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白話文-佛經譯文

《素書》白話文·譯序

黃石公《素書》是一部相似‘語錄’體的書,撒播甚廣,影響很大。《宋史。藝文志》載:‘宋代有黃石公《素書》一卷,張良所傳。’

《素書》面世以來版別甚多。有明朝竄眇閣刊《先秦諸子合編》本、《漢魏叢書》本、明朝唐琳刊本、《說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書》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館刻楊慎評本等等,不勝枚舉。

《素書》是作者人生觀的具體表現。全書六章共講了五個問題,茲簡介于下。

一 、闡明晰作者的思維體系,即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密不行分,及‘潛居抱道,以待當時’的處世哲學。暗示讀者,只需具有道、德、仁、義、禮五種品質,再逢機會,定可建絕代之功,極人臣之位。

二、 闡明晰作者用人的準則。作者依據才學之不同,將人才分為俊、豪、杰三類。是故其無異儒家的理性知道及品德水平的準則。作者認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來自日子的總結,有著輔導性含義。

三、作者從思維和行為兩方面提出了怎么加強個人涵養的定見。‘博學切問’、‘恭儉謙約’、‘近恕篤行’、‘親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品德知道;‘絕嗜禁欲’、‘抑非損惡’、‘設變致權’、‘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維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的思維的一應俱全。

四、作者總結安邦治國的經歷。作者認為‘短莫短于茍得’(對立短期行為)‘后令繆前者毀’(方針有必要備有連續性)‘足寒悲傷,人怨傷國’(失民意者失全國)‘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崇高,天然所鐘’(反映了作者的天道知道和非神觀念)。這些,關于后人參政有必定的啟示。

五、作者論述了他自己的處世之道。咱們中國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處理好人際聯絡,是工作能否利市的要害。作者提出‘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兇’、‘輕上生罪,侮下無親’、‘上無常守,下多猜疑’、‘近臣不重,遠臣輕之’等,都給怎么處理好各種聯絡提出了學習。

大凡一個國家的政治、軍事,都是以‘人’為主體的活動,都和個人的涵養,能否和諧好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聯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在古人看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全國的程序是不行打亂的,因而將‘人’的問題放在首位。國人認為,軍事是政治的連續,政治是軍事的高度集中,是一種高層次的軍事。‘敗莫敗于多私’、‘陰計外泄者敗’、‘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等,關于輔導政治或軍事舉動,有著相同的含義。

綜上所述,《素書》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有用的價值,很值得一讀。

限于水平,過錯在所難免。不足之處,乞望方家教正,以益后學。

宋.張商英〈原序〉淺釋

黃石公《素書》共六篇,按《前漢列傳》《史記.留候世家》記載了黃石公于圯橋授張良的《素書》,世人多認為那便是坊間撒播的《三略》《古兵法》,(舊傳為黃石公所著),這實際上是傳之者誤傳。

西晉八王之亂的時分,有盜墓賊打開了張良的墳墓,于玉枕中取得此《素書》。

《素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面書有秘戒:‘此書不許傳給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如所傳非人,必定會遭到禍殃,遇到適宜的人不傳,也將遭到禍殃。’嗚呼!黃石公竟如此地穩重!黃石公遇到張良這樣的好漢,便將此書傳給了他;而張良未遇到適宜的人選,便把此書陪葬在墳墓中了。

五百多年后(晉末),此書由盜墓賊得到了,從此,《素書》才撒播于人世。但是,所傳達的也只僅僅是黃石公的文字罷了,至于他備極深邃精深的含義,哪里是言語所能徹底表達的!

