]或順時針旋轉的卐字符被視為神的陽性,而左旋[6]或逆時針旋轉的卍字符表明神的陰性。在梵文中,左旋卍字符叫“sauvastika”。在金剛乘釋教中,卍字符基本上標志著四大要素之一“地”及其不行炸毀的穩(wěn)定性。在這一方面,它與十字金剛杵標志物關系密切。

注解:

  [1]原文:mohenjo-dara,莫亨朱達羅,印度地名。

  [2]梵文:arani,火棍。

  [3]梵文:asoka,阿育王,公元前273年~前232年。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國創(chuàng)始人旃陀羅笈多之孫。相傳殺兄后即位,降服羯陵伽國,從半島南端,一致全印度。特別拔擢釋教,立釋教為國教。即位第十七年,在華氏城命目犍連子帝須招集掌管釋教第三次結集。結集后,差遣傳教師去四方傳布佛法。

  [4]藏文:g·yung-drung,雍仲,圖形為“卍”或“卐”,藏語音譯。古時譯為“吉利海云相”,釋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原為古代的一種符咒、護符或宗教標志,被以為是太陽或火的標志。在西藏,“雍仲”苯是原始苯教理論化后的首要門戶。雍仲是表明永久的吉利符號。

  [5]梵文:dakshina,右旋。

  [6]梵文:vama,左旋。


隨機文章:

發(fā)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