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原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生,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終究佛,名超日月光,彼釋教我念佛三昧。比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想深,如是甚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便當,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重。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佛問圓通,我無挑選,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榜首。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文言
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法會上聽了上述修行已有成果的二十三位佛弟子,談自己因為修所修法門而得成果的那個圓通法門后,因時節緣由現已老練,所以就同他一同共修的、別離有著五十二種修行位的無量大菩薩們,一起從座位上站起來,走到世尊跟前,恭順地跪下去,用頂禮佛足的最高禮節:雙手著地,掌心向上,把頭磕地于兩手之間,表明用自己的雙手捧起佛足,高高舉過頭頂還禮。禮拜完后,恭順地向世尊釋迦牟尼佛表達自己的修行體會說:
我以清凈安閑積德行善神通力,回憶起在無量久遠的時代、早在像恒河里沙子那么多的大劫前,有一尊佛,因為佛的大愿及眾生根機的老練,所以閃現在國際上,他的名號稱為無量光佛。在這整整一個大劫的長時期里,有十二位如來順次呈現在世上。榜首尊佛便是剛講過的無量光佛,順次有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才智光佛、常照光佛、清凈光佛、歡欣光佛、擺脫光佛、安隱光佛、不思議光佛,而終究一尊佛的名號稱為超日月光佛。這位超日月光佛,同前邊十一尊佛相同,都親身教訓和教授給我同一個法門,這個法門的名號稱為念佛三昧。
現在以兩個譬喻來闡明念佛法門。榜首個譬喻是:比如有二個人,是親朋聯系。有一個人特別關懷另一個人,不管何時何地,一直在牽掛著另一個人;而另一個人卻不放在心上。有時他們兩人相逢,有時他們兩人相見,但因為另一個人沒有懷念的心,所以即便碰到了,也同沒碰到相同,擦肩而過;即便對面看見了,也同陌生人相同,轉臉就走。這是比方佛一直在牽掛眾生,要想度脫眾生,而許多眾生因為業障太重,才智太淺,暫時同佛無緣,所以佛也難以度脫他們。假使這兩個人彼此憶想,甚至互相間都想得很苦,都想提前碰頭,見了面后底子不肯再分隔,這樣的話,直至畢生牽掛,甚至發愿生生世世永不分離,好像影子跟人相同,再也分不開。這是比方眾生因為佛的世世教化,開發了才智,發愿要終究成佛,所以不管何時何地,兩人總不分隔。這是榜首個以親朋聯系作的譬喻。
第二個譬喻是:十方全部如來,憐惜和懷念眾生,就好像慈母懷念自己親生的子女相同,這是最巨大的母愛,其間絲毫不摻雜任何私心。可是因為子女的愚蠢、固執,只想放縱游戲,不想歸家同受母子親情的歡欣,跑得遠遠地,連個消息也不通,害得老母親想煞也是徒然。這是比方佛一直在牽掛眾生,要想度脫眾生,而許多眾生因為業障太重,才智太淺,暫時同佛無緣,所以佛也難以度脫他們。假使子女也因持久漂泊在外而懷念起自己的母親,并且懷念的心境也同母親懷念子女的心境相同火急的話,那末母子們畢生牽掛,甚至發愿生生世世永不分離,那末母子們也永不會分隔。這是比方眾生因為持久漂泊存亡,苦楚失常,遭到佛的教化后,開發了才智,發愿要終究成佛。這是以母子聯系作比方,要比上一個譬喻更進一層。
假使眾生的心里一直在憶佛、念佛,體現在舉動中也是不時處處口念佛號,身作佛事。這樣長時刻堅持下去,快的話,一年、半年,甚至幾個月、半個月,能夠見到佛;慢的話,在這一輩子臨終的時分也必定能見到佛,脫離佛總是不遠的。非但如此,也不需要再用其他種種辦法或法門,例如去學密、學禪,掐訣念神咒、打坐參話頭,只要把一句佛號牢牢溶在心中,不管行住坐臥、不管喜怒哀樂,不管空閑繁忙、不管滿意失寵,心佛永不分離,一朝一夕,功夫到了,天然就到達密宗的三密相應,禪宗的明心見性的‘心開’境地。這景象正比如身上涂改香料的人會散發出香味相同,這就叫做‘香光莊重’啊!這便是以佛的積德行善香、以佛的積德行善光來加持到你身上,令你身上也相同有佛的香氣和光亮,這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啊!
