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盤經白話文(卷第五至卷第十)-佛經譯文

卷第六

如來性品第四之三

善男人。此大涅槃奇妙經中有四種人,他們能護持正法、樹立正法、憶想正法、利益眾生。憐愍人間、作為人間人的依托、讓人天得到安泰。那四種人呢?有人出人間但依然具有煩惱性,就叫做榜首人。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是第二。阿那含人是第三。阿羅漢人是第四。這四種人呈現于世,對人間有大利益,憐愍人間,作為人間的依托,讓人天得到安泰。

什么叫做具煩惱性呢?假如有人能奉持禁戒、威儀具足、樹立正法。聽聞佛法、了解經文的含義,并能為別人別離說明。愿望少是道,愿望多則不是道。能廣說八大人覺。假如有違法的就教訓他們讓其發露悔過滅除罪行。長于了解菩薩便利所行的隱秘之法。這種人叫做凡夫,還不是第八人。第八人不是凡夫是菩薩,第八人也不能稱為佛

第二人是須陀洹和斯陀含。假如得到正法并能受持正法,聽聞佛法,并遵照佛法,聽聞之后能書寫、受(承受認同)持(依教奉行)、讀誦并能轉為別人說法。叫做第二人。假如聽聞佛法后不寫、不受、不持、不說,而說佛聽任咱們蓄養奴婢等不凈之物,那就沒有任何道理了。第二之人沒有得到第二第三的住處就叫做菩薩,假如得到了就能受記作佛。

第三人叫做阿那含。假如有詆毀正法的,或許宣說聽任畜養奴婢等不凈之物的,或許受持外道典籍書論以及被客塵煩惱所障的,或被諸舊煩惱所掩蓋的。假如躲藏如來實在的舍利以及被外病所惱害的(此句有待酌量),或許被四大的毒蛇所侵擾的,論說宣說有‘我’的都不對。假如說無我的就對了。宣說染著人間法的是過錯的,假如宣說大乘佛法相續不斷的就對了。假如所受之身有八萬蟲也是過錯的。永離淫欲乃至夢中也不會毀犯就對了。臨終之日感覺怖畏是過錯的。阿那含是什么意思呢?此人不再退轉如上所說,全部過患永久不能玷污他們,他們往復斡旋可謂菩薩,并已得到受記,不久就能成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叫做第三人。

第四人叫阿羅漢。阿羅漢能斷除各種煩惱而放下了重擔。取得利益該做的都作了,住在第十地得到安閑的才智。隨人所愿能示現種種色像。如此莊重,若要成果佛道就能得成,能成果這樣的無量積德行善就叫做阿羅漢。以上四種人呈現于世,能利益人間、憐愍人間、為人間所依托、使人天安泰。在人天中最尊最勝猶如如來。稱作人中勝、是人天歸依之處。

迦葉對佛說:“世尊。我今日不要歸依這四種人。由于如瞿師羅經中佛為瞿師羅所說得那樣——‘假如天魔梵天為了損壞而變為佛像,具足莊重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放圓光廣闊到達一尋(八尺)。面部滿意猶如滿月,眉間的白毫猶如凈雪。如此的莊重來到你面前。你要當心辨別斷定他的真假,發現本相就應當降伏魔王。’世尊。魔眾尚能變作佛身,就更能變作羅漢等四種之身。坐臥在空中,左脅涌出水右脅涌出火,身上噴出煙火猶如火聚。因而緣由我不能信任他們。他們所說得我也不能承受,也不會恭順他們乃至作為自己的依止。”

佛說:“善男人。對我所說的假如置疑姑且不該承受,何況是你所說的狀況。所以應當長于別離,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可作、什么不行作。這樣去做就能在長夜中享用安泰。善男人。比方野狗在夜里闖入別人的家,那家的人假如發覺了就會立刻驅趕喝罵:‘你立刻脫離,假如不脫離就要你的命’。野狗聽到就急速脫離再也不敢來了。你們從今以后也要這樣降伏波旬。應當這樣說:‘波旬。你今日不要變成這個容貌。你假如這樣做,我就用五系(系有兩種,五尸系或五處系)來捆住你。魔王聽到就會脫離,就像野狗相同再也不回來了。”

