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對在家居士來說,需求受持哪些戒律?
濟群法師答:作為居士來說,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還有八戒,是在家居士體會落發給假的戒律。關于五戒、八戒的內容,圣嚴法師在《戒律學大綱》的“五戒十善”和“八關齋戒”這兩部分講得比較清楚,能夠作為參閱。假如咱們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對自己還有更高的要求,能夠進一步受菩薩戒。《優婆塞戒經》便是在家居士修學大乘菩薩戒的范本,體系介紹了從發菩提心到行菩薩道的整個修學進程,太虛大師曾大力宏揚。此外,《瑜伽菩薩戒》的開遮也非常善巧,對在家居士修學戒律有極大協助。而《梵網菩薩戒》是頓戒,相對來說要求會更高,行持起來難度也較大。
問:不受戒能否得到戒體?破了戒,對戒體有什么影響?
濟群法師答:關于一般人而言,不受戒是不得戒體的,有必要經過相關羯磨作法才干得到戒體。此外,也有不用經過羯磨作法得到的戒,如成果禪守時具足的“定共戒”,成果無漏圣道時具足的“道共戒”。但從凡夫境地來說,惟有經過受戒這一方式,才或許得到戒體。在家居士受持五戒,外表看來比較簡單,其實嚴厲做好也不簡單。尤其在當今這個年代,處處充溢檢測。為穩重起見,在家居士可依據本身詳細狀況挑選分受,受一分、二分、三分、四分甚至五分。假如受戒前沒有一點掌握,也沒有徹底改造自己的決計,之后就很簡單犯戒。
犯戒和破戒不同。犯戒主要指犯輕戒,而破戒則是犯重戒。如殺人便是犯重罪,會失掉戒體,就像茶杯落地后摔成碎片,無法修補得無缺如初。而犯輕戒的話,就像茶杯感染了塵垢,清洗之后還能持續運用。所以,犯了輕戒可經過悔過補償,這是對治犯戒的有效途徑,所謂“悔過得清凈,悔過得安泰”。一旦犯了重戒,則會失掉戒體。
問:為什么要受“八關齋戒”? 能夠自受嗎?
濟群法師答:“八關齋戒”是在家居士體會落發給假的一種戒律。
不少佛弟子都受過五戒。五戒的規范,和塵俗品德也很挨近。因而,受持五戒能使咱們取得人天福報。而八關齋戒更挨近于落發人的戒律,是佛陀為在家居士種下出生擺脫之因而慈善開設。其含義在于,在家居士可經過受持這些戒律,感觸清凈、離欲的落發給假。因八戒已挨近沙彌戒,故受持積德行善極大。佛經記載,一日一夜受關齋戒的積德行善,相當于終身受五戒的積德行善。有條件的話,期望咱們多去寺院受持“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應在如法道場,禮請落發和尚教授。若所在地沒有和尚或清凈道場,也可在佛前自受。近年來,姑蘇西園戒幢律寺每月都為信眾教授八關齋戒,詳細時刻在每月第一周的周末,咱們有時機可去體會一下。
問:過午不食的“午”,到底是幾點?持八戒到后半夜時,可否歇息一下?
濟群法師答:按現在的時刻核算,“午”為十二點。古代沒有時鐘,一般是在陽光下立一根棍子,當影子抵達正中,便是正午時分。持午的人,從當天正午到次日早上明相現時才干進食。所謂明相,并沒有詳細時刻,以在室外能夠看到自己的掌紋為準。
八關齋戒并未要求不倒單,可正常歇息。受持八戒,有必要了解戒相,才干正確持戒。與五戒比較,八戒的要點有二:一是不淫欲,一是不非時食。五戒要求是“不邪淫”,答應夫妻間合理的性給假。而在受持八戒的一日一夜內,則須嚴厲教練全部兩性行為。第六條“不著香華蔓,不香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及第七條“不坐高廣闊床”,也是為了協助咱們看護“不淫欲”這條戒。至于“不非時食”,也是五戒所無,須嚴厲持守。
問:十齋和六齋有什么差異?
濟群法師答:差異僅僅在于時刻多少,十齋為每月十天受持齋戒,分別是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轉貼者注解:此系〈地藏經〉的十齋日]。六齋則是每月六天受持齋戒,分別是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
但還有一個概念需求弄清,一般,人們總是將持齋等同于茹素,其實這是錯誤觀念。齋,為過午不食,亦含清凈之義。釋教中有八關齋戒,求受者除過午不食外,更要奉行簡樸、清凈的給假,那才是齋的實在內在。也便是說,咱們要在這六天或十天中過著嚴厲、清凈的修行給假。雖是在家居士,但所持戒律已挨近落發人,此為持齋。假如僅僅是茹素,其他還和平常相同,貪嗔癡一點點沒有減少,就不算持齋,僅僅茹素罷了。
問:為了不費事他人,能夠不說真話嗎?
