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愿經白話文自序-佛經譯文

地藏菩薩本愿經 文言文 自序

記住還在初中時期,我母親同我姑媽兩人學《地藏經》。她們盡管還沒摘掉“文盲”的帽子,可是學《地藏經》仍是很刻苦的。遇到經文里面不認識的字或難明的語句,便來請教我這個“小先生”。我從小受我父親薰陶,在初中時期現已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吳承恩、羅貫中、施耐庵的中華書局加注的原版,佛經也看過一些,所以便“天經地義”地當起“小先生”來了。在教、學《地藏經》的過程中,我深深被地藏王菩薩那種先人后己、不畏艱險、堅定不移、智勇雙全的無私無畏的精力所感動,在佛前發了大愿,愿我同地藏王菩薩相同,“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陰間不空,誓不成佛”。那時,還在初中時期。這也能夠算是我最早觸摸《地藏經》的緣起罷!

近來在讀經的過程中,再次細讀一遍《地藏經》。在靜思默慮的境地里,模糊心有所悟。原本么,我總以為《地藏經》僅僅超度亡靈,特別是救拔陰間及餓鬼、畜生三惡道罪苦眾生的經典。正由于救的是最基層、最苦楚的眾生,才表現了地藏王菩薩的誓愿深重及悲心殷切??墒墙涍^近來研讀《地藏經》,發現《地藏經》的含義遠遠不止于此,又有兩個全新的領會:一、《地藏經》是佛經中的孝經,釋教是真實的盡孝之教。二、《地藏經》給出了一個底子菩提大法--念佛法門。十方諸佛以此法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方諸佛以此法門,度十方三世悉數眾生。上求下化之能事,于此法門畢矣。

從前聽到不少關于釋教無孝的歪理。持此論者以為:釋教徒,特別是落發二眾,辭親別家,不能孝奉雙親,以為此是不孝之表現。殊不知,本師釋迦文佛曾親身扶柩為父送葬;蓮宗祖師實賢著“勸發菩提心文”以報爸爸媽媽恩為發心之第二緣由。特別是地藏王菩薩,世世化身為孝子孝女,以念佛的積德行善力,下陰間救度爸爸媽媽升天,這不是孝道是什么?更進一步講,落發二眾及發大心的菩薩為救悉數眾生,也便是救度無量存亡以來的悉數生身爸爸媽媽,暫時辭親別家,盡力修行,以達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報佛恩,度眾生的菩提大愿及救度悉數生身爸爸媽媽的大孝。譬如說:作為政府官員,作為思維作業者,盡管他們不曾種一棵稻、栽一株棉,但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對前史的貢獻卻是無可輕視的。相同,作為落發二眾,盡管暫時不能常伴雙親以行孝道,但由于本身的修持,由于對外的勸化,卻為救度無量存亡以來的生身爸爸媽媽作了極大的貢獻。這是完全的、完全的大孝,這才是真實的孝道!釋教的最高方針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便是表現了真實的孝道。所以說,唯有釋教才是真實的遵循了完全、完全的孝道,唯有釋教才是真實的盡孝之教?!兜夭亟洝芬婚_始就講到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報生母之恩而到忉利天為母說法;地藏王菩薩世世化身,救度生身母親出離三惡道之苦而得人天甚至成佛的福報。地藏王菩薩提出念佛法門令悉數眾生(亦即累世悉數姻親),念佛得離存亡苦海、甚至成佛的至孝之道,正是闡明《地藏經》乃是佛門之孝經也。

念佛法門是佛法中最底子的法門。佛法的底子道理便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最簡略講,便是上求佛道:徹見自己本有的清凈自性,亦即悉數諸佛的清凈佛性;頓悟自己本有的清凈才智,亦即悉數諸佛的清凈佛慧;徹證自己本有的清凈積德行善,亦即悉數諸佛的清凈佛德,便是下化眾生:發愿度悉數眾生盡皆成佛,而自己亦無固執度生之念。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方是悉數諸佛出生的本懷,也是悉數佛法的底子歸宿。而念佛法門恰恰圓滿了這上求下化的菩提大愿。

為什么這么說呢?其理由如次:

1)《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緣由經》中云:“如來所以興出于人間,說彼佛(引按:指 阿彌陀佛)難以想象、真實積德行善、光亮名號、利益大事緣由。”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云:“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整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地,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這闡明念佛法門便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得菩提大法,亦即悉數諸佛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法,亦即佛法中之底子法門。

2)《觀佛三昧經》中云:“佛告父王:謂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地,神通擺脫,非是凡夫所行境地,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同經又云:“佛告父王:悉數眾生在存亡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動悉數諸惡,成大慈善。”佛勸其父王,不僅是孝,亦是以底子大法貢獻于爸爸媽媽,以報爸爸媽媽恩也??梢姶朔ㄩT之殊勝。