迦葉對佛說:“世尊。正如佛為瞿師羅長者所說的——假如能如此降伏魔王,也能挨近大般涅槃。那么,如來何須說此四種人能夠作為依止處,這四種人所說的未必可信啊。”

佛告知迦葉:“善男人。如我所說的那樣并沒有錯。善男人。我為聲聞弟子那些有肉眼的人說降魔,并不是為修學大乘的人說的。聲聞之人就算有天眼也叫做肉眼,學大乘者的就算有肉眼也叫做佛眼。為什么呢?此大乘經叫做佛乘,而此佛乘是最上最勝的。善男人。比方有人驍勇強健,那些怯弱者就會常常來依托。勇健之人就常常教訓怯弱的人:‘汝要這樣那弓執箭,學習長勾鎖鏈等兵器。’又告知他:‘戰役盡管好像在刀刃上行走卻不要懼怕。要把對手幻想成脆弱的。要把自己想作英勇的。假如有人歷來沒有膽量卻偽裝驍勇的姿態,拿著弓箭種種兵器裝備自己,在戰場上大吼大喝。你也不要懼怕此人。此等人假如看到你沒有懼怕,就會四散逃走好像野狗。’善男人。如來也是這樣告知諸聲聞弟子。你們不要懼怕魔王波旬。假如魔王波旬化作佛身來到你面前。你要精勤鞏固自己的心來降伏魔王。那時魔王就會愁憂不樂的脫離。善男人。好像那強健的人不會隨從別人的習氣。學大乘的人也是如此,得聞種種深密經典,心中欣樂不生驚怖。為什么呢?如是修學大乘之人。現已供養恭順禮拜曩昔無量萬億佛,就算有無量億千魔眾來侵嬈他,也不會有任何驚駭。善男人。比方有人得到阿竭陀藥就不怕全部毒蛇,由于此藥力能消除全部毒。此大乘經也是如此,好像那藥力相同不怕全部魔毒,也能降伏魔王讓他們不再鼓起。

再者,善男人。比方龍的性情十分殘酷,要害人時就用眼瞪人或許用氣吹人。全部師子虎豹豺狼狗犬都十分懼怕,由于這些惡獸但凡聽其聲見其形或許觸其身都會喪身。有善長咒語的人憑仗咒力,能讓惡龍、金翅鳥、惡象、師子、虎豹、豺狼等都任他調教而被他騎乘。這些惡獸見到那長于咒術的人就被調伏。聲聞緣覺也是如此。見到波旬就感到驚駭,而魔王波旬也就不會懼怕而行魔業。學大乘者見到聲聞怖畏魔事而關于大乘佛法不能信任和喜樂。就先用便利法降伏諸魔,被他委任,而為他廣說種種妙法。聲聞緣覺見到魔被調伏就不再懼怕,對大乘無上的正法生起決心和喜樂。便說:咱們從今以后不該妨礙此中正法。

再者,善男人。聲聞緣覺面臨各種煩惱會感覺懼怕。學大乘者則不會驚駭。修學大乘有如此威力,如前所說的種種緣由都是為了讓聲聞緣覺能調伏諸魔,卻并不是大乘。此大涅槃奇妙經典不行消伏,十分獨特。假如有人聽到后能夠信任承受,能信任如來是常住之法。此人則好像優曇花相同稀有。我涅槃后假如有能聞到此大乘奇妙經典而生起決心和敬心的人,那么他們在未來世百千億劫中都不會墮在惡道。

這時佛告知迦葉菩薩:“善男人。我涅槃之后,會有百千無量的眾生詆毀、不信此大涅槃奇妙經典。”迦葉菩薩對佛說:“世尊。這些眾生在佛滅后不久就會詆毀此經。世尊。會有怎樣的純善眾生,能夠解救這些謗法者呢?”

