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譯文-佛經譯文

四十二章經白話文

1落發證果

譯文

釋教訓說:「告別親人,落發修習佛法,這就叫做『沙門』。沙門應當不時遵從二百五十條大戒,以四真理做為修行的規律。沙門只需堅持精進不懈退,清凈修行,終究必得證阿羅漢果。所謂『阿羅漢』,能以神通飛翔來往,又能改變形體,凡俗莫測;可以曠久住世,經劫不滅,又能以神通轟動六合。較阿羅漢果位次一等級的為阿那含果。所謂『阿那含』,即說獲此果位者不再來生欲界,命終將生于色界,上往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霄,在第十九霄生,斷盡煩惱而得阿羅漢果。其次,為斯陀含果。所謂『斯陀含』,須天上、人世各生一次,剛才干得到阿羅漢果。終究,為須陀洹果。所謂『須陀洹』,是指在此果位須七度存亡,然后才干斷盡煩惱得阿羅漢果。得到圣果位的沙門,愛欲諸漏現已斷盡,愛欲已斷,就如同人被砍掉四肢,無法再用;斷盡愛欲的人,也就不會再生愛欲?!?/p>

原典

佛言:「辭親落發為道,名曰沙門①。常行二百五十戒②,為四真道行③。進志清凈,成阿羅漢④。阿羅漢者,能飛翔改變,住壽數,動六合。次為阿那含⑤。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十九霄⑥,于彼得阿羅漢。次為斯陀含⑦。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⑧。次為須陀洹⑨。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⑩。愛欲斷者,比如四支斷,不復用之?!?/p>

注釋

①沙門:古印度落發修行者的通稱。釋教中特指落發修習佛法的男人。又稱作比丘,現通稱和尚。

②二百五十戒:又稱具足戒,落發比丘所應遵從的二百五十條戒律。

③四真道行:即苦、集、滅、道四真理。

④阿羅漢:小乘釋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得此果位,不再受存亡輪回、業力報應,永入涅槃之地。又證入阿羅漢果之圣者,超出三界,四智現已圓融無礙,已無法可學,故稱為無學。

⑤阿那含:小乘修行四果中第三果。得此果位能斷盡欲界煩惱,來生將脫節欲界,受生于色界、無色界。

⑥十九霄:指阿那含壽終經色界四禪天之十八天,在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受生為阿羅漢。色界十八天為,初禪天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三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四禪九霄:無云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色終究天、和無想天、善現天。

⑦斯陀含:小乘修行四果中第二果。

⑧一上……阿羅漢:因為斯陀含思惑沒有斷盡,還須在欲界和天界各受生一次,方成阿羅漢,所以說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

⑨須陀?。盒〕怂墓械某豕?。即指入見道時,初見四圣諦之理,得無漏清凈才智眼之階位。

⑩七死……阿羅漢:指須陀洹思惑未除盡,需求七死七生才干斷盡煩惱,得阿羅漢果位。所以說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

2少欲知足

譯文

釋教訓說:「剃除象徵人生煩惱的須發,才干做沙門,承受佛法。沙門應該放棄人世凡俗認為賴以生計的剩余的資產,僅僅請求堅持本身的物品就足夠了;太陽正中時吃頓飯,夜間樹下一宿覺,千萬莫要貪求更多的了!使人愚癡并受遮蓋的,正是愛和欲啊!」

原典

佛言:「除須發,為沙門,受道法。逝世資財,請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愛與欲也。」

3十善惡業

譯文

釋教訓說:「人們因為十件事成為善人,也因為十件事成為偽君子。哪十件事呢?其間事必躬親的有三,口中所說有四,心思活動有三。事必躬親的三件事是:殘殺生靈、盜竊和行奸污之事;口中所說的四件事是:兩舌(搬弄是非)、惡罵(出言無狀)、妄言(口出狂言)、綺語(華言巧語);心思活動的三件事是:妒忌、忿怒和愚癡。這十種惡行,都是因為不崇奉佛法僧三寶,認邪門外道為真理所造成的。在家居士堅持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等五戒,一點點不放松懈退,去除上述十種不善的行為,成果十種善的行為,就能修行證得道果。」

原典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煞①、盜、淫;口四者: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②、癡。不信三尊③,以邪為真。優婆塞④行五事⑤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

注釋

①「煞」,當為「殺」字之誤。

②恚:憤恨。

③三尊:即佛、法、僧三寶。

④優婆塞:在家修行之男人?,F通稱「居士」。

⑤五事:即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

4滅罪得道

譯文

釋教訓說:「有的人有各種差錯,卻不知道懺悔,馬上暫停那繽紛受染的心,罪業就會很快找上門來。這就像江河歸向大海,不知不覺中加深加寬。身上有了惡業而可以知道自己的差錯,改正自己的差錯而從善業,罪業就會日漸消除,往后定會證得道果?!?/p>

原典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止其心,罪來歸身。猶水歸海,自成深廣矣。有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除,后會得道也。」

5以善待惡

譯文

佛說:「關于那些不懷好心者,我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來回應他。假設他再以歹意待我,我仍待之以善。福德之氣,常常就體現在這兒。而那種由歹意所導致的大災害,反而落到那不懷好心的人身上?!?/p>

