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嗔是怒、氣憤,指敵視、仇視和損害別人的心思,又作嗔怒、嗔恚等。
《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釋教所說的底子煩惱之一,與貪和癡一同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生與效果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愛而產生無厭足地尋求、占有的心思愿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討厭而產生憤怒、惱怒的心思和心情。
釋教以為對違反自己愿望的別人或他事物生起仇視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力效果,對佛道之修行是非常有害的。因此釋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釋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別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損害更大。
因嗔怒別人而起仇視之心,便會產生爭斗,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損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墮入災禍,因此《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要心胸慈善和才智,由于對方正在受煩惱的折磨。要心里充溢慈善,把他當作你親愛的兄弟,在打坐時,專心在慈善的感觸上。要發出慈善心于整個國際,唯有慈善才干化解嗔恨。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