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最重要的是駕御自己的心!-梵學常識

學佛的人,最重要的是駕御自己的心。唯有用心去領會佛法,將佛法用于往常日子,這種日子才是幸福高興的。自心怎么辦理?用禮拜信服我慢,用念佛降伏妄心,用行善對治貪欲,用容納對治瞋恨,如此,就能樹立當下的凈土。

人間的眾生真的很苦,有一種苦,叫無明之苦。每一個人,都有累生累世的習氣,都會依從自己的心,可你的這顆心,其實許多時分,都在詐騙你。

當你想抵擋,改變那些欠好習氣時,到最后,都退讓了,繼而屈從自己的心,比如說誦經,作業現已很累了,就偷閑一兩個晚上不誦,問題也不大,會給自己找一個理由去偷閑,慵懶也是一種習氣,而依從這種習氣,修行就很難有前進。

許多人在日子上遇到的人事,遭到冤枉、誤解了,便是外面的人事損傷到了自己,許多人會挑選發脾氣,他人就覺得他脾氣性情欠好。而有些人呢,不對他人氣憤,把這些氣憋在心底,對自己生悶氣,導致自己悶悶不樂。不管是對他人發脾氣,仍是生自己悶氣,這都會影響自己的健康和分緣,他人都會因此而疏遠你,而這些,也是習氣的牽引。

當你煩惱,然后心里升起訴苦仇恨的時分,心里的榜首反響便是他人對不住自己,這個時分,你的心就會生起苦楚煩惱,我執會變得更激烈,而這些煩惱繼而氣憤的本源,無一例外都是??赐庠诙l的。

遇到這些狀況,大多數人的主意便是我支付了,為什么他們不按我的主意做,為什么損傷到我了?然后開端回想自己對他人的支付,對他人的關愛,你的貪心,嗔心,我執在不斷擴大;而當我執越大的時分,你的嗔心,怨氣又會越來越大,這個便是習氣牽引的惡性循環,從人間來說,這也是咱們凡夫固定的思想形式。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并且還火燒積德行善林,把自己辛辛苦苦堆集起來的積德行善給燒光了,這真的很不劃算哪。學佛是改造自己,不要去改造他人。而改造自己,首要便是學會觀自己的心里,不要遇到問題就煩惱,就只看外面的人和事。

佛菩薩之所以可以慈善和容納眾生,源于佛菩薩真實理解眾生迷了,由于無明而迷失了自己,然后說出與做出了種種看似損傷他人的言語與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眾生真的很苦,真實的苦并不是物質的匱乏,真實的苦是被無明業力牽引著走,而不能自知與改正,還渾渾噩噩的日子著,虛度光陰與人身,白白空過了這輩子,死了又持續六道輪回著。

當有一天,你會真實理解,你跟對方在氣憤或他人看似損傷到你了,實際上,僅僅兩個迷了的人,兩個無明在氣憤吵架罷了。

人間的眾生真的很苦,不要容易對眾生發脾氣。其實你和對方,都是不幸的人,被無明遮住才智遭遭受痛苦楚的人。一旦管不住自己脾氣要開端氣憤了,其實,你什么也沒有得到,但失掉的,不僅是修煉自心的時機,還有那辛苦堆集起來的積德行善!

菩提不能斷,煩惱也不需要斷,由煩惱轉菩提,由冰化成水。冰便是煩惱,水便是菩提;冰便是水,水便是冰。知道煩惱便是了,你若不知道,便是煩惱。一面是煩惱,一面是菩提,只需把它翻過來,就夠了。修行不是好大喜功,不知道“道”就在眼前,你要到遠處去找“道”,那是舍近求遠。

你要是不氣憤,便是無價寶。你什么作業不自怨自艾,不生煩惱,你煩惱沒了,冤孽也就找不著了。你若盡看他人不對,那就永久日子在苦楚訴苦中。脾氣是咱們最大的敵人;如同人生種種病,由于有脾氣,全部作業不順利,也由于有脾氣。

所以人若能沒有脾氣,全部時、全部處,都是高興的,都是安全的。實際上,什么功德,你一發脾氣,也會壞了。所以咱們最要緊的是沒有脾氣,沒有煩惱。

學佛法的人要有耐性,有人罵咱們,咱們要拿他當歌唱聽,或當他們給咱們講另一種言語。特別有人罵咱們,那是給咱們上肥料,令你這塊地所長的全部能旺盛一點。

所以咱們學佛法的人,要能忍耐,便是德行,能忍便是道;你要能忍,也便是修行。受不了也要受,才得了。如受不了,就有費事;能受得了,不管有什么境地來了都能忍耐,這便是懂得佛法。

佛經上說,“人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徵復速于彼,全部如來、金剛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助。”

發脾氣叫做“火燒積德行善林”,一把怒火把全部福德燒盡。對普通人嗔恨發氣一次,消滅一百大劫堆集的福德,對爸爸媽媽老一輩大德正人發怒, 消滅一千大劫堆集的福德。

讓爸爸媽媽發嗔者,會蛻化陰間畜生餓鬼,作業不順,愛情苦楚,就事不順,資財匱乏,心境郁悶,分緣差。所以咱們要:不時都不生煩惱不生置疑。只需管自己,不要管旁人。

常知道自己的不是,不要盡那么狡賴。你要能這樣就很安全,會生出一種才智。你心里理解了,什么作業都不難了,沒有困難的作業。見性的人就不知道憂慮了。

所以佛光不是不照你,而是你心里又有憂慮、又有煩惱,又有恨、又有怨,像渾水似的,月光就照不進去了;咱們心里要是清了,就像水里現出月亮似的,佛性就現前了。誰能沒有煩惱,誰能沒脾氣,誰就生大才智。

咱們人遭遭受痛苦楚是了苦,享樂是消福。就在這么很簡單、很實際的當地上,能理解了,便是理解佛法;不要到遠的當地去找、就在你每天所面臨的實際中。不時都能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你能這樣,那便是理解佛法。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