3)《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中普賢菩薩發愿云:“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悉數諸妨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泰剎。”文殊菩薩亦發愿云:“愿我命終時,滅除諸妨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泰剎。”上上之根基,誰能超越此兩位圣者?而此二圣皆發愿臨終往生極樂。《觀無量壽佛經》云:“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引按: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應歷多劫,遭受痛苦無量),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常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存亡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神仙世界。”十惡五逆之人,得逢善常識勸令念佛,亦能往生,可見此念佛法門真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足暢悉數諸佛“為令悉數眾生悉皆成佛”之本懷也。

4)《十往生經》云:“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支持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悉數時,悉數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凈修捷要》云:“大勢至菩薩現居此界作大利樂,于念佛人,吸取不舍,令離三途,得無上力。”《佛說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人、善女性,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人、善女性,皆為悉數諸佛之所護念。”念佛之人有阿彌陀佛遣二十五位大菩薩于悉數時、悉數處護持行者,又有大勢至菩薩威德攝受,復為悉數諸佛之所護念,故能遠離魔難,安穩修持,仗他力妙法,轉危為安,故名易行道。其他種種法門,全憑自力,末世修行,多諸障難,稍有固執,便失正見,即入魔途也。

5)《無量壽經》云:“當來悉數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此法”即指念佛法門。以此念佛法門,令眾生即念而離念,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念,即凡成圣。故《疏鈔》云:“越三祗于一念,齊諸圣于片言。”一句彌陀圣號,橫遍十方,豎窮三世,暗合道妙,巧入無生。能令具縛凡夫,即此妄心,持佛名號,換卻億劫夢想雜念。念得純熟,頓忘能所,暗合道妙,直達圓教八地菩薩離悉數心認識別離之無生法忍也。以此念佛法門巧入無生,故易行;其他法門正入無生,故名極難行也。

由上所述可知,念佛法門是悉數諸佛大事緣由成辦之要害。此法門暢佛本懷,度生要道;轉染成凈,返妄歸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他力妙法,離障易行;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乃釋迦如來一代時教之悉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大法,末世悉數種種根基眾生,了生脫死之底子大法。

《地藏經》自一開始大長者子發愿,婆羅門女及光目女救母,是地藏王菩薩教訓眾生、救度悉數罪苦眾生的底子大法──念佛名號;全經終究,以地藏王菩薩為悉數眾生行大利益事,給出令悉數眾生終究成佛的底子大法──念佛名號。由此可知,《地藏經》真是給出了一個底子的菩提大法──念佛法門。

《地藏經》是一部什么樣的經典呢?

從《地藏經》的含義來看:《地藏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入滅前的托孤咐囑經。他把自佛滅后直至彌勒成佛之間的悉數天人及惡道眾生,通通托付給地藏王菩薩,令其勸化向善,直至發菩提心成佛,了佛本愿?!兜夭亟洝肥欠痖T的孝經,《地藏經》是人天的因果經。經中,地藏王菩薩廣述造惡乃入三惡道之苦因;為善乃入人天善道之樂果;發菩提心行善、甚至修持念佛法門,是了生脫死、直至成佛的正因。使悉數眾生知苦而斷集,慕滅而修道也。

從《地藏經》的經名來看:《地藏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愿力難以想象。以難以想象之愿力,愿度悉數眾生離苦得樂,愿度悉數眾生終究成佛。此“愿”亦為悉數佛菩薩之底子大愿,故稱“本愿”。一名“地藏本行”,有愿無行,是為空愿。地藏菩薩發大誓愿,事必躬親,從無量存亡以來,至無量大劫今后,世世入三惡道度悉數罪苦眾生,難行能行。此“行”亦為悉數佛菩薩之底子大行,故稱“本行”。一名“地藏本誓力”,以愿起行,以行感力。以難以想象的大愿大行,感得難以想象之大誓力,遠超悉數菩薩,故得本師釋迦文佛數數贊賞。《陰持入經》云:“力應以何為義?無能壞為力義,有所益為力義,能得依為力義。”地藏王菩薩威德神通才智難以想象,不為天魔所壞;能利益悉數人天及六道眾生;有無量膽略,勇入陰間、餓鬼、畜生道中救度眾生,能為悉數人天六道眾生之所依怙,所以稱為“本誓力”。

從《地藏經》的五重玄義來看:釋名,是以“人法”為名。“地藏”為人名,“本愿”(或“本行”、“本誓力”,義同)為法。辨體,以實相為體,故知此為大乘經典也。明宗,以明因果為宗,以愿力度生為宗,故全經廣述因果,知苦樂之因果,故有大愿度生之舉也。顯用,以改過遷善,從而斷惑證真為用。故知此經亦“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圓頓經典也。教相,以會權歸實為其教相。教相者,分“化法”:藏、通、別、圓,及“化儀”:頓、漸、隱秘、不定也。依前“顯用”之剖析,吾意以為此經甚至圓至頓,統籌“藏、通、別”及“漸、隱秘、不定”也。何以故?以此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復以念佛法門接引上上根之利根眾生也。上上之根,聞之頓開佛慧,速成佛道;下下之根,聞之漸種善根,終成佛道也。

