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波羅蜜是什么意思?釋教六波羅蜜介紹
六波羅蜜是指菩薩修行的六種行持,是釋教的大乘菩薩道,是六種度脫煩惱、抵達無上菩提的辦法。菩薩之大行,謂之波羅蜜,有六種,即「施舍、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施舍對治貪心、忍辱對治嗔心,才智免除愚癡。持戒、精進、禪定,則是息滅貪嗔癡的輔佐修行,菩薩修此六法,終究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對岸,故稱六波羅蜜。六波羅蜜高度概括了菩薩修行的各個方面,所以又稱六度萬行。菩薩修行六度不能脫離慈善心,所以佛當年先講四無量心,然后宣講六波羅蜜。而修行般若波羅蜜又不能脫離前五度,否則便是斷學般若。佛在多部經中重復勸誡切不行斷學般若,果報在三惡道。
一、檀波羅蜜(施舍)
檀者檀那之略,譯曰施舍,財施,無畏施,法施之大行也。施舍是什么?施舍是一種善的心思,是修施舍時建議施舍的思心所;施舍也是一種行為,是修施舍時所發生的身語的行為。因而,施舍的關鍵因素不是資產,而是施舍時的舍心。
什么才是滿意的施舍?并不是說把悉數資產施舍給別人,令悉數眾生遠離貧窮之苦。假如那樣的話,修行就沒有止境了,由于眾生無量無邊,人間沒有誰會有才干令悉數眾生遠離貧窮。
滿意施舍的標準在于,咱們可以破除本身的慳貪和固執,并將施舍之心修習滿意,沒什么不肯施舍給別人,也沒有一個眾生是咱們不肯施舍的。假如具有這樣的施心,施舍也就滿意了。
施舍的品種有三,財施舍、無畏施舍、法施舍。法施舍,即為眾生開示照實而沒有倒置的佛法正見和工巧明等,以及人間各種健康而有利身心的常識技術,都能如理地為對方教授,并引導他們走入佛門,受持學處。無畏施,當對方遭受統治者壓榨或黑社會欺負,以及猛獸、非人、各種天災人禍的驚駭,將他們從窘境中解救出來,協助他們脫節驚駭。財施,即以財富協助別人。
施舍的不同,首要從行者的不同身份和施舍品種進行闡明。資產的施舍,首要是在家菩薩道行者所修習的,落發菩薩應該要點修習法施舍,而不是財施。這是《菩薩別擺脫經》中所說的。這是從不同身份,闡明施舍應各有偏重。
為什么說在家眾偏重財施而落發眾偏重法施呢?其間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呢?首要憂慮落發眾假如廣行財施,就要想方設法地掙錢,會影響到聞思和修行。這是《大乘集菩薩學論》所說的。
所以,這首要是避免落發人為行施舍而求財,假如這么做對修行沒有任何不良影響,僅僅由于往昔福德所形成的,那么也應該在法施舍的一起廣行財施。換言之,咱們不要把這個問題絕對化,覺得落發眾只能行法施而在家眾只能行財施。由于法施的關鍵是有正法,而不是唯身份論,如維摩詰居士便是一例。大德夏惹瓦說:我不對你們說施舍的優點,但有必要對你們說固執財富的過患。
有的落發人多方運營,積集資產,多方損壞戒律而行施舍,這是諸佛菩薩所不喜愛聽到的。所以從準則上說,落發人的正業是修行和弘法,至于財施,只需依據本身條件隨緣而行。
施舍并不是簡略地給別人一些什么,關鍵是將施舍心培育起來,調集起來,讓這念舍心在心相續中構成強壯力氣。修習施舍也是為培育這種心行服務的,這樣才干打敗生射中的小氣和貪著。作為菩薩行者所修習的施舍,不只需求戰勝妨礙施舍的慳貪心思,進一步,還要以慈善心生起將所具有的悉數施舍眾生的志愿。
二、尸羅波羅蜜(持戒)
尸羅,譯曰戒,在家落發小乘大乘等之悉數戒行也。戒,是指菩薩戒,包括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戒的效果在于防非止惡,然后止息不善的心相續,強化善的心相續。從持戒來說,尤其是聲聞戒,首要是從行為進行判別。但任何一種行為都有其心思根底,殺盜淫妄的心思根底便是貪嗔癡。一旦斷除貪嗔癡的心相續,天然不會再有殺盜淫妄的行為。所以,持戒要止息的不只僅外在行為,關鍵在于這些行為背面的心思根底。持戒的滿意與否,并不在于使眾生悉數遠離危害,而在于斷除危害眾生的心思。