佛告知迦葉:“善男人。我般涅槃后的四十年中此經會在閻浮提廣行流布,然后此經就會逐步消失。善男人。比方出產甘蔗、稻米、石蜜、乳酥、醍醐等地,那里的公民都說這些這些食物是味中榜首。假如有人吃的僅僅粟米和稗草,此人也說我所吃的是最甘旨的。這是由于這些人因福薄而受的業報。假如是有福的人就不會聽到粟稗的姓名,所吃的都是粳糧、甘蔗、石蜜、醍醐。此大涅槃奇妙經典也是如此。鈍根薄福的人不喜愛聽聞,好像那薄福的人憎恨粳糧和石蜜相同。二乘之人也是如此,憎恨無上的大涅槃經。有的眾生喜愛聽受此經,聽到之后歡欣不已,不生詆毀。好像那有福之人能吃到稻糧。

善男人。比方有國王居住在山中的險峻荒蕪之處。盡管也有甘蔗、稻糧、石蜜等物,卻由于可貴而極力積累,懼怕吃完而不舍得吃,只能吃那些粟稗。這時有另一國的國王傳聞此事十分不幸他們,就用車載著稻糧和甘蔗送給他們。這國王得到就分發下去,讓全國公民一同吃。公民吃后都十分歡欣,就說:‘都是由于外國國王才讓咱們能吃到這么稀罕的食物。’善男人。這四種人也是如此。作為此無上大法的將領。此四種人中或許有一人在他方見到無量菩薩。盡管自己學習此大乘經典自己書寫并令別人書寫,皆是為了取得利養為了提高聲譽為了解佛法為了取得依止,為了憑仗此經的淵博替代其他經(此句值得商討),并不能廣為別人宣說此經。所以將此奇妙經典送至彼方的菩薩處,令菩薩發無上菩提之心安住菩提。而此菩薩得此經后即使廣為別人講演此經,令無量眾生得受如是大乘之法味。而這本是憑此一菩薩之力所不能聽聞的經,現在都能得聞。好像那公民因國王之力而得到稀有之食。別的,善男人。此大涅槃奇妙經典所流布的當地,那里的土地便是金剛,那里的人也如金剛。假如有能聽此經的,即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其所愿都能成果。如我今日所說,你們眾比丘要好好的受持,假如有眾生不能聽聞此經,要知道此人十分不幸。為什么呢?此人不能受持如此大乘經典甚深之義啊。”

迦葉菩薩對佛說:“世尊。如來滅后四十年中此大乘經典大涅槃經在閻浮提廣為撒播。之后就逐步消失。往后不久還會在呈現的。”佛說:“善男人。假如我的正法還剩余八十年,那其間前四十年此經又會在閻浮提降下大法之雨。”(此句翻譯得是否正確?)

迦葉菩薩有對佛說:“世尊。此經典在正法消除的時分,正戒被損壞的時分,不合法增加的時分,沒有如法的眾生的時分,誰能聽受、奉持、讀誦此經,能夠知曉、供養、恭順、書寫、說明此經呢?期望如來憐愍眾生,具體說明,讓諸菩薩聽到后能夠受持,便能得到不退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時佛贊賞迦葉:“善哉善哉。善男人。你今日能這個問題十分好。善男人。只要曾在熙連河沙那么多的諸佛的面前發過菩提心的眾生,才干在此惡世受持這部經典而不生詆毀。善男人。假如有人曾在一恒河沙的諸佛世尊前發菩提心,然后才干在惡世中不謗此法,喜愛此經,但卻不能為別人具體的說明。善男人。假如有眾生在二恒河沙的佛前曾發菩提心,然后才干在惡世中不謗此法,正確的了解、信任、喜愛、受持、讀誦此經、但仍不能為別人廣為說明。假如有眾生在三恒河沙的佛前曾發菩提心,然后才干在惡世中不謗此法,并受持、讀誦、書寫此經,雖能為別人說明卻不能了解其間艱深的道理。假如有眾生在四恒河沙的佛前曾發菩提心,然后才干在惡世中不謗此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典,能為別人廣為說明其間十六分之一的道理。盡管能講演也不算具足。

