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
我實在是不能用菩薩的那種大慈大悲的精力去對待每一個人,同一件事面臨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心情,怎么逐步消除這種別離心呢?
曙提法師:
凡夫不能大慈大悲,是正常的。慈是予樂,悲是拔苦。概有三種:
一、生緣慈善:也叫有情緣慈、眾生緣慈。緣,便是緣念,即緣念調查全部眾生猶如赤子,而予樂拔苦,此乃凡夫以及小乘人開端之慈善,也稱小悲。
二、法緣慈善:諦觀全部法乃無我,而生起之慈善。這是大阿羅漢及菩薩之慈善,又稱中悲。
三、無緣慈善:諦觀諸法相等,而生起無別離心的肯定之慈善,這是佛獨具之大悲,故特稱為大慈大悲。
初心學人欲學大悲,無妨先從小悲開端,也便是眾生緣慈善開端。一般來說,也有三個進程:
一、慈及親愛:無論是給予高興仍是拔除苦楚,先從身邊最接近的人開端。前面說猶如赤子,便是看作自己的小孩子,爸爸媽媽給予孩子高興是忘我的、爸爸媽媽不忍孩子苦楚也是感同身受的。從親密聯系中修慈善,也恰如這樣。
二、慈及中人:不只對身邊人慈祥有加,對其他人、乃至徹底不認識的人,見其有難也能和藹慈善、予以救苦。這個比慈及親愛又進了一步,因凡夫對親密聯系者更易愛恨交織,素昧生平者往往冷酷。
三、慈及怨憎:假如慈善心再進一步修,還要惠及與自己有仇恨乃至有仇的眾生,這個比較難,不只放下仇恨,還要進一步幫他。但要修慈善,就必須要去做。
因為這僅僅從眾生緣慈視點修慈善,并不是如法緣慈、無緣慈以般若才智照見眾生與我之聯系,所以修眾生緣慈時要一起修忍辱,眾生剛烈難化,咱們又才智不行,亦如孩子調皮氣惱爸爸媽媽,我們一起沮喪捉急!所以菩薩先要能堅忍眾生對自己的惱害,才干進一步修眾生緣慈,這樣相得益彰會更有作用。
文章轉自大眾號:同覺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