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積德的四件事,哪怕做過一件,也會功德無量-梵學常識

《品德經》里有這樣一句話:“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古人認為,要想得到福報,無災無難,不讓兇事橫事來臨自己身上和家中,就要做積德之事。

下面這四種事,最能堆集福德,哪怕堅持做一件事,也會積德行善無量。

孝順爸爸媽媽

百善孝為先,從“孝”這個漢字來看,是“白叟”的“老”字,底下是個“子”字,兒女雙手托著白叟,便是“孝”。《說文解字》中說,“善事爸爸媽媽者”為“孝”。

幾千年來,人們把孝視為天分,乃至作為區他人與禽獸的標志。

孝,也是中國人查核一個人的第一個關卡,由于他人會以此為切入點來了解你。

試想,一個連爸爸媽媽親都不愛的人,怎樣能夠實在去愛他人?一個對爸爸媽媽親都不擔任的人,你還盼望他會對社會對他人有責任心、責任感嗎?

佛陀在《大乘本生心腸觀經》中開示:“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爸爸媽媽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假使有人為福德故,恭順供養一百凈行大婆羅門,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積德行善百千萬分不行校量。”

意思是說:供養爸爸媽媽哪怕僅僅一點,也能夠獲福無量,即使是少量作了一些不孝順的工作,也會獲罪無量。

孝敬爸爸媽媽不僅是做人的底子,并且也符合了六合之大路。六合輪回,有因有果,天然不孝會引起不順。

成大事者,必是孝子。一個對爸爸媽媽好的人,才干有時機讓咱們信任,其品質和品格的尊貴。本身有吸引力,會聚正能量,諸事天然順暢。

清凈口業

一個人的福德深不深,從他的說話方法就能看出來。

佛在《無量壽經》中勸誡人們,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

口業是患苦之門、禍累之始。一個人每次說出傷人的話,都是在給自己造業,福報都從這張嘴里跑光了。

假如能去清凈自己的口業,不說妄語、兩舌、惡口這些造惡業的話,經常說善語、利益他人的話,福報就會越積越多。

咱們都喜愛和共處舒暢的人交朋友。而那些讓人舒暢的人,往往都是懂得怎么說話,知道為他人考慮的人。

用善語才干結善緣,一句憐惜了解的話,就能給人很大安慰,增加勇氣。而一句不達時宜的話,就如一把白,刺傷他人。

急事,慢慢地說;尷尬事,詼諧地說;沒把握地事,慎重地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別胡說;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嘴是福禍門,說得美麗,才干活得美麗。

知錯就改

日子中有不少這樣的人:

為了顯現自己品德崇高,分明自己討厭的,非要偽裝自己很喜愛;分明自己有私心的,非要逼迫自己裝大方;分明自己無法寬恕的人,逼迫自己偽裝不在意……

他們認為,這樣是在修德,是在堆集自己的德行。

但,實際上,這僅僅在扮演“德行”,而不是在修煉“德行”。

《菜根譚》里說:“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能夠遠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能夠韜光養德”。

便是說,實在養德、蓄德的方法,并不是讓你處處把自己體現得白璧無瑕。而是,自己哪里不完美,哪里藏污納垢,哪里自私骯臟,你不要去推諉,安然承受。

人,不行能完美無瑕,沒有任何缺陷,也不行能不犯任何過錯。實在面臨自己的缺陷,錯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生最要緊的,不是知道大路理,而是立刻付諸于舉動。

并且也不要等待自己立刻會有徹里徹外,宛如重生般的改動,這是十分淺薄的主意。改掉自己的缺陷,是一點一滴堆集的,只要持之以恒,時刻久了,力道就會改動常數,然后改動命運。

做最好的自己,才干碰見最好的他人。

支付的修行,終有一天會悉數報答給咱們,僅僅時刻遲早的問題。

施舍行善

所謂施舍,是大乘釋教六度之首,首要包含:法施舍,財施舍和無畏施舍。

《金剛經》有云:“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施舍。”

人間第一流的修行乃是施舍,施舍愛語,廣結善緣;施舍善行,與人為善;施舍才智,救人磨難。

說到施舍,應當是忘我的不求報答的,施舍后就忘掉這件事了。并且施舍的時分,是不會看目標的,只要這樣,才干修得積德行善圓滿。

施舍如地步,有地步,才干有收成,有施舍的種子,在將來才干開花結果。

《了凡四訓》中有言:“全部福田,不離方寸”。

假如樂于助人,把福報拿出來和咱們一同共享,幫人越多,得到的助力也越多,福報也越大;反之,自私自利,害人越多,得到的反作用力也越大,倒運起來,丟失也成倍增加。

有人說我自己還不夠用,或者說自己一無所有,沒有什么好施舍的。

施舍紛歧定是要拿財出錢,你的一個淺笑,一個援手,遞給流浪漢的一粥一飯,這都是施舍。極力做你量力而行的善事功德,便是最大的福德。

愿咱們每個人都心存正念,以恭順之心施舍,都必定能廣種福田,受用無盡。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