我個人曾有這樣的觀點:天道與人事之間的聯絡,未嘗不是相互效果的,古來圣賢對這個問題都會用盡一己的心力,唐堯十分敬畏地尊循上天的旨意行事;虞舜將天體七政(日、月、五行)運轉的道理運用在政治上;夏禹理順了管理全國的九類大法(即《洪范九疇》—一為五行,二為敬用五專,三為農用八政,四為協用五紀,五為建用皇極,六為又用三德,七為明用稽疑,八為念用庶征,九為向用五福,威用六極);傅說(商王武丁的宰相,政績卓著,與伊尹齊名)常陳說天然規則;文王將《八卦》演為六十四卦;周公建立六合四時之官,又建立三公,諧和管理各種政事;孔子欲行無言之政;老子以常有、常無作為立議的初步。

《陰符經》說:‘世界在乎手,萬物生乎身。’其哲學思維、理論知道開展到了這個境地,鬼神莫測的改動,姑且都逃不了吾人的學說,何況是考究上下級聯絡的刑名之學、爵位巨細的度數之說一類的問題?

黃石公是秦朝的山人高人,他的《素書》文字簡略,含義精深,便是上至唐堯、虞舜、夏禹、周文王、傅說、周公,下至孔子、老子的學術思維也沒有逾越他的這個規模。黃石公知道秦國將亡漢朝將興,因而把《素書》頒發張良,張良又怎么能了解到這部書的悉數含義呢?張良之所以是好漢的張良,而不是圣人,是故他僅能運用這書的十分之一二罷了。

書中說:‘陰計外泄者敗。’張良曾運用這一條,勸漢高祖封韓信為齊王,奠立楚漢相爭的成功根底。

書中說:‘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張良曾運用這條策略,勸說漢高祖封雍齒為什邡侯,安慰了開國的功臣。

書中說:‘決議計劃于不仁者險。’張良運用這一條,勸說漢高祖撤銷分封六國后嗣為侯。

書中說:‘設變致權所以解結。’張良運用這條策略,招來商山四皓(西漢初隱居商山的四位賢人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路)里先生,因避戰亂,而避難隱居于商山,四人年皆八十余歲,須眉皓白,時稱‘商山四皓。’漢高祖即位,欲延致為官而不得;后高祖欲廢太子劉盈,立趙王滿意。呂后用張良策略,以厚禮迎四人到朝廷,隨太子見高祖,高祖見太子得此四人說:‘羽翼成矣。’所以消除廢太子之意。見《史記》留侯世家。),使高祖決計立太子劉盈為帝。

書中說:‘吉莫吉于知足。’張良運用這條策略,提出愿受封于留地,告老不面世事。

書中說:‘絕嗜禁欲,所以除累。’張良運用了這條策略,扔掉了人世間全部享用,隨從赤松子周游四海去了。(赤松子,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仙人,相傳為帝嚳之師。《漢書張良傳》愿棄人世事,從赤松子游耳。顏師古注:“神農時為雨師。能入火,自燒昆侖山上。隨風雨上下也。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想想看,運用黃石公的幾句遺粕棄滓,姑且能夠滅掉秦國和項羽,而使劉邦開國稱帝,更何況是對《素書》能夠全然把握、的確了解的人呢?

自從漢朝以來,研討文學、辭章的學者甚多,真實懂得造化大路的人很少,像諸葛亮、王猛(十六國時前秦大臣,有政績)、房玄齡(字喬,有政績),裴度(中唐大臣,有政績)等人,盡管聲稱一代賢明的宰相,他們關于前代圣王的大路,依然不能全然加以了解,這便是此書之所以不傳給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的原因。

我認為:‘有’為萬物之母體,‘無’為六合之原始。“能逾越‘有’、‘無’的便是得道之人;能夠大路用之于‘非有非無’之間的便是神異之人 (此兩句言道無必定,在人變罷了)。從‘有’下手,到達‘無’的境地者為圣明之人;由‘無’啟步,到達‘有’的境地為賢達之人”。(此兩句言圣人之大而化,賢人之造其深。)