原典

佛言:「人愚吾認為不善,吾以四等慈①護濟之。重以惡來者,吾重以善往。福德②之氣,常在此也。害氣重殃,反在于彼。」

注釋

①四等慈:四等,又稱四無量心,即以慈、悲、喜、舍四心相等對待眾生。

②福德:指可以取得人世、出人世美好之行為。福德即指施舍等行為,系成為生天之因的在家修行。

6為惡禍己

譯文

有個愚笨的人傳聞佛道以慈悲為本懷,對心胸歹意而來的人反待之以善,此人不大信任,便來當面謾罵佛。佛堅持沉默而不言語,對他深懷憐愍,認為是愚癡、迷闇和傲慢導致他如此無禮。罵佛的人自感無趣,便中止了謾罵。佛啟示性地問他道:「你攜帶著禮物去送人,對方卻不承受你的禮,那么你將這禮物怎樣處理呢?」那人回答說:「我只好將它帶回。」佛說:「你今日跑來謾罵我,我也不承受你的謾罵,你不是只好自己帶著謾罵回去嗎?遭受謾罵禍殃的正是你自己?。∽鲪汉蛨髴捅热缡腔仨懞椭曧?,影子跟隨物體,永久無法將它們別離開來。人們可千萬不能做惡事呀!」

原典

有人聞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故來罵。佛默然不答,愍之癡冥狂愚使然。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實禮如之乎?」曰:「持歸。」 「今子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我克制歸,禍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懼為惡也!」

7害賢殃身

譯文

佛勸誡說:「兇惡之人想要損傷賢德之上,就比如蠢人仰天而唾,唾沫星子不會弄污蒼天,反而會落得自家滿臉渾身:又如同是逆風揚土撒人,塵土不會弄臟對方衣服,相反會落到自己身上,迷亂自己的雙眼。有賢德的人是不能誹謗的,自認為是將致殺身之禍?!?/p>

原典

佛言:「偽君子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于身。賢者不毀,禍必滅己也?!?/p>

8博施福大

譯文

釋教訓說:「盡力于佛道的人有必要具有博愛的胸襟,以廣博哀愍之心施舍與人。最高的德性沒有大過施舍的行為的。堅持精進,奉守佛法的人,得到的福報極大??匆妱e人遵佛法行施舍,隨緣歡欣贊賞,也會相應地得到福報?!褂腥藛柗穑骸高@樣所得到的福報莫非不會削減施舍所得到的福報嗎?」佛回答說:「這就比如只需一把點著的火炬,有幾百幾千的人各自手持火把而來,從那火炬上引火而去,用來煮食飯米、消除黑闇,而那從前的火炬仍然如舊,毫無減損。行施舍所得到的福報也同那火炬相同不會削減?!?/p>

原典

佛言:「夫人為道務博愛,博哀施。德極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覩人施道,助之歡欣,亦得福報?!官|曰:「彼福不妥減乎?」佛言:「猶若炬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取其火去,熱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p>

9比賽積德行善

譯文

釋教訓說:「供養一百個塵俗俗人,不如供養一個善人;供養一千個善人,不如供養一個持五戒的人;供養一萬個持五戒的人,不如供養一個須陀??;供養百萬個須陀洹,不如供養一個斯陀含;供養千萬個斯陀含,不如供養一個阿那含;供養一億個阿那含,不如供養一個阿羅漢;供養十億個阿羅漢,不如供養一個辟支佛;供養一百億個辟支佛,不如用佛法的教義,救度自己此生的雙親;以佛法教訓親人一千億,不如供養一個佛陀。修習佛法的人,只愿修得作佛,為的是救助眾生。供養善人,在施舍福報中屬最深重。塵俗俗人祭祀六合鬼神,不如孝順他們的雙親。雙親是凡世中最崇高的?!?/p>

原典

佛言:「飯俗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伙堩毻愉“偃f,不如飯一斯陀含;飯斯陀含千萬,不如飯一阿那含;飯阿那含一億,不如飯一阿羅漢;飯阿羅漢十億,不如飯辟支佛①一人;飯辟支佛百億,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親;教親千億,不如飯一佛。學愿求佛,欲濟眾生也。飯善人。福最深重。俗人事六合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p>

注釋

①辟支佛:無師友教訓,因觀十二緣由之教而悟佛法之人。一般稱做緣覺。

10全國五難

譯文

佛說:「全國有五種難以做到的工作,它們分別是:本身清貧,啼饑號寒,而能施舍救助別人難;豪門權貴,任意放縱,而能放棄塵累,聚精會神于佛道難;知因果報應,當舍生施為,以死殉道難;人不信三寶,存亡輪回,得見佛經難;人不修善因,能生逢諸佛出生難?!?/p>

原典

佛言:「全國有五難:赤貧施舍難,豪貴學道難,制命不遇難,得覩佛經難,生值佛世難?!?/p>

11得道知命

譯文

有個沙門問佛:「通過什么途徑才干得道而證果?怎樣才干知曉自己過逝世的命運?」佛陀告知他:「佛法的真如賦性猶如虛空,沒有形相可言。即便知道了卻不去修證,也一點點沒有好處。重要的是應當具有堅決的崇奉和不懈的修行。這就比如是人磨銅鏡,鏡上的塵垢磨掉之后,鏡上本來就有的亮堂便顯現出來,人便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印象。沙門修行,斷除愿望,志守萬法俱空,便能去掉本身塵垢,明晰佛法真理地點,知曉自己過逝世的命運。」

原典

有沙門問佛:「以何緣得道?怎么辦知宿命①?」佛言:「道無形,知之無益,要當守志行。比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

