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求道四心

  大部分的人在不同階段都會有所尋求,幼年、青少年時期要肄業;長大成人要尋求婚姻伴侶;結業后要尋求具足財富、工作開展等等,在各方面都有根底后,他可能對這世間種種物質外在感到不能滿意,因而他開端求道。求道也要有求道的心,才干有所成果,以下四種心是有必要具有的:

榜首、能捨全部全部而不望報:

  有的時分,咱們懂得施舍、懂得慈善、懂得服務,可是施舍、慈善、服務之馀,總期望他人能報答于咱們。一有這種貪求望報的心思,就不是真的「道」,不是真實的積德行善。求道的人,他能捨全部全部而不望報,就好像太陽普照大地,而沒有要求大地萬物報答給他,所以太陽才成其擴展、成其遍及、成其永恆。

第二、能失生命產業而不捨法:

  一個求道人,他寧能夠丟失產業,乃至獻身自己的生命,都不會捨棄自己的道、自己的佛法、自己的崇奉、自己的宗教。能能夠看自己的品德、品格、崇奉更重于生命產業,把道、崇奉,當作比生命產業還重要,這才是求道之心。

第三、能信甚深因果而不疑問:

  有時分,有的人關于自己一時的榮辱得失際遇,就心起置疑,不信因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是不會過錯的,因果的規律,比電腦還要精確,關于甚深因果不要疑問,它不是宗教教化的戒條,而是咱們心中的一把尺,衡量自己的命運。因而,堅信因果,就能為自己承當、擔任。

第四、能持清淨戒法而不毀犯:

  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專心持淨戒。」戒是邁向擺脫安閑的法門,持戒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慈善心與菩薩道的具體表現。因而,咱們能夠看到許多修道者,乃至僅僅一個沙彌,對拘謹的崇奉戒條,都不會容易去毀犯。守持戒律時,應掌握戒的根本精力,才不會拘泥戒條的方式,而能與時俱進,安排身心,淨化社會。

  求道是為了昇華咱們的品格,為了淨化咱們的煩惱,為了擴展咱們的胸懷,為了莊重咱們的國際,讓咱們的生命更持久,更有意義。以上求道四心,是咱們應抱持的信仰。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