假如有眾生在五恒河沙的佛前曾發菩提心。然后才干在惡世中不謗此法。并受持、讀誦、書寫此經,而廣為別人說明其間十六分之八。假如有眾生在六恒河沙的佛前曾發菩提心。然后才干在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此經并為別人廣為說明其間義理的十六分之十二。假如有眾生在七恒河沙的佛前曾發菩提心。然后才干在惡世中不謗此法。受持、讀誦、書寫此經并廣為別人說明其間十六分之十四的義理。假如有眾生在八恒河沙的佛前曾發菩提心。然后才干在惡世中不謗此法。受持、讀誦、書寫此經也能勸別人書寫,自己能承受又能勸別人聽法受持讀誦了解。因支持堅持憐愍人間眾生而供養此經。也能勸別人供養、恭順、尊重、讀誦、禮拜。能夠具足的了解其間的義味。所謂:如來常住不變、究竟安泰,具體的說明眾生悉有佛性的道理。很好得了解如來全部法藏。供養如是諸佛之后,才干樹立如此無上正法并受持支持。假如有人才開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知道此人未來世中必定能樹立如此的正法并受持支持。所以你今日不該該不知道未來世中的護法之人。為什么呢?此發心者在未來世中必能護持無上正法。善男人。有惡性比丘傳聞我要涅槃不會憂慮,心想今日如來入般涅槃太值得幸虧了。如來在世讓咱們無法牟利,現在如來入般涅槃,還有誰能阻撓咱們呢?假如沒人能阻撓那么我則還能得到如來的利養。如來在世禁戒嚴峻,現在入涅槃后就都拋棄了。所受的袈裟原本都是用來做法典禮的,現在都應該拋棄了。這些人都會詆毀回絕承受此大乘經。

善男人。你現在要記住我所說的話。假如有眾生成果具足了無量積德行善,才干信任此大乘經典,并且受持。其他的眾生有喜愛法之人,假如能廣為其說明此經。那人聽聞之后曩昔無量阿僧祇劫所作的惡業都能消除。假如有人不信此經典,那他就會被無量的病苦所惱害,常被世人罵辱,命終之后被人輕賤,顏貌丑惡。日子困難,捉襟見肘。就算得到一點家用也都是下劣次等的東西。所投生的當地常常是赤貧輕賤、詆毀正法、充溢邪見的家庭。臨終的時分或許正值混亂不安的時期,或許被帝王、兇狠的怨家仇人所侵逼。盡管有好朋友卻不能遭受,連日子所須都無法滿意,就算得到少量也是常常被饑渴所困。只能結交普通劣等之人,被國王大臣等所不齒。就算被人聽到他所宣說的正理也一直不能信任承受。這樣的人不能到達善處,好像折翼的鳥不能飛翔。此人在未來世也不能到達人天善處。假如有人能信任此大乘經典。就算原本的描摹粗陋,因而經的積德行善就會得到威嚴的容貌并且日漸增多。常被人天所喜愛,被恭順愛戀不相放棄。國王、大臣及其親屬聽聞他所說得都能恭順信任。假如我的聲聞弟子之中要行榜首稀有之事的,就當為人間廣為宣說如此大乘經典。

善男人。比方霧和露盡管想要逗留卻也無法比及日出。太陽一出就會消除無余。善男人。眾生全部的惡業也是如此。其實力都不能見大涅槃日。涅槃日一出能消除全部惡業。

別的。善男人。比方有人落發剃發,盡管身穿袈裟。卻沒有受沙彌十戒。假如有長者來約請眾僧,未受戒的也會跟群眾一同受請。盡管沒有受戒卻現已被當作和尚核算。善男人。假如有眾生發心開端學習此大乘典大涅槃經。書持、讀誦也是如此。盡管沒有具足位階十住卻現已算作十住數中。假如有眾生是佛弟子或許非佛弟子,就算因貪婪驚駭或許要取得利益而聽受此經乃至一個偈頌,聽到后不會詆毀,則知此人現已挨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善男人。因而緣由,我方說四種人可為人間的依托。善男人。如此四人假如打著佛的旗幟宣說非佛所說的道理就不對了。所已我說此四種人士人間所依。善男人。你應該供養此四種人。”

“世尊。我該怎樣分辯這些人而供養他們呢?”