注釋

①宿命:過逝世之命運。即總稱曩昔終身、無量生中之受報不同、善惡苦樂等情狀。

12人生四問

譯文

釋教訓說:「什么叫做善的行為?只需精進修行佛法,漸成圣果才叫做善的行為。什么東西最大?精進學佛,斷滅諸惑得無漏智,志趣與佛道相吻合最大。什么是有最大力者?忍辱的人下懷讎怨,能以勇健之力拒強敵,能忍辱的人心里不懷歹意,必將為世人所愛崇。什么樣的人心最亮堂?除掉心里塵垢,滅息全部惡行,猶如白玉清凈無暇。六合創生之前,直至當今國際上全部的事物,沒有他所知道不到的,他一竅不通,無所不見,無所不聞,得到了釋教的最高才智,這可以說他的心是最亮堂的了吧!」

原典

佛言:「何者為善?唯行道善。何者最大?志與道合大。何者多力①?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為人尊。何者最明?心垢除,惡行滅,內清凈無瑕。未有六合,逮于今日,十方全部,未見之萌,得無不知、無不見、無不聞,得全部智②,可謂明乎!」

注釋

①多力:能動他法,不為他法所動,有大力者能由自力轉全部法。

②全部智:釋教中的最高才智,能知曉全部佛法。又稱「佛智」。

13舍愛得道

譯文

佛說:「人假設懷著愛欲之心,就無法明晰佛法的光芒、沒有辦法明辨、見到真理。這就比如是將彩色錦帛投入渾濁水中,并用力拌和,咱們雖然挨近濁水邊上也看不到自己的印象。濁水就像人已被染污的心,彩色錦帛就比如色、聲、香、味、觸之五塵,染心與愛欲交織,所以越發渾濁,無法見到佛法的真如賦性。假設人們逐步明晰了其間的道理,心里悔過,并挨近深明佛理的有識之上,專注修習佛法,便能除掉本身的塵垢,這樣也就天然而然地見到本身的清凈賦性了。

「心著愛欲,不明晰佛法真理的人,又比如銅鍋下面架起猛火,鍋中開水歡騰,鍋上又覆蓋著五層厚布。人們即便挨近鍋旁,也底子無法看到水中自己的印象。以銅鍋作比方已染外塵、本不清凈的心,內盛喻貪、瞋、癡三毒的水,外加喻貪欲、瞋恚、睡覺、浮躁憂惱和多疑的「五蓋」覆于其外,更有塵俗及外道的猛火催燒,天然見不到佛法的真理。只需除盡心中所懷的塵垢,精進學佛,漸證果位,才干知曉本身的魂靈從何處來,來生又向何處去。這是全部佛國凈土的品德地點?!?/p>

原典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比如濁水①以彩色②投其間,盡力攪之。世人共臨水上,無能覩其影者。愛欲交織,心中為濁故,不見道。水澄穢除,清凈無垢,即自見形。

「猛火著釜③下,中水積極④,以布覆上⑤。世人照臨,亦無覩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⑥,涌沸在內,五蓋⑦覆外,終不見道要。心垢盡,乃知魂靈所歷來,存亡所趣向,諸佛疆土品德地點耳?!?/p>

注釋

①濁水:喻受染之心。

②彩色:喻色、聲、香、味、觸等五欲。

③釜:喻染心。

④中水積極:喻心中貪、瞋、癡三毒打亂。

⑤以布覆上:喻人被「五蓋」遮蓋,無法得見真理。

⑥三毒:貪、瞋、癡。

⑦五蓋:遮蓋清凈心性的五種心思和行為:貪欲、瞋恚、睡覺、浮躁憂惱和多疑。

14明來暗滅

譯文

佛說:「修持佛法的人,就比如是手握火炬進入伸手不見五指的房子之中:黑闇當即消失而唯有光亮照射。修習佛法,明晰佛法真理的人,愚癡均已滅盡,人的心靈被佛法的真理之光所照明?!?/p>

原典

佛言:「夫為道者,比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猶在。學道見諦,愚癡都滅,得無不見。」

15以道為念

譯文

佛告知眾弟子:「我從早到晚思慮什么?思慮佛法;我坐臥住行都做些什么?實踐佛法;我同弟子們日常談些什么?宣講佛法。我日日夜夜思慮佛法的至高真理,歷來沒有瞬間的忽略啊!」

原典

佛言:「吾何念?念道;吾何行?行道;吾何言?言道。吾念諦道,不忽頃刻也!」

16恒念無常

譯文

釋教訓說:「調查六合,雖然表面上持久不朽,但它仍是有生有滅,終歸無常;調查大山江河,要想到它們隨時改變,沒有常形;調查人世萬物,有必要想到僅管看起來朝氣蓬勃,充溢活力,但都是虛偽假象,隨時都會因為緣由的聚散而改變消失。修行佛法的人假設常常以這種諸行無常的情緒去思考問題,就能敏捷證得道果?!?/p>

原典

佛言:「覩六合,念非常;覩山川,念非常;覩萬物形體豐熾,念非常①。執心如此,得道疾矣?!?/p>

注釋

①非常:萬法無常,均是緣由做作,假象欺人。非常,即「諸法無?!怪狻?/p>

17念道行道

譯文

釋教訓說:「人在一天傍邊,應當不時思慮佛法,實踐佛法,積年累月,便能樹立鞏固的崇奉,這樣所得的福報是難以估計的?!?/p>

原典

佛言:「一日行,常念道、行道,遂得信根①,其福無量。」

注釋

①信根:信為入理之底子,根者鞏固不動之義;信根是指篤信正路及助道法,則能生出全部無漏禪定才智。

18四大無我

譯文

佛勸誡弟子:「要清醒地知道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均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雖然它們各自有其稱號,但都僅是化名,從本質上都是空無。那個被稱作『我』的東西,也不過是『四大』暫時聚合旅居之地,不會持久。人生不過是場夢境罷了?!?/p>