總歸,《地藏經》是一部難以想象的大乘圓頓法門之經也。

《地藏經》全經綱要如下:

《地藏經》分三卷,共十三品。每幾品組成一大段,每一大段都各有深義。榜首大段是:“忉利天宮神通品榜首”及“兼顧聚會品第二”這二品,闡明地藏菩薩是下化眾生的人天幽冥教主。為什么呢?由于大士兼顧無量:上至天宮、中至人道、下至陰間,以孝道行化,以因果勸世,令悉數眾生離三惡道得生人天也。第二大段是:“觀眾生業緣品第三”、“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及“陰間名號品第五”這三品,闡明地藏菩薩所教化的目標。這目標便是那些不孝雙親、不敬三寶、造業遭受痛苦的眾生。一起,也是闡明悉數眾生輪轉六道的底子原因是由于無明夢想導致身、口、意三業所造成的。第三大段是:“如來贊賞品第六”、“利益存亡品第七”、“閻羅王眾贊賞品第八”這三品,闡明以什么緣由能夠度化眾生離苦趣、升人天,亦便是燒香供養、誦經禮拜、造幡造像、施舍塔廟等積德行善也。第四大段是:“稱佛名號品第九”、“校量施舍積德行善緣品第十”、“地神護法品第十一”、“見識利益品第十二”及“囑累人天品第十三”這五品,暢說悉數諸佛的本懷──令悉數眾生盡皆成佛之正因。此正因便是念佛法門。悉數眾生唯依念佛得度存亡。而助因便是施舍,財、法、無畏之三施也。以此正、助二因,可令悉數眾生返妄歸真,返染成凈,終至成佛也。

閱覽《地藏經》如能掌握此全經之頭緒,則全經之大旨自可了然于胸矣。

終究,再談談有關譯白方面的問題。

首先要闡明的是注解的問題。注解我是依丁福保的《梵學大辭典》進行注解的。關于那些在《梵學大辭典》里找不到的詞匯,就參閱圣一法師及宣化上人對《地藏經》解說的內容加以注釋。我注解的詞匯量大,注解得也比較具體,意圖是為了使初學者能更多地經過本書來了解一下梵學的許多根本名詞。由于釋教中根本名詞太多,換句術語講,便是“名相”太多。法相宗便是大量地解說釋教名詞的一個宗派,《大智度論》也可說是解說名相較多的一部論著。別的,釋教的詞匯有時在形式上同人間法的完全一致,而在內在上卻大大不同。這也是把注釋搞多、搞細的原因之一。

其次,講講譯白的問題。經中有不少的詞,不是用簡略的幾個詞就能把它文言化了的,但是又不能不講的,如“善常識”等,真實沒有相應的現代詞能夠替代,只好直引其詞,歸入注解,由注解來詳說。有的牽強能夠用幾句話來闡明的,如“如是我聞”、“諦聽”之類,則盡量用現代文來表達,以期起到譯白的效果。除了詞義之外,句義也很要害。經中能夠用一、兩句話講清,但譯白卻不可能用幾句話來講清。若不講清,則失掉譯白的通俗易懂性;若要講清,又如橫云斷山似的,插進一段話,把文氣一概砍斷。為此,我采納“引注”的方法,即在需求闡明含義的那句話之后,加上一個“*”號,在當頁的結尾用一細長橫線加在正文的左下角,在細橫線底下,用“* 引注:”把要闡明的話表達出來。這樣,既闡明晰問題,又不割斷了文氣,使文章的可讀性增強。

曾經榜首次寫作《無量壽經文言》時,是先寫成譯白,然后加以注解。后經黃念祖老居士提示后,在第二稿就增加了注釋,直到終究定稿。今后的《金剛經文言》及這次的《地藏經文言》的譯白,都作到先把全經的詞句進行注釋,在明晰全經含義的基礎上再改寫文言,能夠使“文言”與“注釋”相一致,令譯白愈加精確。

這次譯白的作業進行得很快,很順暢,不能不說是佛力加被的原因,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時斷時續地把注釋及譯白悉數完結。別的不得不提出感謝的是,在書寫稿件上,心健居士承當了悉數謄稿的作業,特在此隨喜贊賞,回向法界。

愿以此積德行善 普及于悉數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羞愧行人 三寶弟子 王智隆 頂禮

時 一九九七年九月一日 地藏王菩薩圣誕日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