我在菩薩道行道修行時,便是修的念佛法門。以清凈的念佛心,得以證到‘無生法忍’。由此‘無生法忍’步步深化,終究成為補處菩薩。依照我的本愿,現在就在娑婆國際,以阿彌陀佛大愿的威力來加被,以我本身菩提愿力作接引,令全部實在發心、具足信愿行的念佛人,都終究歸入到西方極樂國際阿彌陀佛的清凈佛國中去。
世尊!您要是問我:最好挑選甚么樣的圓通法門,能夠使修行人能最敏捷、最有效地得到成果。事實上我覺得,最底子的挑選便是甚么也不挑選。對外,不選六根種種形相(如眼、耳、鼻、舌、身、意等根相);對內,不取六根種種根性(如見、聞、覺、知等性),只‘依’一個清凈精明的自性(事實上僅僅名‘依’罷了,清凈自性早離能所了也),便可把六根通通管住了。以清凈的佛號為凈念,進一步說,以無雜念為凈,以不執念為念,這便是凈念。在事相上,不時處處憶想不舍;有理相上,到達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便是相繼。能依照這個辦法堅持去做的話,一旦功夫到了,天然就進入念佛三昧的正定境地,天然就顯現出清凈的自性如來,同佛相同,無二無別了。真能這么做到的話,那才叫實在的榜首呢!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注釋》
1)大佛頂:
指楞嚴咒,即本經所誦之白傘蓋佛頂咒。白傘蓋,梵云:悉怛多般怛羅,譯作大白傘蓋,以譬佛之大悲光亮遍覆整個法界。
2)如來:
梵語多陀阿伽度,譯作如來,佛的十號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者,是應身如來。
3)密因:
如來之果德名隱秘藏,入此隱秘藏之因行名密因。密者,本經所說之陀羅尼,此特殊小之所能知,故名密,密即因也。又,密因者,為佛菩薩之本地也。佛菩薩之本地秘而人不能明,故云密因。《同義疏》曰:‘真圣利物終不行測,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圣真因唯圣自證,故云密因,未學之前不行輕說,陰有遺付者,不顯稱也。’
4)修證:
修者,修行、受持也。受持者,受者,承受,不管何時何處,執受不放也;持者,持守,牢牢掌握而不放也。故知受持者,非一時一地之功用也,乃精進也。又,執者,兼聞、思雙慧也。以聞法、思法之慧,立信極樂、愿往生之德。持者,即修慧也,以聞思雙慧為基,行真修實施之行。故知‘受持’一詞,聞思修完備,信愿行具足也。證者,印證也,以佛所說之經教、修法;以佛菩薩或修證有信之祖師、大德認可等,表征本身修行之層次階位也。
5)了義:
關于不了義而言,顯了別離說示終究之實義,謂之了義。了義不了義者,乃便當(不了義)實在(了義)之異名也。《寶積經》云:‘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存亡、欣樂涅槃,名不了義;若有宣說存亡涅槃二無不同,是名了義。’
6)菩薩:
菩薩,梵音‘菩提薩埵’之簡稱也。‘菩提’為覺,為道。‘薩埵’為有情,為眾生。又譯作開士、高士、大士等,總名為求佛果之大乘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也。有自覺、覺他兩義:于己,則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覺;于人,則下化眾生,以菩提法覺、化眾生也。故菩薩者,有醒悟之眾生也;能醒悟眾生之眾生也。
7)萬行:
萬行者,種種之修行也;菩薩萬行者,修菩薩道也。菩薩道者,修菩薩六度(施舍,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萬行,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滿意自利利他之二利而成佛果之大乘行道。
8)首楞嚴:
