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節(乞巧節的習俗)

乞巧是什么節日

乞巧節是指七夕節。七夕節,又叫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于我國。在古代女子每當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請求心靈手巧、取得圓滿姻緣。這也便是“乞巧”這稱號的來歷。婦女亦會以五色細線對月頂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一朝一夕,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遵循的是對愛的許諾。

節日來歷:

七夕七夕節的來歷與民間撒播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的根由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整天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并無后邊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系起來,并且正式成為歸于婦女的節日。

如東漢應劭撰的《習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又如《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

乞巧節是什么

請求巧手工。

乞巧,是七月七的一項習俗。陰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戴新衣的少女們在院子向織女星請求智巧,稱為“乞巧”。聽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請求她教授心靈手巧的手工。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咱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次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衰退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當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連續。

乞巧習俗:

1、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法,始于漢,流于后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競賽穿針,她們結彩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前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彩色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對月穿針

這是一種針乞巧方法。始于漢,流于后世。南朝梁詩人劉遵七夕穿針詩云: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黃昏,家家戶戶都把院子打掃潔凈,年青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忠誠跪拜,請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后,她們把事前準備好的彩色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對月穿針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并不能朗照,并且時有微云漂浮;再則,所穿之針稱為七子針,這是種特制的扁形七孔針,即針末有七個針孔。

乞巧節是什么意思

乞巧,我國歲時習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陰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戴新衣的少女們在院子向織女星請求智巧,稱為“乞巧”。

聽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請求她教授心靈手巧的手工;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斗巧”。

乞巧的方法大多是姑娘們牽線搭橋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法不盡相同,各有興趣。

近代的牽線搭橋、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方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習俗的延伸。

以上文字內容便是小編收拾的關于乞巧節和乞巧節的習俗的具體介紹,期望可以協助到您;假如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住保藏重視。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