「戒」在釋教來說,底子的有五項,稱為五戒,假如不能悉數受持,受持三條、四條也是可以的,樂意受多少就算多少,這是和其他宗教不同的當地。受戒時有個「戒體」,戒體是特別的名詞,為什么菩薩戒可以一受永受,而聲聞戒只能終身受,這是由于戒體觀念的不同。
聲聞戒歸于色法,小乘有部宗認為,色法便是在受戒時,身口二業有發顯之表色,以及依四大而生,以身口為緣,有防非止惡功用的,名為無作色、無表色。色法是物質的,當物質的身體逝世或消失,即便不舍戒,戒天然不存在,戒體也就沒有了。
聲聞戒有在家戒及落發戒,共有四種戒品。在家的五戒與八戒,落發的十戒與具足戒。在家戒又叫人間戒,重于身口二業的現行,《增一阿含經》卷二十〈聲聞品〉之一云,五戒得分分受,薩婆多部則不許分受五戒,《成實論》及《大智度論》許可隨分多少受,八戒則須悉數受。落發戒又叫出人間戒,身口意三業偏重,有必要要悉數受。
菩薩戒是歸于心法,《大乘唯識論》便指出,受戒時,有發起思之心所,此心所之種子相續,而有防非止惡的功用,為依于受戒時之表色效果而起之功用,故附于色之名,實為心法。心法直至成佛中止,都是存在的,它可以此生受了下終身再來受,或是這終身受了,覺得心現已不再鞏固精進,可以增上受戒,使得心可以再次熏習。
菩薩戒有十善戒及三聚凈戒的二種戒品。《大智度論》以十善戒為總相戒,其他悉數戒為別相戒。而三聚凈戒又分在家及落發兩種,是隨持聲聞戒而發大菩提心,那便是:攝律儀戒──大小乘悉數律儀;攝善法戒──大小乘悉數法門,如三十七道品、四攝、六度;攝眾生戒──以佛法饒益悉數有情。三聚凈戒能對治惡業,清凈身心。
聲聞戒是以出離心為主,斷除愿望而出三界,菩薩戒則是以出離心為根底,以菩提心為底子。在家與落發的出離心是不相同的,在家的出離心,指的是盡管有眷屬、有財產、有工作,但是在具有的當下要觀空;觀空便是知道悉數均為緣由所生,并非是終究的、永久的、不變的,用這些暫時所具有的資源來利益眾生,不占為己有。因而,在家居士的出離心跟菩提心是相應心,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發不起來。
菩薩戒是以利益別人來做為利益自己的辦法。咱們每個人都是很自私的,所謂「人不為己,不得善終」,假如你能從照料自己的家族開端,擴及環境里悉數的人,用悉數的資源來利益他們,就必定能遭到他們的歡迎、支持、回饋,如此才是真實的自利利他,并且是一本萬利。
三、羼提波羅蜜(忍辱)
羼提,譯曰忍辱,忍受悉數有情罵辱擊打等,及非情寒熱饑渴等之大行也。一般所說的忍,首要是指遭到別人損傷時可以忍辱。而菩薩道修行中的忍辱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忍受冤家的損傷,為耐冤害忍;二是忍受艱苦的生活環境,為安遭遭受苦楚楚忍;三是忍受佛法對自己固有觀念的推翻,為諦察法忍。
可以妨礙忍辱的心思,首要有嗔恨、怯弱、不解和不樂等。嗔恨,是對不悅意的境地心生抵觸甚至報復。怯弱,則是不能吃苦耐勞。不解和不樂,是對真理不能照實了解,所以不樂意承受。
忍辱的滿意,是要對治本身的嗔恚、怯弱、不解、不樂。若能完全滅除本身的嗔恨和憤恨,使無嗔成為心里主導力氣,忍辱的修行便成果了。并不是說,要使悉數有情都遠離憤恨,忍辱才干修習滿意。即便佛陀在世時,也照樣有人會對佛陀狗血噴頭。可見,忍辱的滿意是在于本身心行的滿意。
忍辱的品種大體有三種。首要是對別人帶來的損傷都不要介意。這并不是說,讓咱們在心懷不滿時強行忍受,那樣往往會使心里壓抑,積郁成疾。真實的耐辱,其實是深惡痛絕,也便是不覺得有什么需求忍受。之所以需求忍,一方面是由于咱們把工作看得太真實了,一方面是由于心量狹窄而發生的排擠。假如咱們能從緣起來看國際,了解悉數都是緣由假象,哪有什么值得忍受的呢?