新云首楞伽摩,譯曰健相、健行、全部事終究。佛所得三昧之名,萬行之總稱也。健相者,譬幢旗之鞏固也,以譬佛德之鞏固,諸魔不能怖也。全部事終究者,指佛德之終究也。
9)經:
通題也,契經之簡稱也。佛所說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所具之機,故稱契經。經者,徑也,入道之通途也;經者,經緯也,以種種理令萬事經緯清楚,有條有理也;經者,常也,歷萬世而不變之真理也;經者,線也,貫串種種事理以成文者也;經者,攝化也,攝化種種根機眾生令入佛道也。復有,涌泉:義味無量,誠意持誦,可得無量義味也;出生:能生妙善,常誦經者,自可依仗經力,化剛為柔,變愚成智,罪滅福生,成果善法也;繩墨:能為世出人間之榜樣,猶木匠之繩墨,立定規則方圓,以楷定正邪也;顯現:能示正性,令讀誦者因之而開示悟入也。
10)大勢至:
梵名摩訶那缽,阿彌陀三尊之一,侍于阿彌陀佛之右脅,主佛之智門者。菩薩之大智至全部處,故名大勢至。真言認為胎藏界觀音院之一尊。《觀無量壽經》曰:‘以才智光普照全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童子教》曰:‘觀音為師敬,寶冠戴彌陀;勢至為親孝,頂戴爸爸媽媽骨。’
11)念佛:
一般分念佛為四種:一、持名念佛,亦名散心念佛,于日常行住坐臥中,念佛菩薩名號不斷也;觀像念佛,觀佛菩薩像令心攝于一處也;觀牽掛佛,凝心不動,想像諸佛國之境地也;實相念佛,觀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之理也。還有‘定散事理’四種念佛:一、定業念佛,即上述之觀像及觀牽掛佛也;二、散業念佛,即上述之稱名念佛也;三、有相(事)念佛,即上述之定、散二業念佛也;四、無相(理)念佛,即上述之實相念佛也。而凈宗首要倡導者,乃散業之持名念佛也。《往生要集》云:‘明尋常念佛者,此有多種,大分為四:一、定業,謂坐禪入定觀佛;二、散業,謂行住坐臥散心念佛;三、有相業,謂或觀相好或念名號,偏厭穢土,專求凈土;四、無相業,謂雖稱念佛欣求凈土,而觀身土即畢竟空,如幻如夢,即體而空,雖空而有,非有非空,靈通此無二,真入榜首義空,是名無相業。’
12)圓通:
妙智所證之理曰圓通。就所證之理體而言,體性周遍為圓,妙用無礙為通;就能證之行門而言,以覺慧周遍為圓,通入法性為通,謂為圓通。《楞嚴經》圓通之名字乃據后義,即能證之行門,有二十五種。經中有二十五大士各依佛之問,陳述各自修證之圓通法門。
13)天竺:
印度之古稱。《西域記》曰:‘天竺之稱,貳言膠葛,舊云身毒,或云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玄應音義》云:‘竺今作篤,或言身毒,或言賢豆,皆訛也,正言印度,印度名月。一說云,賢豆本名因陀羅婆他那,此云主處,謂天帝也。’
14)沙門:
又作娑門、桑門、沙門那,譯曰息、息心、靜志、凈志、乏道、貧道等。新作室摩那弩、舍羅摩弩等,譯作勞績、勤息。勤修戒定慧,平息貪嗔癡也。原不管外道、佛徒,總為落發之都名。《注維摩經》云:‘肇曰,沙門,落發之都名也,秦言義訓勤行,勤行趣涅槃也。’《大經慧遠疏》云:‘沙門,此翻為息,息諸惡故。’《法華玄贊》曰:‘沙門息義,以得法故,暫爾寧息,亦息惡也。’《慧苑音義》云:‘沙門此云止息,謂止息全部諸不善法。又曰劬勞,謂修全部劬勞苦行。又曰聽聞,謂多聞薰習是常業也。’諸無漏道是沙門性,懷此道者,名曰沙門。
15)般剌密帝:
梵僧名,譯曰極量,中印度人。唐神龍元年,在廣州之制旨道場譯《首楞嚴經》十卷。詳見《宋高僧傳》二。
16)法王子:
佛于法安閑,故稱法王。《法華經 譬喻品》云:‘我為法王,于法安閑。’《維摩詰經》云:‘已于諸法得安閑,是故稽首此法王。’又,西藏喇嘛之職位,亦稱法王,起自元世祖封八思巴為大寳法玊。菩薩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總稱曰法王子。經中多稱文殊為法王子者,以其為釋尊二脅士之上座,助釋教化之榜首法子也。《大智度論》云:‘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甚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為佛,如文殊也。’
