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教講因果,有一句話叫做:“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那么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菩薩由于懂事成果大才智,所以不造惡因也就無所謂感化后果,眾生剛好相反,要比及親身遭受可怕的果報才生起恐懼。
菩薩深知因果循環規則,所以從源頭上來束縛自己,也便是從自己的起心動念都要看好。莫種惡因。而眾生不識因果不信因果,圖一時貪欲而種下惡因,比及果報來時痛苦萬分,卻悔之晚矣。
《涅盤經》講: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世作善惡之因,現世遭受痛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此生報,或此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當下受報。
禍福不是上天賜予的,是咱們自招。陰間閻羅本不肯你下陰間,怎么辦我等無惡不作偏要下去。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影子甩得掉么?人死了錢沒花完,都成了別人的,聲望位置也云消霧散,唯有善惡之報是如影隨形的跟著一同去。百千億劫,萬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所以咱們要惜福,多種福德,多做善事。
咱們理解了業有三報的道理,不只知道干壞事作惡之人,終有報應,并且能真實做到多與人為善,不干壞事的而終得福報的成果。
因果及其報應規則,遍及自然界,也遍及人類社會。人們的全部活動,包含個人穿衣吃飯,舉心動念,待人,接物,處事,無不孕育著因果。
大凡因果只分兩大類,善與惡,善因得善果,惡因得后果。因果一旦構成,勢不可擋,不以人的毅力為搬運,更不由別人代替,只能作繭自縛,謬誤百出。果報時刻,早晚紛歧,有的是現世報應,便是這輩子必定受報,有的則在下一世或許很多世后才受報。而實際報應的,更有當場受報的,前幾天媒體報道的偷佛像當場暴斃的響馬便是。
釋迦牟尼佛成道,提示因果真理,一向被世人推重,佛門修行人,更謹記在心,不敢忘卻,付諸行持。故佛門有句名言:“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菩薩所以畏因,由于菩薩大覺、大慧、大行。擅于鑒真偽,審邪正,察好壞,辨善惡故菩薩對真、正、好、善力為,對偽、邪、壞、惡卻止。
菩薩畏因是斷惡行善的表現,是持戒精嚴的執行,是攝心妙法。
菩薩畏因,無因便無果,無果便無禍,無禍便福至,清閑自在,常樂我凈。如此法味何曾人人嘗過?
但是眾生截然不同。眾生以沉浸,執著,別離,夢想為名家。只知迷醉社會的色相,執著于愿望,不知《金剛經》所云:“凡全部相,皆是虛妄。”缺少正知正見的才智。對人生觀,價值觀,做人處世及人際關系,往往輕率從事,肆無忌憚,傷天害理也敢為,乃至有的人以惡為能,以為身手勝人一籌,所干惡事,甚是秘要,無人知道,無可識破,即使瞞過人們的耳目,則滿不過天理(天道),殊不知種下深重的惡因,果報現前,或驚恐慌萬狀,忐忑不安,或莫衷一是,痛苦難表。甚或機毀人亡,死無葬身之地,真實令人痛心扼腕。因而“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便是對畏果人的活描寫,滿是愚癡所使。
以下是近代高僧印光大師的解說:
‘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后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除,功德圓滿,直至成佛然后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后果,比如當日避影,白費賓士。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窘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改變由心之奧旨乎。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此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此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后報。后報則早晚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改變由心者,比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陰間,長劫遭受痛苦。其人后來生大羞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赤貧,與彼全部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陰間長劫遭受痛苦之業,即使消除。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圣。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除,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改變由心之義也。’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正編》與衛錦洲書》)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