其次是對身心發生的苦楚可以泰然自若,關于和咱們原有知道相抵觸的佛法真理可以欣然承受,這便是安遭遭受苦楚楚忍和諦察法忍。可見,佛法所說的忍辱要點不在于忍受,而在于正確的接收——這種接收又是建立在才智觀照的根底上。
咱們要培育忍辱的德行,首要仍是要從觀念進行改變,需求思惟忍辱的殊勝利益,和不能忍辱的負面效果。知道改變了,修行才或許有耐久的動力。
思惟忍辱的利益,便是要想到,假如咱們可以忍辱,必定不會四處樹敵,親朋也不會互相反目而遠離你。此外,還能具有歡欣和快樂,臨命終時,不會因從前的莽撞粗獷然懊悔,并且會因修習忍辱得生人天,趣向善道。
學佛者大多會有這樣的經歷,雖想發心利他,但遭到眾生損傷時,往往會感到不滿,感到丟失,由此退失決心。《攝波羅密論》告知咱們:關于那些即將拋棄利他心的眾生,忍辱是最為善巧的對治法門。而人間悉數善業、快樂等滿意果報,往往會被嗔心所損壞,假如具有忍的涵養,就能拯救嗔心帶來的危害。
忍辱仍是斷除嗔心最有用的力氣,是滅除害人之心的甘露,關于人間悉數損惱,忍辱都能從底子上予以免除。假如以打報打,以罵報罵,國際就會危機四伏,動蕩不安。唯有忍辱才干息滅仇視,消除敵對,化干戈為玉帛。
由于忍辱所具有的效果,所以它是菩薩行者的盔甲。假如那些粗獷眾生惡言相向,對咱們報以毒箭般具有殺傷力的謾罵,但由于有忍辱之鎧的維護,即便聽到再狠毒的話,也覺得像是贊賞相同,像是天女分布的妙花那樣,不會使咱們遭到任何損傷。也由于忍辱,使咱們美名遠播,為人稱揚。
四、毗離耶波羅蜜(精進)
毗梨耶,譯曰精進,精勵身心進修前后之五波羅蜜也。精進,簡略地說便是勤勉而盡力。但這種盡力是有特定內涵的,唯有對斷惡修善所做的盡力,才稱得上精進。所以,它是修習善法進程中的重要增上緣。所謂精進,便是對修習善法和利益眾生的工作生起驍勇之心,以及由此發生的身口意三業的行為。
精進的品種共有三種,別離是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和饒益有情精進。第一是披甲精進。菩薩在修習精進時,要以驍勇的心力為先導。這種志愿就像身披盔甲相同,可以維護菩薩發心不退。由于具有這種志愿,即便用百千倍的三許多大劫,哪怕僅僅為了免除一個有情的苦楚,哪怕要入住陰間才干協助他成佛,也會毫不猶豫地一往無前,為成果無上菩提而精進不退。第二是攝善法精進,便是為了修習施舍、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驍勇精進,持之以恒。第三是饒益有情精進,但凡對眾生有利的事,都勵力而為,義不容辭。
精進修行對咱們有什么利益?由于精進歸于心悉數法,有必要由心而生,而不只僅在于行為。假如對此有了清晰知道,才會有連綿不斷的動力。事實上,趨利避害正是悉數有情的天性,關鍵是要知道到,終究什么才是真實的利益。
在悉數善法修行中,精進是極端殊勝的,任何善法的成果都離不開精進。由于依止精進,咱們才干安住在殊勝的快樂中,也便是禪定之樂,體證空性之樂。不只佛法修行離不開精進,包括人間悉數善法的成果,相同離不開精進。由于精進盡力,咱們才干取得人間的物質財富,成果清凈的人天善果(下士道),才干斷除我見和輪回(中士道),成果佛菩薩那樣的崇高質量(上士道)。