原典

佛言:「孰自念身中四大①,各②自有名,都為無③。吾我者,寄生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p>

注釋

①身中四大:四大,指地、水、火、風。身中四大,釋教認為,人體的各個部分均由四大和合而成:地大,地以堅礙為性,如人的骨血毛發;水大,水以潮濕為性,如人身中之血液、精液和唾液等;火大,火以炎熱為性,如人身上的暖氣;風大,風以動轉為性,如人身中之收支息及身動轉屬之。

②各,原作「名」。隨諸本校改。

③都為無:身中四大組成人體各部分,各自有自己的稱號,但都是四大緣由和合而成的假象、化名;緣由散盡,身體也隨之消失。所以說「都為無」。

19貪名遭禍

譯文

佛勸誡說:「有的人被情欲牽著鼻子走,然后尋求所謂的傳世聲譽。這就如同是那燃燒的香:咱們聞到的是撲鼻的香味,但那香味卻是以燃燒消除本身為價值才宣布的。愚笨的人貪心塵俗的聲譽,不恪守佛法的敦義,所謂流傳后世的聲譽將損害本身的性命。他們懊悔的日子在后頭呢?!?/p>

原典

佛言:「人隨情欲求華名,比如燒香:世人聞其香,然香以熏自燒。愚者貪流俗之聲譽,不守道真。華名危己之禍,其悔在后時。」

20財色苦本

譯文

佛說:「資產和美色關于人來講,就像小孩子貪心刀刃上粘著的丁點兒蜂蜜:它吸引人的那點甜味,底子不可一餐的美食,相反倒有被切斷舌頭的風險?!?/p>

原典

佛言:「財色之于人,比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缺乏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21愛患甚獄苦

譯文

佛勸誡說:「人們被妻子兒女和寶藏田宅牢牢地捆綁束縛,這種禍殃較之戴鐐著銬、投進大牢更為可怕。牢房之苦,尚有赦宥之時;而對妻子兒女、寶藏田宅的愿望,明知有被吞進虎口的大禍,卻仍然毫不勉強地投進去。這樣的罪行永無赦宥之日?!?/p>

原典

佛言:「人系于妻子、寶宅之患,甚于牢房枷鎖鋃鐺。牢房有原赦。妻子情欲雖有虎口之禍。己猶甘愿投焉。其罪無赦

22色欲障道

譯文

佛說:「人人世全部纏縛難解的愿望,沒有比尋求色欲的愿望更為激烈的了。尋求色欲的愿望之大,沒有能與之對抗的了。假設已有色欲盤繞在身,再加上任何其它愿望摻雜,普天之下全部的人們,就底子不可能修行佛法了?!?/p>

原典

佛言:「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假其二,普天之民,無能為道者?!?/p>

23遠離愛欲

譯文

釋教訓說:「愛欲關于人來講,就比如是手舉火把逆風而行。愚笨的人舍不得丟掉火把,必定會有燒手的禍殃。貪婪、淫欲、仇恨、忿怒、愚癡等毒瘤積聚在人身之中,假設不早早修習佛法,根除這些禍殃,必定會連累本身。這就比如是愚笨而又貪婪的人不愿放棄火把,在逆風中燒到自己的手相同。」

原典

佛言:「愛欲之于人,猶執炬火逆風而行:愚者不釋炬,必有燒手之患。貪、淫、恚、怒、愚癡之毒處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禍者,必有危殃。猶愚貪執炬,自燒其手也?!?/p>

24天女嬈佛

譯文

帝釋天神想打聽佛陀成正覺的心和道行,便將一位美貌絕倫的天女獻往佛所。佛對天女說道:「由很多污穢之物集合而成的臭皮囊,你來這兒做什么?詐騙、纏縛平常百姓還將就,卻難哄瞞身具六神通的圣賢大德。去吧!我這兒沒有你的立錐之地。」帝釋天神由此益發尊敬佛陀,并向佛陀討教佛法的真意地點。佛就為他說明,帝釋天神當下就證得須陀洹果位。

原典

天神①獻玉女②于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斯俗,難動六通③。去!吾不必爾?!固焐褊u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說明,即得須陀洹。

注釋

①天神:梵天、帝釋等全部天界眾的總稱。此處指帝釋天而言。

②玉女:即天女。

③六通:修習禪定所得到的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25無為保身

譯文

佛說:「修行佛法的人,就比如圓木在江水之中順流而下,既不觸左岸,也不觸右岸,不會被人抓取,也不會被鬼神所阻遏,不會被江中洄流留住,更不會本身糜爛。我敢擔保此木可以順暢人海。修習佛法的人堅持遵從凈戒,不被情欲所利誘,不被各種邪見外道所詐騙,對佛法的崇奉不存猜疑,驍勇精進,我確保此人可以證得道果 ?!?/p>

原典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左觸岸,亦不右觸岸①,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糜爛。吾保其人海矣。人為道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誑,精進無疑。吾保其得道矣?!?/p>

注釋

①左觸岸、右觸岸:左右兩岸,喻兩重妨礙:一凡夫愛物,二外道邪見,此亦即斷常二見,凡夫計斷,外道計常,亦或指有空二見,凡夫情愛之見是執有,外道虛無之見是執空。

26慎重心意

譯文

佛勸誡諸位弟子:「千萬不要輕易地信任你們本身的知道,你們的知道傍邊還存在著各種煩惱和邪見,所以終究不可信任。你們千萬不要追逐女色,女色為惑亂之底子,所以追逐女色便會引起大禍。等你們斷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方可信任你們自己的知道。」

