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人間的快樂事?

  佛在世時,一天有四個新學比丘評論“人世以何為最高興”的問題。

  甲說:“春心美景,百花爭妍,身游其間,最為高興”。

  乙說:“宗親冥會,大吃特吃,最為高興。”

  丙說:“多積財寶,富有做人,最為高興。”

  丁說:“妻妾合座,夸耀鄉里,最為高興。”

  四人各執己見,爭論不休,則剛被佛聽見。

  佛勸誡他們道:“汝等學佛,未循正路涵養,誤以世法為樂!春景剛至,秋束糟蹋,有何高興?勝會不常,盛筵易散,有何可樂,錢是五共(水浸、火燒、賊偷、子敗、官沒)之物,得來辛苦,散去擔憂,有何高興?妻妾合座,不免生怨死離,有何高興?真實高興,唯在擺脫煩惱,證入涅槃!”

  佛又說了一個故事:早年有個信佛的普安王,請了邦鄰四個國王來聚餐,評論到人世以什么事為最高興?

  甲王說:“旅行最高興”;

  乙王說:“和愛人在一起聽音樂最高興”;

  丁王說:“有大權利,操控全部最高興”;

  普安王說:“各位所說的都是苦楚之本,憂畏之源,不是真實的高興;須知樂極生悲,樂為苦數,取得權勢凌人,失勢被辱;唯有信仰佛法,寂凈無染,無欲無求,然后證道,才是人生榜首樂事。”

  樂和苦是相對的雙面。樂的一面是天堂,苦的一面是陰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是,咱們往常碰到的樂事,多分是暫有還無的相對的高興,終是不能永久保存的。那么,怎么樣才是人世真實的樂,永久的樂,肯定的樂呢?

一、五欲之樂

  人世的人以為最高興的事,總括起來,不出五種:

  一是要金錢多,所謂“要錢不要命”;

  二是要妻妾美眷多,過著荒誕潰爛的日子;

  三是要聲譽好,期望人人來恭維他;

  四是要吃得好,大吃而特吃,即便沒得吃的,也要對屠門而大嚼;

  五是要睡得多,睡得舒暢,漫無控制。

  財、色、名、食、睡的五欲,是人世人的所一起爭奪而要占有的;但爭奪時是苦的,占有了失掉或壞了,又是苦的。所以是有高興,是暫有還無的,不能永久的肯定的存在。

  五欲之樂,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指眼耳鼻舌身所觸摸的相對的境地,那便是色聲香味觸五種,稱為五欲之樂。而凡夫的眾生,苦多樂少,往往樂是苦的果,苦是樂的果;相反的,苦是樂的因,樂是苦的因。

  例如有人以負債來先享用一番,還賬之時必定有得苦吃,這是先樂后苦,樂成了苦的因了。

  相反的,有一些人修苦行,期望求升天國,或許拼了命辛辛苦苦掙錢,然后拿了錢去旅行、享用了,那便是樂為苦果。很多人為了肚子餓要吃飯而去作業掙錢,可是作業了一整天,吃的時分只短短幾分鐘就吃飽了,這不能不說是苦多樂少。

  在印度及我國,有苦行的宗教。有的把自己浸在水底,有的掛在樹上,有的囚處山洞不見天日,有的澗飲木食草衣石座,老死不與人世往還,這樣苦苦的修行,其意圖是為了升天,為了羽化、蟬蛻。

  在他們片面的感覺上,修行到最后,會享用到放下物欲的高興,這是由苦行而得來的,但卻仍不終究。

二、禪悅之樂

  打坐修定而得到心的安靜安穩而發生禪悅之樂。

  禪悅之樂,沒有身體沉重的擔負,沒有雜念夢想的擔負,心中無事,感到十分輕安安穩,甚至時空感消亡。若跟五欲之樂比較,五欲之樂是從影響取得,而禪定之樂是從擔負的開釋取得的。

  一旦取得禪定的樂,便不會貪戀五欲之樂了。只不過這種禪定的樂,只要在定中才能夠享用到,離開了禪定就沒有,所以仍是間斷性而不是一次樂便能永久樂,所以不能稱作極樂。

  禪悅的高興,仍是相對的不能耐久的高興,因定力一衰,苦的境地仍舊浮起。所以佛經說:“縱使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來”。

三、擺脫之樂

  擺脫之樂,不受五欲的誘惑,沒有得失的煩惱,沒有安危的困擾,沒有存亡的憂喜,沒有魔障的打亂;既不被物質的環境所連累,也不被精力的影響所不堅定,所以稱為擺脫之樂,便是最完全、最終究的高興。

  這僅僅對未證終究擺脫前的一種便利說法,真實取得擺脫,則境智冥合,能所雙亡,不光存亡這名不行得,就連涅槃之名也不行得了。

  因證悟的理境,是只堪自怡說,不行言說,所以這高興是超然的,肯定的,永久的存在。人世的欲樂固缺乏比較。即天上的禪悅之樂也可不能比較。唯有出生的擺脫,才是肯定的永久的高興。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