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在家人有煩惱,為何戰勝不了?

  在調伏煩惱過程中,“覓心了不可得”扮演十分重要的人物。有些人的心很簡單從雜染的功用轉成清凈的功用,但有些人就轉不過來,即便修不凈觀也轉不過來。

  有些人不修“覓心了不可得”的無生觀,所以他就一向以為這辯論是實在的,它有實在體性,那么要改動這個辯論就有困難。只需你有一次經歷,在打坐時能調查“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名無生。”或是調查“未生無潛處,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向。”依此法語來做調查,你會發覺邪念的賦性是不存在的,若有這樣一次的經歷,這對你的修行有十分嚴重的含義。“何期自性,本自清凈。”當你從清凈賦性的視點來調查夢想,這時你要改動它就比較簡單。

  總歸,若修從假入空觀,調查它的無生,再從假觀中調查它是不凈,這樣就能到達幽靜。心若幽靜,外境倒置的引誘就不存在,心里的愿望也隨之消除。釋迦牟尼佛說,這是迦葉佛的傳承,迦葉佛年代傳承給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再傳給弟子。

  佛弟子對生命的緣由觀與世俗人有所不同。假定沒有受佛法思想的熏習,咱們凡夫倒置的心會以為“萬法唯色”,以為生命的功用是由色法所發明,心法是由色法所發明出來的。醫學上以為一個人之所以聰明,由于他的腦細胞結構特別雜亂,所以發明出聰明的心法。但佛法對立這種說法,佛法以為由心法發明色法,一個人的阿賴耶識有聰明的功用,所以他得果報時,腦細胞的結構就特別雜亂,所以是由心法發明色法,心法主導色法。假如“萬法唯色”,色法主導心法,這樣會發生斷滅見,由于色法消滅,心法也隨之消失,人生只要活一世,則皈依三寶,斷惡修善就沒有含義了。因而咱們應該了解是由心法主導色法,心法是相續的,色法僅僅暫時的。

  在美國曾有幾位醫學博士做試驗,找一個人作為試驗目標,這個人的腦細胞由儀器來操控,叫這個人修慈失望。剛開始修時,慈失望在他心中比較陌生,這些腦細胞的活動比較少,但通過每天一次一次不斷地修習,他的腦細胞結構起了改動,他思想慈善的細胞功用不斷擴大,到最后他嫻熟慈失望后,他的腦細胞結構竟徹底改動了,修習慈失望的腦細胞功用增加了許多。所以心法主導色法,這是修行人永久要了知的真理。

  有些在家人有煩惱,為什么不能戰勝呢?因他以為自己身體有這個結構,所以就有這個煩惱,當然他也就不可能改動煩惱。

  但佛法不同意這種說法,佛法以為是由于自己的心有這種功用,所以你召感這個果報。“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起先要改動自心,心念若改動,業力也隨之改動;業力若改動,果報也就改動。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