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種底子煩惱
這個底子煩惱是什么呢?貪心是一個煩惱,有貪心就簡單起煩惱,貪缺乏煩惱就來了,瞋恨心也是一種煩惱,愚癡心,模糊人做模糊事,愚癡也是個煩惱的根。貪、瞋、癡!
你自己有點學識,或是有點家業、有點位置,傲慢的心,看不起全部人,這也是煩惱的底子。貪、瞋、癡、慢,有疑問心,你哪一種工作也放不下,你總是老疑問。
貪、瞋、癡、慢、疑,其他呢?還有個邪知邪見,這是六種的底子煩惱。
二十種隨煩惱
跟著它還起了二十種隨煩惱,分為小隨、中隨、大隨。
十種小隨煩惱
這小隨煩惱就有十個,十個是什么呢?忿、恨、惱、覆、誑、諂、驕、害、嫉、慳。
忿便是忿怒了,這種煩惱是孤起的,叫小煩惱,這個東西也是苦惱事,也是遭受苦楚的當地:恨,恨起人來,這也是煩腦,這是小煩惱。惱,惱怒。覆,是什么呢?自己做了欠好的工作,很遮蓋著,心里總怕人知道,這個名字叫覆。所以,忿、恨、惱、覆、誑什么呢?誑言誑語?。”M說瞎話哄人,所以,這都是煩惱的底子,這是跟著貪、瞋、癡、慢、疑、邪見這六種底子煩惱起來的。這是有五個:忿、恨、惱、覆、誑。
底下還有五個:諂、驕、害、嫉、慳。諂是奉承人,俗話說話統是湊趣人、熘哄人、阿諛人,便是這一套,所以叫奉承。驕,有點身份、有點財勢,這個自豪的心就起來了,這也是煩惱呀!害,看你這個人和我不對勁,主意要害他,這是害人的害。嫉,嫉是妒忌,嫉賢妒能,看人家本領比我強,恐怕他蓋著我,我就妒忌他,主意總是要把他除掉了,這便是妒忌。最終,這個慳,這個慳是什么呢?尖刻吝嗇、片善不為,他不光不為,并且人家要做善,他在外邊還說些欠好聽的話。所以,這十個叫小隨煩惱。
二種中隨煩惱
還有兩個中隨的煩惱,是無慚、無愧。
人得有個慚愧心,慚是對自己得要對得起,甭說對待,便是做的工作、說的話、心里的思維,也得要對得起自己,這就叫有慚的人。
有愧的人呢?總得要對得起人,我做出事來、說的話、我心里的思維,都能對得起人,這就叫有愧。這個人無慚無愧,他做出工作不怕對不住人,也不怕對不住自己,他全不論。這叫中隨的煩惱。
八種大隨煩惱
余者,還有八個大隨的煩惱,掉舉、昏眩、不信、松懈、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管你什么,我也不信,我就信我吃飽了、穿暖和了、有錢比什么都強,其他事一大堆,我都不信。一個不信最厲害,這是大隨的煩惱。不信的人,當然便是誑妄了,這一誑妄便是放逸、散亂,怎樣舒暢怎樣干。
昏眩,這些個人便是花天酒地,不昏眩就來了掉舉了,心里頭橫算豎算,這么掉算一瞬間、那么掉算一瞬間,這也是一種的大煩惱。余者呢?是不正知。
這感覺沒有合理的,才智上不正見,沒有合理的才智,心就亂了,也不知道想什么好,這一天亂亂哄哄,這是八個大隨的煩惱。煩惱要不斷,苦楚就不能脫離,不能離苦得樂,怎樣辦呢?
以“四宏誓愿”斷煩惱
“法門無量誓愿學”,佛的這個去煩惱的法無量無邊,立下誓愿一定要學佛法,學了佛法干什么呢?斷煩惱!這個煩惱要是不斷,這個苦惱就多了!所以必需要斷煩惱,斷盡煩惱就成佛!
所以四大宏愿“佛道無上誓愿成”。佛道沒有比它再高、再上的,立個誓愿一定要成佛。不能成佛就因為沒有發這個大心,沒有發這個大慈大悲大愿!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