原典

佛告沙門:「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耳?!?/p>

27正觀女色。

譯文

佛勸誡諸弟子:「千萬不要顧視女性,假設碰見了女性,也要予以逃避,更不可與她們攀談;假設環境所迫,有必要同她們攀談的話,有必要使自己心行規矩,在心里中靜靜勸誡自己:我處在此愛欲橫流的渾濁國際中,落發修習佛法,應當像那蓮華相同,出污泥而不染。見到女性,要將老者看做是自己的母親,年長者作為自己的姐姐,年少者認做是自己的妹妹,年幼者作為自己的女兒,對她們一概以禮待之。如此靜靜勸誡自己之后,假設仍存有非分之想的話,就應當審視思維,觀想自己從頭到腳,這身體內部能有什么東西,除了盛滿穢惡露泄等不凈之物外,別無其它。女性也不過是如此。由此便可放棄心中的非分之想。」

原典

佛告諸沙門:「慎無視女性,若見無視。慎無與言,若與言者,勑心正行,曰:吾為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污。老者認為母,長者認為姊,少者為妹,幼者子敬之以禮。意殊當諦惟:觀自頭至足,自視內,彼身何有,唯盛惡露諸不凈種。以釋其意矣?!?/p>

28遠離欲火

譯文

佛說:「修行佛法的人,應當去除情欲,就像草地上燃起大火,枯草已被火燃燒,擋住去路。修行的人見到愛欲,就像枯草遇火,應當趕快遠離?!?/p>

原典

佛言:「人為道,去情欲,當如草見火,火來已卻道。人見愛欲,必當遠之?!?/p>

29心寂欲息

譯文

佛說:「有個人被情欲所困,不能自止,所以便手持利斧,想斷除自己的陰根。我就對他講:『斷除陰根不如斷除淫心,心為操縱,假設將操縱操控停息住,其他的也就天然不在話下了。假設淫欲之心不止息,斷除陰根又有什么好處?那人不遵從我的敦誨,自認為是地斷除陰根,然后很快就死去了。』」佛說:「塵俗凡夫常常持有各種倒置的見地,就像那個愚癡的人相同?!?/p>

原典

佛言:「人有患淫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陰。佛謂之曰:『若斷陰,不如斷心。心為功曹①,若止功曹,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斯須即死?!弧狗鹧裕骸笁m俗倒見,如斯癡人?!?/p>

注釋

①功曹:漢代郡守下有功曹史,簡稱功曹,相當于郡守的總務長。除掌人心外,并得與聞一郡的政務。與縣令不同。這兒的「功曹」為操縱之意。

30心滅意滅

譯文

有個淫蕩的少女同她的男友約會,到相約的時分,他卻沒有按期赴約,少女自己懊悔,而念一句偈曰:「我想知曉你的底子,意欲卻是從思維知道中產生,我不再從意念中懷念你,而你就因此等于不再日子在這個國際上。」佛陀在游行講經的路程中傳聞此事,便對弟子們說:「記住吧!這是流傳到俗人世的迦葉佛所作的偈。」

原典

有淫童女與彼男誓,至期不來,而自悔曰:「欲吾知爾本,意以思維生;吾不思維爾,即爾而不生。」佛行道聞之,謂沙門曰:「記之,此迦葉佛①偈,流在俗閑。」

注釋

①迦葉佛:古七佛之一。

31不愛憂畏無

譯文

釋教訓說:「人因為執著于愛欲,而產生煩惱和憂慮;從煩惱和憂慮而產生驚駭。沒有愛欲就沒有憂慮和煩惱,沒有憂慮和煩惱也就沒有驚駭?!?/p>

原典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畏。無愛即無憂,不憂即無畏。」

32精進得道

譯文

佛說:「修行佛法的人,就如同在萬名敵眾中孤軍作戰,被盔甲、持武器,預備上陣廝殺一場。有的人未出戰即嚇得魂不附體,狼狽逃竄;有的人在廝殺半途逃回本營;有的人奮斗死在疆場:更有的人大勝而歸,封地賜爵。修行佛法的人如能堅決崇奉,驍勇向前毫不退卻,在平常百姓、傲慢愚癡的強大敵眾的風言風語中堅持清醒的腦筋,將愛欲等諸惡消除殆盡,就必定能證得正果?!?/p>

原典

佛言:「人為道,比如一人與萬人戰,被鉀操兵,出門欲戰。意怯瞻弱,乃自退走;或半道還;或格闘而死;或得大勝,還國高遷。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銳進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者,欲滅惡盡,必得道矣?!?/p>

33學道調心

譯文

有個沙門深夜挑燈吟誦佛經,其聲非常悲切,心神俱累,所以就有些懊悔,想半途而退。佛陀看到這種景象,便招待這個沙門來到身邊,問他道:「你當年在家的時分,常常做些什么呢?」沙門回答說:「我在家的時分喜愛彈琴?!狗鹜泳蛦査骸笍椙贂r弦要是太松會怎樣樣呢?」沙門回答說:「琴就彈不響了?!狗鹜佑謫枺骸讣僭O上得太緊了呢?」沙門答道:「那樣的話,琴弦就會被繃斷,更談不上彈出美麗的音樂了?!埂改敲此删o適中又會怎樣樣呢?」沙門回答說:「就能彈出各種悅耳的曲調了?!狗鹜铀跃蛦⑹旧抽T說:「修習佛道與你彈琴的道理是相同的,只需將身心調適到恰當的節奏上,就必定能證得道果。」