假如咱們具有從不厭惡的驍勇精進,那么,不管想做什么都能成果,不行能有什么做不到的。當然,精進也是要善巧,要得法,不是胡來就可以的,否則越精進越簡略出問題。
一個精進修行者,白天黑夜都不會空過,都會積累積德行善,不再向下蛻化。精進者還能取得過人之法,積德行善日日添加,猶如怒放的青蓮花。聽說青蓮花種子細小,卻能生長出碩大的莖葉和花朵,以此比方精進的力氣。
不精進的過患,正如《海慧問經》所說:那些松懈的人,菩提道對他們來說幾乎遙不行及。他們不會修習施舍甚至般若等六度行,所以也沒有才干利益別人。有句話叫做“沒有天然生成的彌勒,也沒有天然的釋迦”,佛菩薩質量都是經過精進修行成果的。而那些松懈者,自利姑且不能,更何況是利他呢?
此外,《念住經》也說:松懈是長養悉數煩惱的底子,沒有什么問題比松懈更糟糕的。假如咱們有一點松懈的話,就無法從夢想和紊亂的心情中走出。即便你已具有必定知見,若因松懈而不去運用的話,這種見也是沒有力氣的。咱們要從這些方面思惟不精進的過患。
妨礙精進的違緣首要有兩點,一是盡管見到可以修習的善法而不付諸行動,也知道這個法門好,也有才干修,但便是不修,不作為一回事。二是想著我怎樣有才干修習這些法門而心生怯弱,覺得這些工作都是菩薩做的,不是自己有才干承當的。
精進生起的四種順緣,別離是勝解力、鞏固力、歡欣力和止息力。第一是勝解力,要堅信業果之理,關于善行招感樂果、惡行招感苦果的原理生起堅持不懈的信解,這樣才干在取舍善惡時生起行善的動力。假如知道不到這些盡力的含義地點,即便可以做一些積德行善,也很簡略遭到外力阻遏,難以堅持下去。第二是鞏固力,關于沒有調查過的事,不管是什么,都不會簡略隨之而轉。反之,關于經過才智選擇的行為,一旦著手進行,就會朝著這一方向不斷盡力,直到到達方針。
第三是歡欣力,應該像嬰兒游戲相同,從不感到厭惡,歷來不想中止,咱們也要用這樣的心態精進盡力。在修行進程中,咱們會認清許多人生問題,煩惱會不斷免除,內涵的自主力越來越強,對佛法的領會越來越輕松。所以,這是一個充溢應戰和趣味的進程,假如修得十分苦楚,必定是辦法有誤。第四是止息力,也便是松緊有度。假如在修行進程中過于精進,超出身心的承受力而導致疲憊,就要暫時歇息一下,使疲憊得到緩解,接著再持續精進。修行要考究質量,考究效果,而不是一味打疲憊戰,否則很簡略使身心勞頓,甚至由于厭惡而退心。
經過以上這些方面的盡力,令違緣滅除而順緣添加,將使身心輕安,就像和風吹過木棉,在安定安閑的狀態下精進向前。所謂搖曳之中,便是張弛有度,堅持杰出的修行節奏。就像琴弦,假如繃得太緊,就會宣布噪音甚至開裂;假如繃得太松,又無法奏出樂音。
修學精進時,怎樣才算具足六度而行精進呢?以施舍為例,不只需求自己安住于精進,也要令別人安住于精進,這才是精進的施舍。其他五度也是相同。
總歸,佛法的悉數修行都離不開精進,唯有精進地施舍、精進地持戒、精進地忍辱、精進地修習禪定、精進地修學般若正觀,才干敏捷集資凈障,成果菩提資糧。可以說,精進是悉數法門的加速器。特別需求留意的是,在精進之前需求慎重取舍。假如方向過錯,越盡力,就會距方針越悠遠。
五、禪波羅蜜(禪定)