佛告知迦葉:“假如有人樹立護持正法。如此之人應當啟請,要不吝放棄性命而供養他。好像我在此大乘經中所說: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順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順禮拜 亦如諸天 奉事帝釋

有知道正法的人,不管老少都要供養。恭順禮拜,好像事火教恭順婆羅門。有知道正法的人,不管老少都要供養。恭順禮拜,好像諸天人恭順供養帝釋天。”

迦葉菩薩對佛說:“世尊。如佛所說,供養師長正應如此。今日我還有所疑問。期望如來具體說明。假如有年長的人護持禁戒,去向年少的人學習,這樣的人應當禮敬嗎?假如應當禮敬則不叫持戒了。假如年少的人護持禁戒,去向那些破戒的人學習,這樣的人應該禮敬嗎?假如落發人向在家人學習,還應該禮敬嗎?但是落發人不該該禮敬在家人,佛法中年少幼小的應當恭順年長的,由于年長的先受了具足戒成果了威儀,所以應當供養恭順。

如佛所說破戒的是佛法中所不容。猶如良田多有雜草。但是佛又說:假如有知法的人,不管老少都應供養如服侍帝釋天。這二句是怎樣回事呢?莫非是如來虛妄之說嗎?如佛所說:持戒比丘也有所犯,為何如來這樣說呢?世尊。也在其他經中說過聽任破戒之人。這樣的說法好像道理不明晰。

佛告知迦葉:“善男人。我是為未來的菩薩學大乘的人說此偈,而不是為聲聞弟子說的。善男人。好像我從前所說正法滅后破壞正戒的時分破戒的作業逐步增加。不合法昌盛之時全部圣人躲藏不漏之時。畜養奴婢等不凈之物時。這四種人中會有一人呈現于世,剃除須發落發修道。見到比丘畜養奴婢等不凈之物。不知道什么是凈什么是不凈,律和非律也都不知道。此人為了調伏這些比丘,與他們在相同的陽光下卻不并與之同惡相濟。自己的行為以及佛的行為都能別離了知。盡管看見諸人犯波羅夷戒卻默然不說。為什么呢?由于我出于世是為了樹立護持正法的。所以默但是不舉。善男人。如此之人為了護法盡管有所違犯卻不叫破戒。

善男人。好像有個國王因病而死,王子幼小不能治國。有旃陀羅(殘酷的偽君子,劣等姓)有富饒財寶許多的眷屬。看到國王衰弱而強行篡位。治國不久,國中的居士、婆羅門都叛逃遠走他國。就算留下的也不愿意看見新國王。也有長者婆羅門沒有脫離原本的當地,好像樹木相同所出生的當地也便是逝世的當地。旃陀羅王知道國人逃叛的許多,就差遣各旃陀羅守住出口,又七日中伐鼓宣告:婆羅門中假如有誰能給我作灌頂師的,就用一半疆土作為獎勵。各婆羅門聽到之后都沒有去的。都以為:婆羅門種怎樣能作那樣的事呢?旃陀羅王又宣告。婆羅門中假如沒有人要作為我的教師。我就讓諸婆羅門與旃陀羅同吃同住共住,一同作業。假如有人來為我灌頂的,必定會有半國的獎勵。咒術所得的三十三天上妙甘露不死之藥也會分給他吃。

這時有一個婆羅門。年紀20左右,修行純潔,長發,長于咒術。去往王宮而說:“大王。國王所要的我都能做。”大王十分歡欣,承受此童子作為灌頂師。諸婆羅門傳聞此事都仇恨此童子。說:你是婆羅門。怎能作為旃陀羅的教師?這時國王就半了一半疆土給此童子,一同治國很長時刻。一天童子對國王說:“我放棄家法來作國王的教師,教授大王微密的咒術,但是現在大王依然不接近我。”這時大王答復:“我怎樣不接近你呢?”童子說:“大王的不死之藥還沒一同吃呢。”大王說:“善哉善哉。大師,我真的不知道教師需求。已然需求期望你趕快去拿。”這時童子聽到國王這么說:“就將藥拿回家,請諸大臣一同吃。”大臣吃后就一同對大王說:“大師真好!有此甘露不死之藥。”大王知道后就問其師:“為何大師只與諸臣共享,卻不給我呢?”這時童子就用雜毒之藥給國王吃。大王吃后不久就中毒,昏倒的好像死人相同。這時童子把王位還給原本的王子。說:“師子御座法不該讓旃陀羅升起。我歷來都沒有傳聞旃陀羅種能做國王的。讓旃陀羅治國理民是徹底不對的。你現在應該承繼先王的正法治國。童子辦妥此事,又用解藥救醒旃陀羅。然后把他驅趕出國。