17)同倫:
倫者,類也。同倫者,即同類也。《禮記 曲禮下》曰:‘擬人必于其倫’。鄭玄注:‘倫,猶類也。’《易》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故曰‘聲息相應’,名為同類。若依《華嚴》,則有八十四同。此處作同路、同修解,謂為同修佛道之道友也。
18)五十二:
五十二者,數也。表勢至念佛一門,能攝信等五十二位諸法行故。五十二法行者,一、十信位:信佛是心,決心作佛,即攝十信法行;二、十住位:住在三昧,觀佛實相,即攝十住法行;三、十行位:行念佛行,度念佛人,即攝十行法行;四、十向位:回念佛心,向佛心住,即攝十向法行;五、十位置:心腸觀佛,地如佛地,即攝十地法行;六、等覺位:憶佛念佛,去佛不遠,即攝等覺法行;七、妙覺位:心想佛時,是心即佛,即攝妙覺法行。十信甚至十地為五十位,等、妙二覺為二位,共成五十二位也。而此五十二位之菩薩眾,則其數無量,皆為大勢至菩薩之同倫也。
19)頂禮佛足:
心悅誠服,以吾之頂禮尊者之足,亦稱頭面禮足,頂禮佛足,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表還禮之極。
20)白佛:
白,表達,向佛陳述,恭順提問,表達自心的意思,又贊賞佛的言語,也稱為白佛。
21)恒河沙:
恒河沙便是指滿坑滿谷,比如數量極多。云何故恒河作譬喻耶?一為恒河之沙既細且多;二以恒河為佛出生之地,佛弟子游行之處,盡人皆知故。
22)劫:
梵語稱劫波,譯成‘別離時節’,指不能用年、月、日、時來核算的極久遠的時節。或以國際成、住、壞、空一周所須時刻為一劫,或以大、中、小時為一劫。小劫者,以人壽八萬四千歲起算,每過百年減一歲,直減至人壽十歲,為一減劫,合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反之,從人壽十歲起,每過百年加一歲,直加至人壽八萬四千歲,為一增劫。增劫、減劫都稱小劫。十次增減,合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一般稱劫即指大劫,合一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
23)佛:
佛陀之略,譯作覺者或智者。覺有察覺、醒悟二義:察覺煩惱,使之不為害,乃全部智也;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清楚,如睡夢之寤,名醒悟,乃全部種智也。覺復有自覺、覺他、覺行滿意之義:自覺者,簡別于凡夫、外道;覺他者,簡別于二乘;覺行滿意者,簡別于菩薩。又,經中一般以此稱本師釋迦牟尼佛。
24)出生:
有二解,一、謂如來之呈現于世也。無機不興,根熟則現也。《賢愚經》曰:‘如來出生實復獨特,令全部眾生皆獲利益。’二、超出人間入于涅槃,亦謂之出生。如《大智度論》曰:‘一人出生,多人蒙慶。’《心腸觀經》曰:‘諸佛子等應當誠意求見一佛及一菩薩,如是名為出生法要。’
25)無量光:
十二光佛之一。以佛法身無量,所證全部種智無量,此智所發之光亮自亦應無量也。曇鸞大師《贊阿彌陀佛偈》曰:‘才智光亮不行量,故佛又號無量光。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實在明。’此處直指才智即光亮,智光不貳,此光便是實在慧也。又,宋大慧禪師曰:‘只以此光宣妙法,是佛便是此光亮,不離是光說是法。’光能宣法,此乃光之用也。故知此無量光一名,既顯佛法身(體)之無量,亦顯佛光亮(相)之無量,更顯佛說法積德行善(用)之無量也。
26)十二如來:
阿彌陀佛之光勝于全部諸佛。《無量壽佛經》云:‘阿彌陀佛光亮善好,勝于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才智光、常照光、清凈光、歡欣光、擺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今此十二如來,即彼往昔恒沙劫前之十二如來也。《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曰:‘是內坐十二曼陀羅大圓鏡智寶像,其名曰:全部三達無量光佛、遍覺三明無邊光佛、智道三明無礙光佛、六真沉著三明無對光佛、色善三明光焰王佛、一覺三明清凈光佛、普門三明歡欣光佛、入慧三明才智光佛、光色三明不斷光佛、明達三明難思光佛、五德三明無稱光佛、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
27)念佛三昧:
三昧,梵音,舊稱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等持、等念、現法樂住等。定者,心定于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者,以正法為規承受所觀之法,故曰正受;調直定者,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行處者,端正心之念流,使合于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慮凝心者,止息緣慮,凝聚心念,故曰息慮凝心;等持者,相等堅持心念,故曰等持;等念者,諸佛菩薩入有情界相等護念彼等,故曰等念;現法樂住者,能現定中之法樂且令住者,故曰現法樂住,乃正受之異名也。《智度論》曰:‘諸行和合,皆名三昧。’《大乘義章》云:‘以心合法,離邪亂,故曰三昧。’《唯識論》曰:‘于所觀境令心專心不散為性,智依為業。’《探玄記》云:‘三昧此云等持,離浮沉,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定’,在四禪以上,斷色界煩惱,‘正定’斷無色界煩惱。念佛三昧者,亦稱寶王三昧,乃念佛三昧之美稱也。以念佛三昧為三昧中之至寶,故名寶王三昧。依《會疏》所云,以清凈三昧、擺脫三昧、普等三昧為念佛三昧。《無量壽經》四十八愿中有‘皆悉逮得清凈、擺脫、普等三昧’,即此謂也。
28)乖異:
乖者,背戾、違逆,不和諧;異者,失常,失常也。乖異者,指人性格怪僻、異常、失常,不能夠常情測度也。
29)十方:
四方、四隅及上下二方共稱十方也。四方:東、西、南、北;四隅: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也。
30)憐念:
憐者,憐惜;念者,憶想。憐念者,《三昧經》云:‘諸佛心者,大慈善是。’慈善所緣,緣苦眾生,若見眾生受苦惱時,如箭如心,欲拔其苦。莫以己之罪惡,疑佛見棄,自生疑阻。當知佛心,專于逆苦眾生之中,種種救度。
31)眾生:
梵語薩埵,新譯有情。有三義:一、初生時共生,以劫初光音天下生人間,不分男女尊卑,而眾共生此;二、由很多之法假和合而生;三、經很多存亡。
32)逃逝:
逃者,不辭而別;逝者,一去不返也。逃逝者,喻愚頑眾生,不唯不信佛念佛,仰且毀佛謗佛。以不信故,造諸惡業,茍且偷安于三惡道中,受無量眾苦也。所以之故,雖佛慈善,念念相憶,終無益也。
33)歷生:
閱歷多生多世也。
34)違遠:
違者,違反,違背;遠者,遠去。指逃子違背慈母,越去越遠。
35)憶佛:
憶者,憶想也。六道眾生,愛慕如來,猶如幼子思母,窮子念父,亦如佛之思生,則能感應道交,永不離佛也。又,憶佛者,憶想佛之名號、佛之容顏、佛之無緣大慈、佛之無盡大悲、佛之無限光亮、佛土之無量莊重、佛國圣眾之無量才智善行、佛之無量積德行善等等也。
36)當來:
將來,未來。
37)不假便當:
不需要借用種種便當之意。便當:方者,辦法,指解決問題的手法;便者,便當,使工作順暢得到解決的種種辦法也。又,方者,方域,指必定的區域,為了教化群眾,需習慣當地的風俗習慣;便者,便宜行事,指依其時之環境條件見機行事以習慣環境也。又,佛菩薩一時濟度眾生的權謀稱為權;權即便當,便當即權。
38)心開:
心解開悟也。開悟者,開智以悟理也。心智阻塞,則未解真理。開者,心解真理時,方顯幽隱之理,說名曰‘開’。心開者,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滿意菩提,歸無所得,是名念佛心開也。
39)香光:
香者,五分法身之香也,戒香清凈,即發慧光,喻智、斷二德也。戒香喻斷德:香能辟惡,有除穢義,故喻斷除自他全部煩惱雜染也;光者,慧光喻智德:光能除暗,故喻以三智之光破除眾生全部無明業障之暗也,自利利他,令全部眾生皆得成果佛道也。此以念佛之積德行善,以佛之香光積德行善莊重而自莊重,故名香光莊重。莊重,見下注。
40)莊重:
以善美飾疆土或以積德行善飾依身云莊重。又,以惡事積身亦云莊重,如《觀無量壽經》云:‘以諸惡業而自莊重。’有四種莊重:戒、定、慧、陀羅尼(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也。有法、義、咒、忍四種陀羅尼)。
41)因地:
修行佛道之位也,相關于成佛之位為果地或果上而名。《圓覺經》云:‘說于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楞嚴經》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42)無生忍:
忍者,安忍也。理本為不生不滅,今但言不生,亦名無生。菩薩于無生之法,安忍而不動心,謂之無生法忍。無生法忍亦稱調查法忍,調查諸法深理而安定忍可者。全部諸法自性空寂,原本不生。菩薩證忍此法,則能出毀犯禁戒之罪。《智度論》云:‘無生忍法者,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靈通,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又,‘甚至作佛,不生厭惡,是故名無生忍。’《大乘義章》云:‘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仁王經良賁疏》曰:‘言無生者,謂即真理,智證真理,名無生忍。’
43)攝:
具吸收、獲得、引導、感化、饒益、管制、鎮伏等義。此處是引導、感化、饒益之義。
44)凈土:
為金、銀、琉璃、玻璃等七寶所成之種種莊重,且無四趣、五濁之雜穢者也,為佛、菩薩及得度眾生(圣者)所居之處。凈土有報土及化土之分:報土為佛、菩薩歷劫修清凈行所感之果報也,有自受用凈土(佛土)及他受用凈土(地上菩薩)。化土乃佛為眾生而改變之凈土也,為地前(初地曾經)菩薩及得度眾生所居之處。《維摩詰經》中臚陳十七種凈土及往生凈土之八法。
45)六根:
指眼、耳、鼻、舌、身、意此六種身心所具之業器也。根之義,以此六物能造善惡諸業,由業生報,因報招苦,如根之能助他成長延伸,故目之為根。又,善業者,雖能生妙果,而以業之故,輪轉存亡,終遭苦報,故曰‘由業生報,因報招苦’也。
46)凈念相繼:
清凈之念,不時處處相續而不斷也。凈者,正信不疑,無垢無染曰凈;凈念者,清凈之念也。一心系佛,余念不生,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名‘凈念’也。相繼者,于事相而言,不時處處憶想不舍;于理相而言,入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之境,是名‘相繼’。寂者,達真如理體而不動名‘寂’;照者,以般若真智觀照萬法,了了清楚名‘照’。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