禪者禪那之略,譯曰惟修,新曰靜慮。又叫三昧,譯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亂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禪八定甚至百八三昧等之別。
靜慮,便是禪定。靜慮,是將心安住于善所緣境,到達心一境性的效果。留神合理安住的時分,其他妄念就沒有機會活動了。凡夫的心,便是一大堆紊亂心情加上一大堆過錯想法。正是這種紊亂,遮蓋了咱們對空性的知道。修行所要做的,便是讓心安住下來。但這種安住有必要是善所緣,才不會有負面效應。
禪定的不同,從自性進行差異,有人間和出人間兩種。一種是人間禪定,如四禪八定;還有一種是出人間的禪定,如直接緣空性作為所緣,這是圣者的靜慮。從品類進行差異,首要有三種:一是專門修止,二是專門修觀,三是止觀雙運。
從禪定的效果上說,分為令身心安住、現證積德行善和饒益有情三種。現法樂住,是現前取得身心輕安的境地。除了無色界惟心輕安外,其他都是身心輕安。現證積德行善者,成果神通,都是由定所引生,這是和外道共通的。至于成果遍處擺脫,則不與外道共,由于心念力是為了企求擺脫,必入內道佛乘才有。由此引生的定力,才有遍處擺脫積德行善。什么是遍處?指盡悉數處無所不遍之意。修守時先緣一小境,純熟后,所緣之境即遍悉數。如十遍處之青遍處等,先緣青色小境,然后遍悉數皆青色。勝處者,謂如形色等勝悉數處。凡遍處勝處都是定力串習的效果,這些靜慮是菩薩與聲聞一起修學成果積德行善的靜慮。饒益有情靜慮者,是以靜慮成辦十一種饒益有情的靜慮。
禪定的生起途徑,首要是思惟修習禪定有什么殊勝利益,及不修有什么過患。怎樣使所修靜慮具足六度?其間的施舍,便是自己安住于禪定,并協助別人安住于禪定。其他五度也是相同。
六、般若波羅蜜(般若)
般若,譯曰才智,靈通諸法之智及斷惑證理之慧也。般若,是六度的中心地點。假如沒有才智指引,咱們所修的施舍、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或許都是塵俗的有漏行為,無法成為佛果資糧。
總的來說,慧便是咱們對所緣的悉數境地、事物和法可以進行選擇、判別的效果,明晰其間的積德行善、過錯和真偽。一起,也包括對五明的善巧。五明是印度人對人間學識所作的概括,即有關佛法的內明,有關爭辯的因明,有關語言文字的聲明,有關醫學的醫方明,有關科學藝術的工巧明。對這些學識的了解和運用,也歸于慧的領域,是通于凡夫和菩薩的才智。
關于慧的類型,首要分為靈通空性、靈通塵俗和靈通有情義利三種。或許有人會說,悉數才智皆含攝于勝義、塵俗之中,為什么還要單列“靈通有情義利”的才智呢?這是特別針對菩薩行者以利益有情為重的修行特色而安立。
第一是靈通勝義,即靈通諸法無我的終究實相。其間包括兩個階段,一是依聞思正見推理調查,了知悉數法無我;二是經過禪修,現量證得無我的空性。第二是靈通人間悉數現象的才智,首要是靈通五明的才智,這樣才干有用地攝受并度化眾生。第三是靈通利益眾生的才智,這就需求了解,哪些事對有情的現在或未來都有利益,并且是沒有負面效果的利益,以及怎樣利益的原理。利益眾生是有條件的,不是他們要求什么你就做什么的。由于眾生的許多要求或許是倒置甚至是罪惡的,于人于己皆有害無益。所以菩薩在利益眾生時須經才智選擇,知道怎樣做對眾生才有優點。