原典

有沙門夜誦經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歸。佛呼沙門問之:「汝處于家,將何修為?」對曰:「恒彈琴。」佛言:「弦緩何如?」曰:「不鳴矣。」「弦急何如?」曰:「聲絕矣。」「急緩得中何如?」「諸音普調①?!狗鸶嫔抽T:「學道猶然,執心調適,道可得矣?!?/p>

注釋

①「調」,本來作「悲」,不可解。依南藏本校改。

34垢除行凈

譯文

釋教訓說:「人修習佛法,就比如那鐵匠鍛鐵,在高溫中除掉鐵礦中的雜質,這樣必能鑄造出好的鐵器。修行到達必定的火候,便能去除心中的雜質塵垢,再加盡力便能證得道果。但修行不可過度,過度便會導致身體疲倦:身體疲倦,便會產生煩惱;煩惱一旦產生,修行的毅力便會減退:修行一旦減退,便會添加罪惡的知道和行為原典

佛言:「夫人為道,猶所鍛鐵。漸深棄去垢①,成器必好。學道以漸深去心垢,精進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退,行退即修罪?!?/p>

注釋

①垢:鐵中殘渣,廢渣。

35人生皆苦

譯文

佛說:「人修習佛法亦苦,不修習佛法也苦。但惟有后一種苦,使得人們從生到老、從老到病、從病到死充溢苦痛,貫穿人生的一直,是一種難以衡量的苦。不修佛法的人,由各種煩惱積成罪業,曲折于存亡輪回之中,這種苦才是難以敘述的啊!」

原典

佛言:「人為道亦苦;不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無量;心惱積罪,存亡不息,其苦難說。」

36人有八難

譯文

佛感嘆道:「人們脫離陰間、餓鬼、畜生三惡道的輪回而生為人身難;現已得了人身而轉女身為男身難;既已得了男身而身體各個器官健全、沒有疾病難;身體器官健全、沒有疾病的侵擾,卻又生在佛法流布的中心國度難;現已生在佛法流布的中心國度,可以供奉、修行佛法也難;既已供佛、修行佛法,而能碰上護佑佛法的發達君主難;時值有道君主、發達之世,生在崇奉三寶、有德之家難;既已生在崇奉三寶有德之家,誠信佛法僧三寶、有聿與佛同世更難?!?/p>

原典

佛言:「夫人離三惡道①,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情②完具難;六情已具,生我國③難;既處我國,值奉佛道難;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難;﹝既值有道之君,﹞④生菩薩家難;既生菩薩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難?!?/p>

注釋

①三惡道:六道輪回中之陰間、餓鬼、畜生三道。

②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指六種感覺器官,或知道才能。

③我國:指佛法盛行之中心區域。非指華夏之地。

④「既值有道之君」 ,依意并據明本補。

37人命呼吸間

譯文

佛問身邊的諸位弟子:「人的壽數有多長的時刻?」一個弟子答道:「有數日長?!狗鹫f:「你還沒有進入法門?!褂謫柫硪晃坏茏樱骸改阏f人的壽數有多長?」這位弟子回答說:「在一頓飯之間?!埂改氵€不算懂得佛法。」又問第三個弟子:「你說,人的壽數有多長時刻?」這位弟子回答道:「只在人的一呼一吸之間。」佛稱譽道:「說得好??!你可以說是窺得了佛法的奧妙了?!?/p>

原典

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閑?」對曰:「在數日閑?!狗鹧裕骸缸游茨転榈馈!箯蛦栆簧抽T:「人命在幾閑?」對曰:「在飯食閑。」佛言:「子未能為道?!箯蛦栆簧抽T:「人命在幾閑?」對日:「呼吸之閑。」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

38念戒得道

譯文

釋教訓說:「我的弟子即便遠在我數千里之外,假設不時意念、恪守我的戒法,也必能證得正果。假設弟子們日夜廝守在我身邊,而仍意念繽紛,終究也不會證道果。關鍵在于實踐修行。即便隨我左右,日夜聽我說教,而不實踐修之,較之那些離我千里之遠,憶想我教法證果的弟子,又怎能比得上人家的萬分之一?」

原典

佛言:「弟子去離吾數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邊,意在邪,終不得道。其實內行。近而不可,何益萬分耶?」

39佛經如蜜

譯文

佛說:「人們修習佛法,就如同在吃一缽蜂蜜,中心外邊都是甜味:讀誦我的經典也是如此,經義使人身心高興。修行的人假設理解了我的經旨并仔細予以遵從,便能敏捷證得果位?!?/p>

原典

佛言:「人為道,猶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其義皆陜,行者得道矣?!?/p>

40惡盡得道

譯文

釋教訓說:「修習佛法,可以拔掉人心中愛欲的底子,就比如摘高處懸掛的許多珠子:只需心無松懈,一顆一顆地耐性采摘,終將會有摘完的時分。修行佛法的人只需堅持精進,斷盡各種惡習,終將證得正果。」

原典

佛言:「人為道能拔愛欲之根,比如摘懸珠逐個摘之,會有盡時,惡盡得道也。

41直心念道

譯文

釋教訓說:「沙門們奮力修行的時分,正如同那負重的牛兒行進在深泥水中,雖然疲乏到了極點,仍然不敢左顧右視,僅僅想趕快向前,逃離深坑,以取得喘息的高興。沙門應當把情欲之苦看得重于那泥坑,僅僅百折不回地修行佛法,以僅快逃離出那甚于泥坑的人生苦海?!?/p>

原典

佛言:「諸沙門行道,當如牛負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趣欲離泥,以自蘇息。沙門視情欲甚于彼泥,直心念道,可免眾苦。」