此童子盡管作了這事,卻不算失婆羅門法。其他的居士婆羅門聽到他的所作所為都十分贊賞。說:“善哉善哉。仁者。能驅遣旃陀羅王。”善男人。我涅槃后護持正法的諸菩薩也是如此。用便利力對待破戒之人,偽裝承受畜養全部不凈物的和尚,一同處事。這時菩薩假如看見有人盡管犯戒卻能辦理那些破壞戒律的惡比丘。就去他的居處恭順禮拜,用四事供養,將經文寶藏一同進奉。假如自己沒有就從檀越那里請求尋找之后再給他。為了辦理惡比丘所以應畜養八種不凈之物。好像那童子驅趕旃陀羅。這時菩薩雖恭順禮拜此人聽任畜養八種不凈之物,卻沒有罪行。由于此菩薩為了擯治諸惡比丘,讓清凈僧得安隱住,為了撒播方等大乘經典,利益全部諸天人。善男人。因而緣由我在經中說是二偈。令諸菩薩皆共贊賞護法之人。好像那居士婆羅門稱譽童子:善哉善哉。

護法菩薩正應如此。假如有人見護法之人與破戒者一同處事而說其有罪的,要知道那人自己反受其殃。那護法者實無有罪。善男人。假如有比丘犯禁戒后,因驕慢心而躲藏罪行不進行悔過,則知此人是真破戒。菩薩摩訶薩為護法故雖有所違犯卻不叫破戒。由于沒有驕慢又能發露悔過。善男人。所以我在經中覆相說如是偈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順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如第二天 奉事帝釋

有知道正法的人,不管老少都要供養。恭順禮拜,好像事火教恭順婆羅門。好像諸天人恭順供養帝釋天。因而緣由,我也不為學聲聞人的人說,而是為菩薩說此偈。

迦葉菩薩對佛說:“世尊。這些菩薩摩訶薩在戒律上十分不嚴厲,那他們原本所受的戒還能算都在嗎?”

佛說善男人:“你今日不該該這樣說。為什么呢?原本所受的戒律不會丟掉。(此句翻譯欠妥)假定有所違背就應悔過,悔過之后戒律就清凈了。善男人。比方舊堤塘有了縫隙水酒會漏出來。由于沒有人辦理的原因。假如有人辦理水就不會漏出了。菩薩也是如此,盡管和破戒得人一同布薩、受戒、自恣等等和尚的作業。全部戒律都不會象堤塘相同漏水。為什么呢?假如沒有清凈持戒的和尚,則損減、慢緩、松懈等行為就日漸增加。假如有清凈持戒的人就能具足不失原本的戒律。善男人。在三乘中慢緩的才叫做緩,對戒律慢緩的不叫做緩。菩薩摩訶薩對此大乘心從不懈慢是他們跟本的戒。為了護持正法用大乘水洗浴自己,所以菩薩盡管示現破戒卻不叫做緩。”

迦葉菩薩對佛說:“眾僧之中有四種人。就象庵羅果相同難以分辯生熟。破戒、持戒怎樣能夠分辯呢?”

佛說善男人:“憑仗大涅槃奇妙經典就很簡單分辯。比方農民種稻谷需求除草。用肉眼看去是在凈田。由于老練成果之后草和谷不同十分顯著。八不凈法會污染僧,假如能除卻,用肉眼調查則知清凈。假如有持戒、破戒之人不作惡時用肉眼觀難以別離。若惡顯露出來就簡單知道。比方那雜草稗簡單別離。僧中也是如此,假如能遠離八種不凈毒蛇之法就叫清凈。是圣眾的福田,應該被人天所供養。清凈果報不是肉眼所能別離的。別的善男人。比方迦羅迦林中的樹木許多,在此林中只要一課樹姓名叫鎮頭迦。此迦羅迦樹和鎮頭迦樹。二種果實類似難以別離。果實老練時有一女性把他們都摘下來。鎮頭迦果只占十分之一。此女不知道來到市場上叫賣,那些愚蠢的人也不認識買了迦羅迦果吃了之后就死了。聰明的人傳聞此事就問女性從那里得到的這些果實。所以女性就告知了他。此人就說‘那里有許多的迦羅迦樹,只要一顆鎮頭迦樹。’其他的人理解之后就笑著脫離了。