才智的生起之法,仍是應當思惟,具足才智有哪些積德行善,沒有才智有那些過患。關于具足才智的利益,《般若百頌》說:不管看得見仍是看不見的積德行善,底子都在于才智。所謂見,即當下可以看到的利益;所謂不見,即未來的長遠利益。咱們要修習現在和未來的利益,就要依托才智指引。接著,從修習六度闡明才智的重要性。假如脫離才智,前五度只能成為一般的人間善行。
菩薩關于前來請求的人,即便施舍本身的血肉,也像從一棵長滿藥物的藥樹取藥相同,沒有一點點我慢、怯弱等別離念。這是由于他們能以才智完全靈通無我,靈通色身的如幻如化。而凡夫的施舍則否則,或是落入我慢,覺得自己很了不得;或是落入怯弱,感到懼怕而想退避;或是心生別離,對有些人樂意施舍,而對有些人不肯施舍。
菩薩以才智了知不忍的過患和忍辱的積德行善,不管面臨眾生損傷仍是惡劣環境時,都能安定承受,不被外境帶來的苦楚所攪擾。又由于具足才智,而能真實了知怎樣精進之事,善用其心,如法精進,這樣才干事半功倍,在修行路上敏捷行進。而當般若的明覺效果生起后,才有才干安住于空性定中。所以說,唯有在般若才智指引下,才干使施舍等五度修得清凈,修得滿意。
比方菩薩為了度化眾生,會示現轉輪圣王等各種身份,但不會被五欲塵勞所左右,由于他具足了慧和忍的力氣。盡管看到喜愛的眾生,馬上生起猛利的慈心,但不會因而生起貪著。假如帶著貪著,心就會有粘性,就會粘到境地上。而菩薩在對眾生生起慈善的一起,由于具有般若才智,又能堅持心無所得,毫無染著。
盡管關于有情之苦生起深深的悲憫和憐惜,但不會因而墮入哀痛而無法自拔,不會因而對行善生起松懈。盡管菩薩對那些值得快樂的事感到歡欣,但不會因而對所緣境散亂掉舉,思緒萬千。這種歡欣依然是安靜的,依然是安住在空性中。盡管菩薩要利益悉數眾生,自己的悉數都可以施舍出去。但為了協助眾生取得利益,甚至很小的利益,歷來都不會簡略拋棄。菩薩所以會有以上這些才干,都是由于具有了空性才智,這樣才干將相違的事善巧地諧和起來。
菩薩在修行進程中,每修一種法,都會呈現相等的妨礙。比方修慈善時,妨礙便是貪著;修喜心時,妨礙便是散亂;修相等舍時,妨礙便是冷酷。菩薩由于具足才智,就有才干戰勝這些妨礙。正如《贊所應贊》中所說:菩薩的修行既能安住于空性,一起又能隨順塵俗,廣泛利益眾生。往常的人,或是偏空,什么都不想去做;或是偏有,什么都做得很固執。而菩薩既要知道到悉數了不行得,又要看到因果的無盡相續,活躍利他,這都要依才智進行選擇。
菩薩知道到塵俗諦的悉數有為相皆無自性,即便微塵都了不行得,但對所證得的空性則不需求拋棄,由于悉數都沒有脫離空性。一起菩薩也知道到緣起因果一點點不爽,方能二諦圓融,不舍于法性,亦隨順于塵俗。對這些不具才智者看來極端對立的事,可在具有空性慧的菩薩來說,不光沒有任何抵觸,并且是相順的。事實上,這些原本就不抵觸,僅僅由于眾生的幻覺才形成抵觸。
《贊所應贊》中還說:在不同經論中,關于同一件事的開許或遮止,佛陀有時會這么說,有時會那么說,其實這些并不對立,而是佛陀針對不同根機者施設的教法。在菩薩乘和擺脫乘的經論中,或在顯宗和密宗的經論中,開許和遮止都有許多不同標準。有些人一起受了兩種戒律,或修學兩種法門,期望尋求佛陀所說悉數經教的密意。關于缺少才智的人來說,這樣做不免會遇到對立。而關于善巧靈通佛法奧義的人來說,這些是不相違反的。之所以可以這樣,也是般若慧的效果。
