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教常識: 海青,到底是一件怎樣的服飾?-梵學常識

我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華夏的衣冠是國際歷史上最為悠長的服飾之一。和尚的日常服飾海青,在華夏大地應運而生。

由于氣候、國情等種種要素,本來的三衣不再適用,三衣僅于禮佛、誦經或聚會時,披搭于大袍之外,并依實際情況僅擇一衣披搭,呈現了傳統“袈裟”調配漢式“海青”的規制。

海青為我國佛門僧俗二眾禮佛時所穿的衣服,本屬于寬袍大袖的唐裝,身腰、下擺、袖口都很寬廣,穿戴安閑。

海青其形,恰似海鳥

海青,是我國僧團中最為首要的服裝之一,它的樣式一般腰圓袖闊,圓領方襟,選用交領右衽(斜襟)漢服型制。腰身、下擺、袖口比其他的衣裳要肥壯許多,因而海青一般也稱大袍。

辭源有載“吳中稱衣之廣袖者為海青“。

李白詩篇有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廣袖翩翩如海鳥,香十海鳥歸來。所以僧衣有海青之名。

海青色彩,以青黑色為主

在我國的僧團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勝的僧服了。

如今之海青色彩有二,一為黑色,乃一般緇素二眾禮佛時所穿;已受戒者,可于海青外加搭袈裟;未受戒者,僅著海青,不得披搭袈裟。一為黃色,為一寺之方丈、首座、法師等所穿,一般群眾不得穿著。

海青中的釋教元素

海青,雖脫胎于漢服,但融入了許多釋教元素。

海青的領子,是由三片布縫制而成的,這樣的領子稱之為三寶領。

在衣領的前面中段還縫有五十三行藍色的線條,這叫做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與漢服的廣袖不同在于,海青的袖口是縫合起來的。

海青表法,接引眾生

古代森林將禮佛的衣服稱為海青,其取意為,海,眾多如海,能容萬物。青,取之于藍而盛于藍,鞭笞修道者精進。

在釋教中,海青還有必定的表法意。寬廣的袖袍,是接引眾生的意思;海青的海表明寬廣,穿起袍來,佛弟子的心量要像大海相同寬廣,能包萬物;青,表明心里清凈,諸法不染,故名海青。

居士的海青以黑色、咖啡色為宜。關于居士來說,在寺院參與活動穿海青好處多多。穿上海青,一方面能夠遮蓋花花綠綠或許不大得當的俗服,另一方面使得。

穿戴海青時,兩手要放在胸前,或結彌陀印。不能放下手臂,致使衣袖落地,以堅持恭順心。

什么人才能夠穿海青

釋教傳入我國,由于氣候、國情及實際需求等種種聯系,原有之三衣不再適用,另制小褂、中褂、長褂及大袍。三衣僅于禮佛、誦經或聚會時,披搭于大袍之外,并依實際情況僅擇一衣披搭。

如今之海青色彩有二,一為黑色,乃一般緇素二眾禮佛時所穿;已受戒者,可于海青外加搭袈裟;未受戒者,僅著海青,不得披搭袈裟。一為黃色,為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之主法者所穿,一般群眾不得穿著。

由此可知,落發、在家二眾均能夠穿戴海青,由于這算是一種我國化的“禮衣”。寺院在上殿、過堂時,比丘、沙彌、居士都能穿的就只有海青了,這樣確保了部隊的莊重規整。

一大隊落發人、在家人排班走過回廊到齋堂去過堂,衣袂飄飄、莊重肅穆,如雁陣行空,是有很強的感染力的。如冰蓮道人夏樹芳輯《名公法喜志》卷三記載:“程顥,字伯淳,洛陽人,神宗朝進士。

以道學為己任,世稱明道先生……一日過定林寺,偶見眾僧入堂,斡旋步武,威儀濟濟。一坐一起,并準清規。乃嘆曰:三代禮樂,盡在是矣。”

現在有的寺院大褂外直接搭衣,不穿海青,難免削弱了教化之功。這本來是持律的比丘,三衣不離身,故而作務時穿海青不方便,就直接大褂外搭袈裟。

可是現在有的寺院的常住僧并不是三衣不離身,作務時并不穿袈裟,而上殿過堂卻便宜行事,直接在大褂外搭袈裟,缺少那種“雁行”、“翼如”的莊重。

關于居士來說,在寺院參與活動穿海青好處多多。海青一罩,能夠遮蓋花花綠綠或許不大得當的俗服。居士除了不能穿黃色海青之外,以黑色、咖啡色為宜。

現在各個寺院規則不同,海青色彩各異,我們難免入鄉隨俗。穿戴海青的日子,兩手要“抄”起來,放在胸前,或結彌陀印。不能放下手臂,致使衣袖落地,更不能大模大樣,搖晃雙臂。

不過,海青只能禮佛、誦經和參與釋教活動時穿戴,日常日子中不能穿,這是需求留意的。能夠預備這個布包或許專門的袋子,將不穿的海青收納起來。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