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規》概述: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選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博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及朱熹《小學》中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這個《小學》是《三字經》中“唯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的《小學》,專門教訓做人干事,灑掃應對,進退之禮和做人首要以“孝”為本。但這本書間隔咱們稀有百年,內容傍邊有些用詞與現在社會情況距離較大,所以清朝李毓秀從頭以《小學》中的要點為根底,編寫出《訓蒙文》,詳細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為人處世、肄業等應有的禮儀與標準,特別考究家長教育與日子教育。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編成1080個字的《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總序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博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文言:弟子規這本書,是根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訓而編成的日子標準。首先在日常日子中,要做到孝順爸爸媽媽,和睦兄弟姊妹。其次在全部日常日子言語行為中要當心翼翼,要講信譽。和群眾共處時要相等博愛,而且挨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行的事,假如做了之后,還有剩余的時刻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利的學識。
入則孝
爸爸媽媽呼,應勿緩,爸爸媽媽命,行勿懶,
爸爸媽媽教,須敬聽,爸爸媽媽責,須順承。
文言:爸爸媽媽呼喊,應及時答復,不要慢悠悠的好久才應對,爸爸媽媽有事告知,要馬上啟航去做,不行延遲或推托偷閑。爸爸媽媽教訓咱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咱們好,應該恭順的傾聽。做錯完事,爸爸媽媽責怪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行強詞奪理,使爸爸媽媽親氣憤、哀痛。(正人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文言:伺候爸爸媽媽要用心關心,二十四孝的黃香(香九齡),為了讓父親安心睡覺,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冬季冰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真實值得咱們學習。早晨起床之后,應該先探望爸爸媽媽,并向爸爸媽媽存候問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將今日在外的景象告知爸爸媽媽,向爸爸媽媽報平安,使老人家定心。外出離家時,須告知爸爸媽媽要到那里去,回家后還要當面稟報爸爸媽媽回來了,讓爸爸媽媽安心。平常起居作息,要堅持正常有規則,干事有慣例,不要恣意改動,防止爸爸媽媽擔憂。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若私藏,親心傷。
文言:縱然是小事,也不要固執,私行作主,而不向爸爸媽媽稟報。假如固執而為,簡單犯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因而讓爸爸媽媽擔憂,是不孝的行為。公物雖小,也不行以私自保藏占為己有。假如私藏,道德就有缺失,爸爸媽媽親知道了必定很哀痛。
親所好,力為具 ,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文言:爸爸媽媽親所喜歡的東西,應該極力去預備,爸爸媽媽所討厭的事物,要當心翼翼的去除(包括自己的壞習慣)。要保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簡單遭到損傷,讓爸爸媽媽親擔憂。(曾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爸爸媽媽,不敢毀傷”)。要重視自己的道德涵養,不行以做出感冒敗德的事,使爸爸媽媽親遭受羞恥。當爸爸媽媽親喜歡咱們的時分,孝順是很簡單的事;當爸爸媽媽親不喜歡咱們,或許管束過于嚴峻的時分,咱們相同孝順,而且還能夠自己檢討檢核,領會爸爸媽媽的心意,盡力改正而且做得更好,這種孝順的行為最是難能可貴。爸爸媽媽親有差錯的時分,應當心勸導改正向善,勸導時心情要誠實,動靜有必要柔軟,而且和藹可親,(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假如爸爸媽媽不聽奉勸,要耐性等候,一有恰當機遇,例如爸爸媽媽心情好轉或是快樂的時分,再持續勸導;假如爸爸媽媽依然不接受,乃至氣憤,此刻咱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央求爸爸媽媽改正,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防止陷爸爸媽媽于不義,使爸爸媽媽一錯再錯,鑄成大錯。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文言:爸爸媽媽親患病時,子女應當盡心極力的照料,一旦病況沉重時,更要晝夜伺候,不行以隨意脫離。爸爸媽媽逝世之后,守孝期間(古禮三年),要常常追思、感念爸爸媽媽教養的恩德。自己的日子起居有必要調整改動,不能貪圖享受,應該戒絕酒肉(請參閱地藏經,孝子應怎么給往生者修福)。處理爸爸媽媽親的兇事要哀戚符合禮節,不行草率大意,也不行以為了體面鋪張糟蹋,才是真孝順。(論語: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祭拜時應真心實意,對待現已逝世的爸爸媽媽,要好像生前相同恭順。(論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出則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資產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文言:當哥哥姊姊的要和睦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順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共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爸爸媽媽天然歡欣,孝道就在其中了。與人共處不錙銖必較資產,仇恨就無從生起。言語能夠容納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用要的抵觸、仇恨的工作天然消失不生。(言語為福禍之門。孔門四科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可見言語之重要。)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文言:杰出的日子教育,要從小培育;不管用餐就座或行走,都應該謙善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后。老一輩有事呼喊人,應代為傳喚,假如那個人不在,自己應該自動去問詢是什么事?能夠幫助就幫助,不能幫助時則代為轉達。(孫中山先生說:“人生以服務為意圖,不以攫取為意圖。”青少年守則明言:助人為快樂之本。)