濟群法師答:釋教所說的妄語,有大妄語、小妄語及便利妄語之分。假如是怕費事他人,沒吃飯卻說吃過了之類,歸于便利妄語。其意圖既不是為了損傷、詐騙他人,也不是為了個人利益,一般是沒有阻礙的。還有一種狀況,則是為了利益眾生。戒律記載,有位老比丘住在山中,某日,一只被獵人追逐的鹿從他面前跑過。當獵人追來問詢時,老比丘卻指了別的的方向。他這么做,徹底是出于對鹿的慈善,雖是說了妄語,卻沒有罪過。若以菩薩戒衡量,這樣的妄語還有積德行善。在菩薩戒中,菩薩為了利益眾生,能夠殺人,能夠盜竊。但咱們有必要清晰這么做的條件,有必要沒有一點點利己之心摻雜其間,而不是為自己的貪欲或煩惱找托言。自我非常奸刁,會用各種方式進行假裝。假如不能徹底確認自己的發心,決不要簡單在火中取栗。
問:看到有人預備行兇,作為學佛者當怎么應對?
濟群法師答:從聲聞戒的視點來說,當你看到他人行兇,不想救并不算犯戒,自己殺人才算犯戒。聲聞戒以止息本身惡行為主,是消沉的行善。而菩薩戒更注重活躍的行善,如放生、救人等。菩薩戒有“三聚凈戒”,分別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作為菩薩,看到暴徒即將行兇時,決不能冷眼旁觀,而應發慈善心,甘愿自己犯下殺戒,也不忍看到有人被害,不忍看到兇手因殺人而遭受無量苦果。若能如此發心,菩薩雖殺人而不犯戒,且積德行善無量。但咱們要知道,這和俠客式的憤世嫉俗徹底不同。菩薩這么做,惟有悲心,不只是關于受害者,也包含對行兇者。而俠客所以仗義執言,往往僅僅出于對受害者的憐惜,關于行兇者,八成只要義憤而沒有悲心了。
問:被殺者如不被殺,今后也或許變好,若不能預知未來改變,怎樣判別他是否應該遭到這一懲辦?
濟群法師答:關鍵是,假如此刻不殺他,當下就會損害很多人的生命安全。至于今后會不會變成好人,則是另一回事。事實上,全部眾生皆有如來才智德相,終究都是要成佛的。但在當下,在他們做作種種惡業時,假如不加阻止,就會變成悲慘劇。作為菩薩,應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寧可自己承當殺生業報也要阻止他做作罪過,一方面維護群眾,一方面也使恐怖分子免造極大惡業。
問:受菩薩戒后,能否從事生意煙酒的生意?
濟群法師答:釋教徒受戒后,戒律規范或許和原有給假習慣發生沖突,尤其是受菩薩戒。這個問題,應該說是比較遍及的。菩薩戒中,不只自己不能喝酒,也不能讓他人喝酒,由于酒戒是釋教各項戒律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學佛修行,終究是為了開發般若才智,而酒精會遮蓋沉著,使身心渾沌蒙昧,為修行極大妨礙。
受戒,是咱們的自覺挑選。發心受戒后,就應嚴厲依照戒律規范調整個人給假。已然戒律有清晰規定,作為受戒者,當然不能再從事生意煙酒的生意。戒律和法令相同,在原則問題上是沒有通融地步的,不能以這樣或那樣的理由作為托言。盡管戒律有時也會有開遮,比如盡管制止喝酒,仍是答應作為藥用,這就歸于開的部分。但若是為了生意,這一理由就不能成立了。
問:在家人可否受具足戒?比丘和比丘尼所持戒條數量有別,是否表現性別的不平等?
濟群法師答:具足戒是落發比丘受持的戒律,在家人不行受。落發,包含身落發和心落發。對在家人來說,真實做到心落發并不簡單。假如身在塵世而能建議出離心,固然是很好,但要成為比丘,受持具足戒,還須以身落發這種特定方式來完結。
至于戒條數量,佛陀制戒最初,并未開端就給男眾擬定250條、給女眾擬定348條。佛陀所制的每條戒,都是有針對性的,是有人違法后才依據詳細問題擬定的。女眾本身存在問題較多,因而,針對女眾擬定的戒律也相應多一些,并非佛陀對待男女的不平等。
問:對在家居士來說,需求受持哪些戒律?
濟群法師答:作為居士來說,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還有八戒,是在家居士體會落發給假的戒律。關于五戒、八戒的內容,圣嚴法師在《戒律學大綱》的“五戒十善”和“八關齋戒”這兩部分講得比較清楚,能夠作為參閱。假如咱們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對自己還有更高的要求,能夠進一步受菩薩戒。《優婆塞戒經》便是在家居士修學大乘菩薩戒的范本,體系介紹了從發菩提心到行菩薩道的整個修學進程,太虛大師曾大力宏揚。此外,《瑜伽菩薩戒》的開遮也非常善巧,對在家居士修學戒律有極大協助。而《梵網菩薩戒》是頓戒,相對來說要求會更高,行持起來難度也較大。
問:在家居士不行讀比丘戒一說,有依據嗎?
濟群法師答:就像非黨員不行參與黨員大會相同,在家人也不能參與僧團的羯磨會議,這是戒律清晰規定的。至于在家居士讀戒的問題,律中雖未明說,但一般是不建議看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落發戒是讓落發眾受持的,與在家眾沒有關系,在家居士了解并受持在家戒即可。二、在家居士看了比丘戒之后,對僧團內部狀況又不非常了解,只一味以此規范去衡量,不免發生談論、詆毀,致使造下極大口業,為防止對錯,也不建議居士看戒。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