42富有如幻

譯文

佛向世人宣告:「我把世人眼中顯貴的王侯之位看做是塵土空隙,將人們視做財寶的金玉之類看做是破石碎瓦,將華美的服飾看做是破衣爛襖?!?/p>

原典

佛言:「吾視諸侯之位如過客,視金玉之寶如礫石,視氈素之好如弊帛?!?/p>

源流

釋教之東漸,乃是通過中土及天竺、西域諸國和尚涉冒流沙、跋山淌水才將這一廣博精深的教理逐步介紹、移植、扎根過來的。自此以往,以西域為中介,黃河流域和恒河流域東方兩大文明古國的文明傳統開端了正面的比武。那么,其成果將會怎么?釋教置于新的文明背景會否患上水上不服癥而消聲避難——抑或,歷來重視夷夏之辨的我國傳統文明會否患上消化下良癥而拒佛陀于千里之外?

所幸的是,兩種景象都沒有完全產生;一起,兩種景象都或多或少地產生了效果。然后也就產生了漢魏佛法初傳之際我國釋教文明的共同景象。

《四十二章經》作為我國釋教史上的第一部漢譯佛典,便集中體現了佛法初傳之際我國釋教文明的共同相貌。

<四十二章經序>雖較經文為晚出,但很好地體現出其時我國各個階級,包含本鄉釋教界的佛陀觀。在<經序>中,釋教的傳入本身就以傳統的帝王感夢方式呈現,且對佛陀的描繪帶有顯著的兩漢之際黃老道術和神仟家者流的痕跡。<經序>言:「佛輕舉能飛,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殿前?!雇S老、神仟家對神仟真人的描繪極為相似。一起,在明帝和傅毅的問答中,直呼佛陀為「神」,可見,在其時人們的心目中,釋教也是盛行于世的各種道術之一種,而知道下到它是同傳統文明全然不同的一種新的文明現象。

關于阿羅漢的描繪也是如此:「阿羅漢者,能飛翔改變,住壽數,動六合。」在印度釋教中,阿羅漢的轉義為殺煩惱賊、受人天供養、脫存亡輪回之意,而在《四十二章經》中也成了神仟的一種。

這種視佛法為道術之一的思維,在《四十二章經》中往往直言體現,通篇皆言學佛修行為「為道」、「行道」、「學道」。如今通行本仍舊沿用舊語,但絕不會有人再做其初譯時那樣的理解了。

六道輪回、因果報應本為印度釋教的底子教義。因「諸法無我」,故無報應之主體。而《四十二章經》對六道輪回僅第三十六章言「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而外,第十三章言「心垢盡,乃知魂靈所歷來。存亡所趣向,諸佛疆土品德地點耳」。這兒的「魂靈」實為中土「魂靈下死」的魂靈,故后言「存亡所趣向」。第十七章雖言「無我」,但細考基百,其言則在四大為空,人生時間短如幻。如是,印度釋教的因果報應之說在此成為本鄉的善惡鬼神報應。此種誤解根深柢固,至梁武帝時總算爆發了長年累月的神滅、神不滅之爭。實質上,其時的梁武帝及其門下均是為我國傳統文明中的鬼神觀念所辯,僅僅不自知打著佛法旗幟罷了。

《四十二章經》一個杰出的思維和顯著的特徵便是去欲除奢、鼓舞梵行。此中特別杰出了愛欲之為愚癡之禍源。經首言小乘四果,次言沙門特徵,只因其時漢人沒有有落發者,故未引起社會特大的重視,卻被時人看做是達清凈無為的有用手法。至若去欲除奢,則須戒律、禪定兩行。從《四十二章經》始,漢地始知沙門有二百五十戒,而優婆塞之五戒經中已明言。至東晉道安時,始知戒法不止二百五十條?!端氖陆洝返淖g出,現已為后世戒律的翻譯供給了前提條件。至于禪定,《四十二章經》尚無此詞,但經文中多處的「行道」、「為道」似禪定之早譯。做為佛法修行特征之一的「禪定」在前期予以介紹,恐怕才合乎情理。

仁慈樂施,在《四十二章經》中也是一個重要內容。第二章言:「逝世資財,請求取足」,第六章言:「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第八章言:「為道務博愛,博哀施。德極大施?!垢械诰耪聦Q孕惺└?。由此,即有楚王英設優婆塞、沙門之盛饌,漢末笮融每當浴佛,設酒飯布于路,經數十里,任人就食,足見其施飯規劃之大。此為我國飯僧之制的開端盛行,由此知在漢代施舍積德行善首在施食。一起咱們也注意到,這種施食同黃老、浮屠共祭相同,笮融之施舍乃用酒食,是同佛理相違的。

《四十二章經》另一分外有目共睹之處是第九章,在比較各種施舍福報之后,經言「飯辟支佛百億,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親……俗人事六合鬼神,不如孝其二親矣,二親最神也?!共华氈T《阿含》中無與此相應的文字及思維,而且印度釋教也很少有此類思維內容。更值得注意的是,至江北刻經處本,雖歷經增改,后半段文字非但沒有消失,反而獨成一章(十二尊親顯孝章)。這說明佛經在翻譯的初期,不只受其時黃老、道家的影響,而且受到了傳統儒學的影響,而且隨前史的前行,這種影響愈益深入——好像在佛法初傳之日,就現已暗示了我國釋教將走向同儒道合流的路途。

