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羅漢是指釋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人世、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首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開端呈現(xiàn)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
賓度羅跋羅墮閣尊者——坐鹿羅漢涵義祿入豐盛
安坐神鹿、若有所思 泰然處之、狷介自賞
賓度羅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是貴族婆羅門的望族,跋羅墮閣是名。這位羅漢本來是印度優(yōu)陀延王的大臣,權(quán)傾一國,但他遽然發(fā)心去做和尚。優(yōu)陀延王親身請他反轉(zhuǎn)當官,他怕國王嚕蘇,遂遁入深山修行。有一日,皇宮前呈現(xiàn)的一名騎鹿和尚,御林軍認得是跋羅墮閣,急速向優(yōu)陀延王陳述。國王出來接他入宮,說國家依然虛位以待,問他是否回來當官。他說回來是想導國王落發(fā),他用種種比方,闡明各種欲念之可厭,成果國王就讓位太子,隨他落發(fā)做和尚。
迦諾迦代蹉尊者——歡欣羅漢涵義心情舒暢
妖魔除盡、玉宇弄清 揚手歡慶、心花怒放
迦諾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論師之一。論師即長于議論梵學的演說家及雄辯家。有人問他甚么叫做喜,他解說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高興之喜。又有人問他:“何謂之高慶?”他說:“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覺的高興,便是高慶。例如誠如向佛,心覺佛在,即感高興。”他在演說及爭辯時,常帶笑臉,又因論喜慶而名噪一時,故名歡欣羅漢,或喜慶羅漢。
諾迦跋哩陀尊者——舉缽羅漢涵義食之無憂
原是一位化緣和尚。他化緣的辦法異乎尋常,是高舉鐵缽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稱其為“舉缽羅漢”。
迦諾迦伐厘情阇尊者,是一位慈善相等討飯化緣的行者。藉討飯福利世人,予眾生栽培福德,并為他們講說佛法,以身教、身教度化眾生。
蘇頻陀尊者——托塔羅漢涵義佛法通靈
七層浮屠、佛法通靈 威而不怒、道行出眾
塔,是取梵文“塔婆”一詞的榜首音而制成的我國字。在釋教傳入我國曾經(jīng),我國是沒有塔,故特造“塔”字,釋教中的塔,是載佛骨的東西。由于塔是載佛骨的用具,所以塔也成為佛的標志。托塔羅漢不是托塔天王,托塔天王是菩薩,菩薩和羅漢有別離:菩薩是“大乘”修成的果,而羅漢則是“小乘”修成的果。這羅漢名蘇頻陀,是佛祖釋迦牟尼所收的最終的一位弟子。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蘇頻陀是佛祖最終一名弟子,他為了留念師傅,特別把塔隨身攜帶,作為佛祖常在之意。
諾距羅尊者——默坐羅漢涵義穩(wěn)如盤石
清凈修心、神態(tài)自若 慈祥瑞慶、進彼極樂
諾距羅可譯作大力士,這位羅漢是一位大力羅漢,原為一位兵士,力大無比,後來落發(fā)為和尚,修成正果。他的師父教他默坐修行,拋棄早年當兵士時那種打打殺殺的觀念,故他在默坐時仍現(xiàn)出大力士的體魄。
跋陀羅尊者——過江羅漢涵義江上無礙
身負經(jīng)卷、東渡傳經(jīng) 奔走風塵、普渡眾生
跋陀羅三字,意譯是賢,但這位羅漢取名跋陀羅,是還有原因。本來印度有一種稀有的樹木,名叫跋陀羅。他的母親懷孕分娩,是在跋陀羅樹下產(chǎn)下他的,因而就為他取名跋陀羅,并將他送去寺門落發(fā)。相傳東印度群島的釋教,開始是由鈸陀羅傳去的。他由印度搭船到東印度群島中的爪哇島去, 傳達佛法,因而稱之為過江羅漢。
迦理迦尊者——騎象羅漢涵義路途平整
騎象軒昂、頌經(jīng)朗朗 心胸眾生、目及四方
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騎象人之意。象是佛法的標志,比方象的威力大,能刻苦又能致遠。迦理迦本是一位馴象師,落發(fā)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騎象羅漢。
伐阇羅弗多羅——笑獅羅漢涵義百獸不侵
他與自眷屬一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于缽剌拏洲。六種阿羅漢之五為堪達法阿羅漢,又作可進相阿羅漢,指能敏捷精進,而達于不動法者。是釋教十八羅漢的第八位。
他身體魁偉強健,儀容莊重傲然。聽說,由于他往生從不殺生,廣績善緣,故此終身無病無痛,并且有五種不死的福力。故又稱他為“金剛子”,深受人們的贊許,敬重。雖然他有如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默坐整天,端然不動。并且能說會道,博學強記,知曉經(jīng)文,能暢說妙法 ; 但他可貴說法,往往整天不語。他的師兄弟阿難詫異地問他:“尊者,你為何不開一次便利之門,暢說妙法呢 ?”尊者答到:“話說多了,不一定受人歡迎;雖然你句句值千金,卻往往會令人惡感。我在幽靜中可得法樂,期望我們也能如此。”尊者常常將小獅子帶在身邊,所以世人稱他為“笑獅羅漢”。
戍博迦尊者——高興羅漢涵義笑口常開
高興見佛、各顯神通 彼此比莫、佛力無量
戍博迦尊者,盛言即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來長安的善無畏尊者;他是中天蘭國王之太子,國王立他為儲君,他的弟因而作亂,他立即對弟弟說:“你來做皇帝,我去落發(fā)。”他的弟弟不信,他說:“我的心中只要佛,你不信,看看吧!”說也古怪,他翻開衣服,弟弟看見他的心中公然有一佛,因而才信任他,不再作亂。
半托迦尊者——探手羅漢涵義體勤無病