善男人。群眾之中的八不凈法也是如此。在群眾中有許多人受用此八法,只要一人清凈持戒,不受八不凈法,而知道其它人受畜不合法,卻與其搭檔不相舍離。好像森林中的鎮頭迦樹。有優婆塞見到這些人中多數人都承受不合法,就不恭順供養他們。假如想要供養應該先問:‘大德。如此八事應該受畜嗎?佛答應嗎?假如說佛答應。這樣的人能一同布薩、羯磨、自恣嗎?’此優婆塞這樣問后。世人答復:‘如此八事如來憐愍都答應畜養。’優婆塞說:‘祇洹精舍有的比丘說金銀是佛所答應貯存的。也有人沒聽過佛曾答應的。此不聽的不跟他們共住、說戒和自恣,乃至不共飲一河之水,等等利養之物都不與共。你們為何說佛答應呢。佛為天中天就算能承受,你等眾僧也不該畜養。假如有承受的不該該跟他一同說戒、自恣、羯磨以及其它僧事。假如一同說戒、自恣、羯磨一同做僧事的,命終就要墮在陰間。’好像那些食迦羅果的人吃后就會命終。”

別的善男人,比方城市中有賣藥的人。他有上好的出自雪山的妙藥。也一起賣其他的雜藥,滋味卻和妙藥類似。那時有許多人都期望購買,卻不能別離好壞。就到賣藥的人那里問:‘你有雪山藥嗎?’賣藥人答復:‘有’。此人詐騙用雜藥告知買藥的人者:‘這是雪山的妙藥’。那買藥的人肉眼不能別離就買了,還以為自己已得到雪山甘藥。迦葉。假如聲聞僧中有假僧有真僧,有和合僧,有的持戒有的破戒。在群眾中平等的承受供養、恭順、禮拜。而優婆塞用肉眼不能別離。好像那些不能別離雪山甘藥的人。誰是持戒的、誰是破戒的、誰是真僧、誰是假僧。有天眼的人才干別離。迦葉。假如優婆塞知到比丘是破戒人則不該給他施禮拜和供養。假如知道此人受畜八法也不該給他施舍所須以及禮拜供養。假如僧中有破戒者,不該由于他被袈裟就恭順禮拜。

迦葉菩薩又對佛說:“世尊。善哉善哉。如來所說實在不虛,我應當頂禮承受。猶如金剛瑰寶稀有之物。如佛所說諸比丘應當依四法。所謂: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那些人不是佛說的四種人”

佛說:“善男人。所謂依法便是如來大般涅槃。全部佛法便是法性,法性便是如來。所以如來常住不變。假如有人說如來無常。那是他不知道、看不見法性。假如不知見此法性的人就不該該依止。前面所說的四種出生護持正法的人,則應當證知而作為依止。由于此人善解如來微密艱深藏,能知如來常住不變。假如說如來無常變易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如是四人就叫如來,由于他們能解如來密語并且能宣說。假如有人能了知如來甚深密藏,以及如來常住不變。如此之人假如為了取得利養而說如來是無常這種說法不對,這樣的人姑且能夠依止,何況是四種人,更要依止。依法的人便是法性。不依人的便是聲聞。法性便是如來。聲聞便是有為。如來便是常住。有為便是無常。善男人。假如有破戒的人為了利養而說如來無常變易。這樣之人不該依止。善男人。這便是界說