一、事物緣起〖原始章榜首〗

賢人正人明于盛衰之道,通乎勝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罷了。

道、德、仁、義、禮五者,本為一體,不行別離。

道,是一種天然規則,人人都在遵從著天然規則,自己卻知道不到這一點,天然界萬事萬物亦是如此。

德、便是取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滿意,天然界萬事萬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獨具的仁慈、愛人的心思,人能關懷、同情人,各種仁慈的希望和舉動就會發生。

義、是人所認為契合某種品德觀念的行為,人們依據義的準則獎善懲惡,以建立功業。

禮、是規則社會行為的規則,標準典禮的總稱。人人有必要遵從禮的標準,腳踏實地,夙興夜寐,依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倫聯絡所擺放的次序行事。

這五個條目是做人的底子,缺一不行的。

賢明精干的人物,品德崇高的正人,都能看清國家昌盛、虛弱、存亡的道理,知曉工作勝敗的規則,理解社會政治修明與繽紛的局勢,懂得隱退仕進的準則。因而,當條件不適宜之時,都能默守正路,甘于隱伏,等候機遇的到來。一旦機遇到來而有所舉動,常能建功立業位極人臣。假如所遇非時,也不過是恬淡以終罷了。也就因而,像這樣的人物常能建立極為崇高的模范,名重于后世呵!

二、俊、豪、杰〖正路章第二〗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認為外表,智足以決嫌疑,信能夠使守約,廉能夠使分財,此人之豪也。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此人之杰也。

德足以懷遠,品德崇高:善政安民,以德治國。圣德明君,賢達良相;禮賢愛士,屈己舍人。則可使遠方之人前來歸順。信足以一異,誠篤不欺,能夠一致不同的定見。義足以得眾,道理充沛能夠得到部下大眾的擁護。才足鑒古,學識出色,能夠學習前史。明足以照下,聰明睿智能夠知眾而容眾。這樣的人,能夠稱他為人中之俊。

行足認為外表,行為規矩,可認為人榜樣。智足以決嫌疑,智慧過人,能夠處理疑難問題。信能夠使守約,天無信,四時失序,人無信,行止不立。假如能忠實守信,這是立身成名之本。正人寡言,一諾千金,一言議定,再不愿改議、踐約。是故考究信譽,能夠守約而無悔。廉能夠使分財,廉潔公平,且疏財仗義。這樣的人,能夠稱他為人中之豪。

見嫌而不茍免,克盡職守,而無所廢弛;遵循信義,而不稍加改動;遭到嫌疑,而能居義而不反顧;利字當頭,懂得不悖理茍得。這樣的人,能夠稱為人中之杰。

三、修身養志〖求人之志章第三〗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禳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根絕不良的嗜好,制止分外的愿望,這樣能夠革除各種連累;按捺不合理的行為,削減兇惡的行徑,這樣能夠避免過錯;謝絕酒色侵擾,這樣能夠不受玷污;逃避嫌疑,遠離惑亂,這樣能夠不出過錯。

廣泛地學習,細心地提出各種問題,這樣能夠豐厚自己的常識;行為崇高,辭鋒不露,這樣能夠涵養身心、陶冶性情;肅敬、節省、謙遜、精約,這樣能夠守身不辱;遠見卓識,這樣能夠不至于困危;接近善良之士,結交正派之人,這樣能夠在窘境中得到協助。為人盡量寬恕,行為寬厚,這是待人處世之道。

任才使能,使人人能盡其才,這是用人成事之方法;按捺兇惡,呵退讒佞之徒,這樣能夠避免騷動;推求往古,驗證當今,這樣能夠不受利誘;了解事態,心中有數,這樣能夠敷衍匆急事故;選用靈敏方法,發揮權變之術,這樣能夠解開糾結;心中有數,閉口不言,凡事能依從機遇,這樣能夠遠怨無咎;堅持不懈,正派剛烈,這樣才干建功立業;勤勉惕勵;心地仁慈,這樣才干有頭有尾。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