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說:“處世不分輕重,非老公也。”
做人有尺度感,處世權衡輕重,干事知進知退,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教養。
我國人一向很考究一個“度”,也便是常說的“過為己甚”,多了少了都欠好,一向都好也欠好,見好就收才是好。
這個“度”,其實便是尺度感,不容易掌握,也耐人尋味。
做人做到恰如其分,干事做到適可而止,是最高境地。
做人有尺度感的人,才干在與別人的共處中掌握好每個“度”,更好地維持身邊的人際關系。
有尺度感的人,說話從容不迫,舉動得當,善解人意,懂得取舍,尋求互利共贏,在人生的每一個重要時間都能運籌帷幄。
做人能夠不聰明,但真的要有尺度感,具體來說便是“三守”:三緘其口,守身如玉,守心如鏡。
三緘其口
三緘其口,便是不應說的話,一個字也不能說,為己為人。
傳說,曾經有個遠方的小國家,初次派使者到我國來,進貢了三個如出一轍的金人,把我國皇帝快樂壞了。
使者說道:“這三個金人,哪一個最有價值?只要大智慧的人才干猜到!”
皇帝請來珠寶匠查看金人,稱重量,看做工,都是如出一轍的,看不出哪一個最有價值。
讓外國使者笑話堂堂我國沒有大智慧的人?還好,最終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說他有方法。
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大臣胸中有數地拿著三根稻草,別離刺進三個金人的一側耳朵里。
第一個金人的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后掉進了肚子,什么響動也沒有。
老大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表明附和。
第三個金人之所以最有價值,是因為它標志著“三緘其口”,從它耳朵里進去的東西,都落在肚子里,最終爛在肚子里也不向外說。
守身如玉
謙謙正人,溫潤如玉。
玉石,是尊貴和純真的標志。
自古以來,人的夸姣道德常與玉的溫潤光亮質量聯絡在一起。
古人以為玉有“五德”,與正人“仁、義、智、勇、潔”的美德相對應。
玉的光輝閃爍于內,而不是形之于外。
相應地,正人有雍容自如的神采,曠達灑脫的性情,為人無大悲大喜,無偏執張狂,處事不露圭角,不事張揚,生命的狀況達到了一種老練的圓潤。
《論語》:“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看上去正經慎重,與他溝通覺得他溫文有禮,聽他說話覺得他的情緒鄭重其事。
這是一個人節操品德上的尺度感,既不讓人感覺冷酷疏遠,也不讓人感覺能夠捉弄凌辱,坦白待人,文質彬彬。
守心如鏡
禪師對世人說:“鏡子有三個長處,你們是做不到的。”
我們請禪師具體解釋一下。
禪師說道:“鏡子能夠映出物的像,往后卻不留影,你們能做到事來則應、事過即忘嗎?鏡子反映實在,不分貴賤;你們能做到面臨乞丐與國王相同恭順嗎?鏡子反映紅綠,自不變色;你們能做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嗎?”
鏡子是用來照出物體印象的,可是假如鏡面蒙上了一層塵埃,那么所照出來的印象就會含糊。
人心如一面鏡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塵世懵懂、浮塵所染而改頭換面。
守心如鏡,人的心念意境,如能經常堅持開暢清明,則展示于周圍的環境,都是美而善的。
守心如鏡,盡管外在景象不斷改變,鏡面卻不會滾動,這便是一般說的“境轉而心不轉”。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