所謂依義不依語。義便是覺了。覺了之義叫做不羸劣。不羸劣叫做滿意。滿意之義叫做如來常住不變。如來常住不變之義便是法常。法常之義便是僧常。這叫做依義不依語。什么樣的言語不該該依從?聲稱瑰麗文辭的論著好像佛所說的無量諸經。貪求無厭、多奸諛諂。偽裝接近的姿態為了牟取利益。辦理白衣為他們干事。又說:“佛聽任比丘畜奴婢等不凈之物。以及金銀瑰寶谷米庫房牛羊象馬。販賣求利在饑饉的時分,是為了憐愍眾生。聽任諸比丘儲貯食物,自己親手自飯,不再承受供養而吃。這樣的說法不該依從。”

所謂依智不依識。智便是如來。假如有聲聞不能很好的知道如來積德行善。那樣之識不該依止。假如知到如來便是法身。如此真智應該依止。假如見道如來便利之身,說是陰界諸入所攝食、所長養的也不該該依止。所以常識不行依止。假如有人這樣說以這樣的經文也不該該依止。

所謂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是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就會生疑。不知此藏出自大才智海。猶如嬰兒一般沒有才能分辯作業,叫做不了義。

了義便是菩薩。實在才智隨其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相同一竅不通,就叫做了義。別的,聲聞乘叫做不了義,無上大乘才是了義。假如說如來無常變易是不了義。假如說如來常住不變是了義。聲聞所說應該證知的是不了義。菩薩所說應證知的是了義。假如說如來靠吃飯養活是不了義。假如說是常住不變易是了義。假如說如來入于涅槃好像材火燒盡是不了義。假如說如來是入法性則是了義。聲聞乘法不該依止。由于如來為欲度眾生用便利力而說聲聞乘。猶如長者教孩子半字。善男人。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沒有成果實,叫做不了義。所以不要依止聲聞乘。大乘之法則應依止。由于如來為欲度眾生故,用便利力說于大乘,所以應依。這叫做了義。如此四依應當證知。

別的,所謂依義。義叫做質直。質直叫做光亮。光亮叫做不羸劣。不羸劣叫做如來。別的,光亮叫做才智,質直叫做常住。

如來常叫做依法。法叫做常,又名無邊。不行思議、不行執持、不行捆綁束縛卻能夠知見。假如有人說其不行見,那樣之人不該依止。所以依法不依于人。假如有人用奇妙之語宣說無常,如此之言不該依止。所以依義不依于語。所謂依智,比方眾僧是常、無為不變,不畜八種不凈之物。所以依智不依于識。假如有人說識作識受(此句不解)則無和合僧。由于和合便是無全部,已然無全部怎樣說常?所以此識不行依止。所謂依了義。了義叫做知足。永不偽裝威儀潔白。不憍慢、自高、貪求利養。又在如來隨宜便利所說之法中不生執著。叫做了義。若有人能安住如是等法中。那么此人則已得安住榜首義。所以叫做依了義經。

所謂不依不了義。不了義如經中所說。全部燒燃、全部無常、全部皆苦、全部皆空、全部無我,都是不了義。由于不能了達如此義。令眾生墮阿鼻陰間。為什么呢?因取著而關于義不能了達。執著全部燒的以為如來涅槃也是燒。執著全部無常的人以為涅槃也無常。其他苦空無我的也是如此。所以不了義經不該依止。善男人。假如有人說如來憐愍全部眾生,長于掌握時宜,因知時宜說輕為重、說重為輕。如來知道全部弟子有諸檀越供應他們所須,令他們無所缺少。所以佛不聽任弟子承受畜養奴婢金銀財寶、以及販賣買賣不凈之物。假如弟子沒有檀越供應所須,遇到饑饉,飲食可貴。為了樹立護持正法,我答應弟子畜樣奴婢金銀車乘田宅谷米、賣買所須。盡管答應弟子受畜這些物品,也要當清凈施舍給篤信的檀越(此句是否恰當?)。如此四法應當依止。假如有戒律阿毗曇修多羅,只要不違背此是四法也要依止。不管何時,不管能護法的不能護法的,假如有人說如來聽任全部比丘受畜不凈之物。這種說法不該依止。假如有戒律阿毗曇修多羅中有相同的說法,也不該依。我為肉眼眾生等說此四依。卻不是為有慧眼的人說的。所以我今日說此四依。法便是法性。義便是如來常住不變。智既是了知全部眾生悉有佛性。了義便是了達全部大乘經典。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