本經注疏甚早,當于唐代宗之前就有,早已亡佚。顯著的例子在第五章「吾以四等慈護濟之」一句。察《全部經音義》及諸釋教辭典,均言慈、悲、喜、舍為「四等」,又稱「四無量心」,而無「四等慈」一條,宋真宗注本和各版別均依之。因真宗注本和懷素草書手寫本經文相同,書于代宗年間,而「慈」字必為注疏摻入無疑,故言最早的注疏在唐代宗之前就曾有過,僅僅注疏年代和注疏者以及注疏所用版別均無從考證。

本經注疏者較多,現存的有:《四十二章經御注》一卷,宋真宗皇帝注?!端氖陆涀ⅰ芬痪?,明守遂注、了童補注?!端氖陆浗狻芬痪?,正確旭著?!端氖陆浌ヂ浴芬痪恚鞯丽?。《四十二章經疏鈔》五卷,清續法述。近人則有丁福保《四十二章經箋注》、宣化上人《四十二章經淺釋》等。

此外,還有依漢文轉譯成別種(國)文字的《四十二章經》: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一七八一年)敕依《明藏》本轉譯為滿、蒙、藏文,連同漢文本合印,稱「四體合璧本」。日文譯著有山上曹源譯《四十二章經》(日本《國譯大藏經》經部第十一),高島寬我譯《現代意譯四十二章經》(《現代意譯釋教圣典叢書》第六)等。一八七一年有英人的譯著,一八七八年法國校印了漢、蒙、藏文的《四十二章經》。一九○六年日本人鈴木大拙又出書英譯著,一九四七年倫敦出書了《四十二章經》同其他兩經的合譯著。

說明

《四十二章經》做為我國前史上第一部漢譯佛典,從其面世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歲月了,至今仍然光芒耀眼,而它本身也就成為我國釋教前史開展的見證。

本經的中心思維是去奢除欲,修行得道。修行并非糟蹋身體、希冀苦行剛才得到。釋迦牟尼佛正是在歷經雪山六年苦行之后,方悟樸實苦行不能求得底子擺脫;況在本經中,佛陀以調琴為喻,指出誦經、修行均須松緊適中,身心調適即可得道。佛法本是向人世的,佛法也只需在人世方可尋到。從這個意義上講,釋教所指出的擺脫之道,是人類前史上最完全的人道主義。

做為人道主義的佛法,有必要面對整個人類,面對人類的實際和未來。在人類、地球面對各種危機的今日,咱們益發清醒地知道到:人類需求佛法,佛法可以解救人類。

人欲橫流,在咱們今日這個國際現已成為全部禍患的本源:國家間為財富、土地而戰,人們貪婪地剝削財富,彼此間為財富、遺產而爾虞我詐,甚至彼此殘殺、謀殺;愛滋病現已要挾到咱們人類本身的生計……凡此種種,都非常需求悲智雙運的佛法加以救治。佛祖所在年代,尚不具有將佛法面向國際的條件,這個條件在咱們這個世紀具有了。只需咱們一直不淪地以大乘精力為指針,用科學的佛法剖析人和人類社會,以長輩弘法大師為典范,未來的國際必定是佛法的國際。

附錄

四十二章經序

譯文

后漢永平年間,漢明帝在一夜晚夢見一個前所未見的神人。但見此神人周身金光閃爍,項頸間有光芒盤繞,在宮殿前縱意飛翔。

明帝只覺心中適意,對此神人分外神往。次日清晨在殿堂上就刻不容緩地向群臣敘述前夜美妙的夢境,并詔問群臣:「誰能告知我夢見的是何方神仟?」有位學識淵博、道貫古今的大臣,名叫傅毅,即時向前稟報導:「臣下傳聞天竺國有位修行得道的神仟,人們稱他為『佛』,他的道術很了不起,能垂手可得地飛空飛翔。陛下所夢見的恐怕便是這尊神吧!」

皇上聽了傅毅的話,登時覺悟夢境的意義。隨即差遣使者張騫、羽林中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為首的十二人組成的求法團,到其時佛法盛行的大月氏國謄寫佛經四十二章,將之藏于皇家書室第十四間中,并在此地修塔樹立寺廟。從此以后,佛法開端大為傳布,華夏大地寺院樹立。遙遠之地群氓懾于佛法,愿做佛弟子的人數也數不清。由此,國家清平寧泰,全部眾生,至此遭受佛法膏澤,依靠佛陀保護。此種景象,至今承續不停。

原典

昔漢孝明皇帝①,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殿前。

意中悵然,甚悅之。明日問群臣:「此為何神也?」有通人②傅毅日:「臣聞天竺③有得道者號曰『佛』,輕舉能飛,殆將其神也?!顾陨衔?。即遣使者張騫、羽林中郎將④秦景、博士弟子⑤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國⑥寫取佛經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所以道法流布,處處修立梵宇。遠人伏化,愿為臣妾者不可稱數。國內清寧,含識⑦之類,蒙恩受賴,于今不停也。

注釋:

①漢孝明皇帝:東漢明帝劉莊,公元五十六年至七十五年在位。

②通人:學識淵博,貫穿古今之人。

③天竺:古印度國。

④羽林中郎將:漢代皇帝的護衛長官。

⑤博士弟子:漢代博士所教授的學生。

⑥大月支國:月支,又叫月氏,為古族名,秦漢之際游牧于敦煌、祁連間,漢文帝前元三至四年間遭匈奴進犯,大部分人西遷塞種區域(今西疆西部依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帶),西遷的月氏人稱「大月氏」。少量沒有西遷的入祁連山與羌人雜居,稱「小月氏」。

⑦含識:全部具有心靈活動的生物,即一般所說的「有情」。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