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
末學,是梵學弟子的謙稱,仍是古時文人也能夠這樣自稱?為什么稱末學呢?
曙提法師:
末學,有多義。
如《莊子》中“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這兒的末相對于本,莊子以為德教等是底子之學,而兵刑等是枝末之學,此謂末學;
又如《史通·惑經》:“豈與夫庸儒末學,諱疾忌醫,使夫問者緘辭杜口,置疑不展若斯罷了哉!”這兒的末學泛指那些沒什么真知灼見的淺薄學者;
又如,蘇軾《與封守朱朝請》:“前日蒙示所藏諸書,使末學稍窺家法之秘,幸甚,幸甚。”此刻末學便是自謙之辭。
釋教傳入我國后,與中華文明互融,很多佛子也常以“末學”、“不慧”、“后學”自稱,大都是自謙之辭,所以也并非釋教獨有。今世社會則較少有人運用這些謙詞了,卻是釋教保留了這些傳統文化。
佛經傍邊,如《楞嚴經》中有:“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請注意這兒不是“末學”,而是“未學”,便是“不輕未學難”中的未學,指未曾學過的人、或初學者。須留心不要混雜。
文章轉自大眾號:筏喻微集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