《攝度論》說:假如沒有才智而企求果報,施舍的體就不能清凈。最殊勝的施舍便是以無我利他之心而行施舍,而要滿意無我利他施舍,離不開才智。假如脫離空性慧,施舍不免著相,終究僅僅扶植福田罷了,只能感得添加財富的成果。又說:假如沒有才智觀照,就不能清凈地持戒。沒有才智觀照的持戒,或是開遮不明,或是持得固執,這樣的持戒反而會添加煩惱。論中又說:由于被過錯知見及過錯攪擾其心,不能知道和信任安住于忍辱的積德行善,這樣就會善惡不辨,就像無道的國君相同。論中提到:空性為悉數智者所贊賞,沒有比它更為甚深和微細的。并且這是欲塵所不能障蔽的,假如缺少才智,就無法靈通空性。一個人假如不能精進修習聞慧、思慧、修慧,他的見就不能清凈。
怎樣才干添加才智呢?首要就要依據自己的水平緩程度,從合適本身根機的經教開端聞思。《攝度論》說:那些沒有聽聞經教和什么都不明白的人,是不會知道怎樣修行的。假如沒有聽聞佛法的根底,怎樣會有正思惟呢?想來想去都是建立在夢想的根底上。所以,應該精進聞法,如理思惟,依法修行,這樣才干取得正見,開發才智。
施舍時對施者、受者和所施物生起別離固執,認為這是真實的,是歸于所知障的領域。而對資產慳貪小氣,不肯施舍,則歸于煩惱障的領域。假如要遠離所知障和煩惱障,有必要依托空性慧,除此別無他法。空性慧的成便是以聞思為根底,所以,聞法是修行中的重要內容。
假如對聞的重要性有了深入知道,關于惡常識所說的“善和不善的思惟都是別離,應該拋棄”之類的話,就不會遭到影響了。由于咱們知道,佛法典籍中并沒有這樣說,善常識也沒有認可這些說法。假如沒有般若才智進行選擇,僅僅對佛法有一點點決心,很或許聽到別人說什么便是什么。看到別人哭,你也跟著哭;別人笑,你也跟著笑。就像流水相同,跟著別人所說的,一瞬間認為是東,一瞬間認為是西。由于不知別離而認為都是正確的,就會沒有主意,跟著這些說法而轉。
慧的滿意成果,仍是要合作六度來修。假如自己可以成果才智,也可以協助別人成果才智,便是慧的施舍,其他也是相同。學慧而能不犯戒,是慧戒。學慧而不懼苦,是為慧忍。學慧而精進不已,是為慧進。一心學慧,是為慧定。學慧而了達三輪體空,靈通無我,是為慧慧。
六波羅蜜中的前五種,并非釋教所特有,比方施舍,釋教當然倡議施舍,其他宗教甚至社會也發起施舍;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無不如此。那么,人間的施舍與釋教的施舍有何差異呢?人間的施舍總是住相的,而佛法則要咱們‘不住色施舍,不住聲香味觸法施舍’。又人間施舍有相則有限,佛法施舍要不住相,無相則無限也。
那么,形成兩種施舍不同原因在哪里呢?簡略地說是般若。俗人般若未能開發,以妄心住相施舍,將來只能招感人天果報;菩薩以般若引導施舍,三輪體空,不住境相,施舍就成為成佛的資糧。所以人間的施舍等行不能稱曰波羅蜜,惟有在般若引導下的施舍、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才是成佛資糧,始可稱波羅蜜。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