稱老一輩,勿呼名,對老一輩,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文言:稱號老一輩,不行以直呼姓名,在老一輩面前,要謙善有禮,不行以夸耀自己的才干;路上遇見老一輩,應向前問好,老一輩沒有事時,即恭順退后站立一旁,等候老一輩離去。古禮:不管騎馬或搭車,路上遇見老一輩均應下馬或下車問好,并比及長者離去稍遠,約百步之后,才干夠脫離。(敬老尊賢)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老一輩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文言:與老一輩同處,老一輩站立時,后輩應該陪著站立,不行以自行就坐,老一輩坐定今后,叮嚀坐下才干夠坐。與老一輩攀談,動靜要柔軟適中,答復的音量太小讓人聽不清楚,也是不恰當的。有事要到老一輩面前,應箭步向前,退回去時,有必要稍慢一些才符合禮節。當老一輩問話時,應當專心傾聽,眼睛不行以瞻前顧后,瞻前顧后。
對待叔叔、伯伯等老一輩,要好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般孝順恭順,對待本家的兄長(堂兄姊、表兄姊),要好像對待自己的兄長相同和睦敬重。
謹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刻。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文言:為人子應早上,掌握年月及時盡力,若常常晚睡、乃至熬夜,不但對身體健康欠好,也影響白日正常的作息。年月不待人,芳華要珍惜。(少壯不盡力,老邁徒哀痛。)早晨起床后,必須洗臉、刷牙、漱口使精力清新,有一個好的開始。大小便后,必定要洗手,養成杰出的衛生習慣,才干保證健康。(防止腸病毒,要學會洗手,手心、手背、指縫間均要細心搓洗)(陶淵明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年月不待人。)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文言:要重視服裝儀容的整齊清潔,戴帽子要戴規矩,衣服紐扣要扣好,襪子穿平坦,鞋帶應系緊,不然簡單被絆倒,全部穿著以慎重正經為宜。回家后衣、帽、鞋襪都要放置定位,防止形成雜亂,要用的時分又要找半響。(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養成杰出的日子習慣,是成功的一半。)穿衣服需重視整齊,不用考究貴重、名牌、富麗。穿著應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場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經濟情況,才是持家之道。(不要為了體面,更不要讓虛榮心作主,無謂的開支便是糟蹋。)日常飲食要留意養分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不要挑食,不行以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飽,防止過量,防止添加身體的擔負,損害健康。
年方少,勿喝酒,喝酒醉,最為丑。
步沉著,立規矩,揖深圓,拜恭順。
勿踐閾,勿跛倚,勿盤蹲,勿搖髀。
文言:喝酒有害健康,要遵法,青少年未成年不行以喝酒。成年人喝酒也不要過量,試看醉漢瘋言瘋語,丑態畢露,惹出多少對錯?(論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夫子勸勉咱們:食物不要過火考究精巧,烹調不要過火要求詳盡。)(老子說:圣人為腹不為目。飲食是為了吃飽肚子,不是為了滿意口目。)當今的文明病例如:癌癥、糖尿病…等多為養分過多,與養分失衡所形成。應留意過份加工,太精美的食物,都含有化學添加物,有害健康,不宜食用。走路時腳步應當沉著慎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緩;站立時要規矩有站相,須抬頭挺胸,精力飽滿,不行以彎腰駝背,無精打采。(立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問好他人時,不管鞠躬或拱手都要真摯恭順,不能敷衍完事。進門時腳不要踩在門檻上,站立時身體也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時分不行以伸出兩腿,腿更不行以顫動,這些都是很輕浮、高傲的行為,有失正人風儀。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文言:進入房間時,不管揭簾子、開門的動作都要輕一點、慢一些,防止宣布動靜。在室內行走或轉彎時,應當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防止受傷。拿東西時要留意,即使是拿著空的用具,也要像里邊裝滿東西相同,當心翼翼以防跌倒或打破。進入無人的房間,也要像有人在相同,不行以隨意。干事不要急急忙忙快快當當,由于忙中簡單犯錯,不要畏苦怕難而猶疑畏縮,也不行以草率,隨意敷衍完事。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清楚。
文言:但凡簡單發生爭持打架的不良場所,如賭博、色情等對錯之地,要勇于回絕,不要挨近,防止遭到不良的影響。一些兇惡下賤,荒誕不經的事也要謝絕,不聽、不看,不要獵奇的去詰問,防止污染了仁慈的心性。
即將入門之前,應先問:“有人在嗎?”不要冒冒失失就跑進去。進入客廳之前,應先提高動靜,讓屋內的,知道有人來了。假如屋里的人問:“是誰呀?”應該答復姓名,而不是:“我,我!”讓人無法分辯我是誰?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
【其他版別: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
文言:借用他人的物品,必定要事前批注,懇求答應。假如沒有事前尋求贊同,私行取用便是偷盜的行為。借來的物品,要珍惜運用,并按時償還,今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諺云: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他人向你借東西,只需自己有的話就不要小氣】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