安悠安閑、欠伸伸腰 神志靈通、自得其樂
半托迦尊者相傳是藥叉神半遮羅之子。據(jù)《可哩底母經(jīng)》說:古印度王舍城內(nèi)一山邊有藥叉神,名叫婆多,北方犍陀多羅國又有一藥叉神名叫半遮羅,婆多與半遮羅的妻子一同懷孕,於是指腹為婚。婆多生女,半遮羅生子,半遮羅生子便是半托迦落發(fā)修成正果,也渡婆多的女兒成道。他被稱為探手羅漢,因他打坐時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將一腿架於另一腿上,即單盤膝法,打坐結(jié)束行將雙手舉起,長呼一口氣。
羅怙羅尊者——深思羅漢涵義智者其能
深思羅漢那尊塑像俗稱深思羅漢,他的特征面相豐腴、蠶眉曲折、秀目圓睜、寬厚凝重的風韻之中帶有逸秀灑脫的氣韻。他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
羅怙羅多是印度一種星宿的姓名。古印度以為日食月宜是由一顆能蔽日月的星所形成。這位羅漢是在月食之時出生,故取名羅怙羅多,即以該蔽日月之星命名。深思羅漢深思瞑想,在深思中悟通全部趨凡脫俗。在深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內(nèi)行功時能行人所不能行。
那迦犀那尊者——挖耳羅漢涵義身無污垢
閑逸自得、怡神通竅 橫生妙趣、意味盎然
那迦譯作中文名龍,犀那譯為軍,那迦犀那即龍的戎行的意思,比辦法力強壯,有如龍的戎行。這位羅漢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他也是一位論師,因論《耳根》而名聞印度。所謂耳根,是由於醒覺而生知道,是人類知道國際的六種本源之一。所謂六根清凈,耳根清凈是其中之一。釋教中除不聽各種淫邪聲響之外,更不可聽他人的隱秘。因他論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凈。
因揭陀尊者——布袋羅漢涵義囊中有余
無量壽佛、天地寶袋 歡欣滿意、其樂陶陶
因揭陀相傳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為了便利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發(fā)好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載蛇的袋。相傳他在我國顯靈。于公元九0七年五代梁朝時他在奉化呈現(xiàn),負一袋抄化。后來在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說佛偈曰:“彌勒真彌勒,兼顧千百億,不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他便失蹤了。
伐那婆斯尊者——芭蕉羅漢涵義學業(yè)不棄
清閑隱逸、傲世太虛 品格清高、超逸凡塵
伐那婆期梵文為雨的意思。相傳他出生時,雨下得正大,後圖中的芭蕉樹正被大雨打得沙沙作響,他的父親因而為他取名為雨。他落發(fā)後修成羅漢果,又相傳他喜在芭蕉下修行,故名芭蕉羅漢。
阿氏多尊者——長眉羅漢涵義長命無極
巴林石雕長眉羅漢慈祥老者、得道高僧 通察大千,心照不宣
阿氏多是梵文無比規(guī)矩的音譯。這位羅漢的特微,是生下來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毛。本來他宿世也是一位和尚,由于修行到老,眉毛都掉落了,脫剃兩條長眉毛,依然修不成正果,死後再轉(zhuǎn)世為人。他出生後,有人對他的父親說道:“佛祖釋迦牟尼也有兩條長眉,你的兒子有長眉,是佛相。”因而他的父親就送他入寺門落發(fā),終於修成羅漢果。
注茶半托迦尊者——看門羅漢涵義守財有道
看門羅漢威武標桿、警惕注視 禪杖在握、勇熾邪魔
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釋迦牟尼心腹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緣,常常用拳頭叫屋內(nèi)的人出來施舍。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迂腐,他不小心把它打爛,成果要抱歉認錯。后來他回去問佛祖,佛祖說:“我賜給你一根錫杖,你以后去化緣,不必拍門,用這錫杖在人家門上搖擺,有緣的人,自會開門,如不開門,便是沒緣的人,改到別家去好了!”本來這[錫杖]上有幾個環(huán),搖擺時宣布“錫錫”的聲響。人家聽到這聲響,公然開門布舍。
迦葉尊者——降龍羅漢涵義天海無恙
降龍羅漢十八羅漢的第十七位,便是「迦葉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欽定的。據(jù)《法住記》說,以上十六位羅漢是佛陀的十六位大弟子,佛命他們常駐人世普渡眾生。
另一說法是第十七位羅漢是《法住記》的作者「慶友尊者」。傳說古印度有龍王用洪水淹那竭國,將佛經(jīng)藏于龍宮。后來降龍尊者降服了龍王取回佛經(jīng),立了大功,故稱他為「降龍尊者」。
彌勒尊者——伏虎羅漢涵義入山不懼
在我國釋教范疇,最高佛道的釋迦牟尼佛 (如來佛祖)座下處十八羅漢。而伏虎羅漢是十八羅漢中的第十八位,便是「彌勒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欽定的。另一說法是第十八位羅漢是「四大聲聞」中的「君屠缽嘆」。
傳說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廟外,常常有猛虎因肚子餓長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飯食分給這只山君,時刻一長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同游玩,故又稱他為「伏虎羅漢」。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