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之年是多少歲(花甲之年是多少歲?古稀之年是多少歲?)

花甲之年是多少歲?

哈嘍,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語,每天都會(huì)有不同的精彩資訊共享給你。

今日咱們就來討論一下,“六十花甲,七十古稀”,這樣的說法從何而來?

向來咱們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稱半百或知命、六十稱花甲或耳順、七十稱古稀、八十及九十稱耄耋、百歲白叟稱期頤。這些說法有什么原因呢,下面咱們就來具體的說一下。

不同年歲段稱號(hào)的不同

不滿周歲-襁褓;2-3歲-孩童;女孩7歲-年;男孩8歲-齠年;年少總稱-總角;10歲以下-黃口;13-15歲-舞勺之年;15-20歲-舞像之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黃金時(shí)代;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碧玉歲月;20歲(女)-門生歲月;24歲(女)-花信歲月。

30歲(女)-半老徐娘;20歲(男)-弱冠;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50歲-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致改之年;70歲-古稀、杖國(guó)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歲-耄耋(音maodie);90歲-背之年;100歲-期頤。

六十花甲,七十古稀的由來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歲時(shí)就應(yīng)該確認(rèn)自己的人生目標(biāo)與開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就沒有什么可以顧忌、疑問的地步了。

五十知命:五十歲就不得不供認(rèn)命中注定無法抵抗了。

六十花甲:天干地支可以配成甲子、乙丑………..壬戌、癸亥六十個(gè)組合俗稱六十花甲子。六十歲是天干地支一個(gè)輪回了,所以叫花甲。

七十古稀:七十古稀源自”人活七十古來稀”這句話。古時(shí)能活到70歲的極端稀有,所以稱70歲的人為古稀

花甲之年多少歲?其他年歲呢?

花甲之年是60歲。10歲以下黃口,10歲稱為髻年,13-14歲(女)稱為黃金時(shí)代,15歲(女)稱為及笄之年,16歲(女)稱為碧玉歲月,30歲(女)稱為半老徐娘,20歲(男)稱為弱冠,30歲(男)稱為而立之年,40歲(男)稱為不惑之年,50歲稱為知命之年、半百,60歲稱為花甲,70歲稱為古稀,80歲稱為杖朝之年,80-90稱為耄耋之年,100歲稱為期頣 ,人瑞。

擴(kuò)展材料:

古人的年歲有時(shí)不必?cái)?shù)字表明,不直接說出或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歲有關(guān)的稱謂來替代。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gè)結(jié),形如兩個(gè)羊角,故稱“總角”)。

在所有的年歲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風(fēng)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好像白叟褶皺的皮膚。又人到老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根據(jù)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由于人初生需求抱在胸前喂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由于正是換牙時(shí)期,所以有此稱號(hào)。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人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別的,咱們現(xiàn)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于《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國(guó)還有干支編年的傳統(tǒng),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參考材料來歷:百度百科-年歲稱謂

花甲之年是多少歲?

花甲之年是對(duì)60歲白叟的簡(jiǎn)稱。

中國(guó)古代歷法是以天干地支般配來紀(jì)元。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十二地支。天干地支兩兩般配,從甲子開端,至癸亥停止,共有六十個(gè)組合,每六十為一個(gè)循環(huán),循環(huán)往復(fù),所以六十為一甲子,稱“六十甲子”。六十年一輪回。

古代年歲稱謂:

10歲以下:黃口

黃口:兒童;小兒:小孩子。常用以譏諷他人年幼無知。

10歲:稱為髻年

嚴(yán)厲說,髫年,是指女孩。男孩則用“齠年”。兩個(gè)字,讀音相同,字義也相同,便是寫法不同。

13-14歲:(女)稱為黃金時(shí)代

黃金時(shí)代,是一個(gè)漢字成語,意思是指少女十三四歲。描述女子的年歲,也是代指少女的青春歲月。

15歲:(女)稱為及笄之年

及笄之年的意思及笄之年特指女子滿15周歲,描述古代女子已到了成婚的年歲。

16歲:(女)稱為碧玉歲月

女子16歲,稱碧玉歲月。出自,唐·李群玉《醉后贈(zèng)馮姬》詩:“桂影淺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30歲:(女)稱為半老徐娘

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婦女。指尚有風(fēng)味的中年婦女。

20歲:(男)稱為弱冠

古代男人二十歲行冠禮,表明現(xiàn)已成人,但體還未壯,所以稱做弱冠,后泛指男人二十左右的年歲

30歲:(男)稱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的代稱,來自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至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0歲:(男)稱為不惑之年

惑:利誘;年:年歲。不利誘的年歲;人到四十歲;稱“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刻已把握常識(shí);能明辨事理而不致利誘。

50歲:稱為知命之年、半百

意思是知道自己命運(yùn)的年歲,指50歲。 知命之年出自《論語·為政》。

60歲:稱為花甲

從甲子開端,至癸亥停止,共有六十個(gè)組合,每六十為一個(gè)循環(huán),循環(huán)往復(fù),所以六十為一甲子,稱“六十甲子”。

70歲:稱為古稀

稀:少。指人到七十歲。語出自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80歲:稱為杖朝之年

意思是年過八十就可以答應(yīng)撐著拐杖入朝。出自《禮記·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xiāng),七十杖于國(guó),八十杖于朝。”

80-90歲:稱為耄耋之年

描述年歲非常大的時(shí)分。出自曹操《對(duì)酒》: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惠廣及草木昆蟲。

100歲:稱為期頣、人瑞

一般指一百歲白叟。期是等待,頤是供養(yǎng),意謂百歲白叟飲食起居不能自理,全部需等待他人供養(yǎng)或照料。通稱期頤或稱百歲人瑞,常指年歲100歲以上的人。

古代稱謂的來歷:

在閱覽古文的進(jìn)程中,經(jīng)常會(huì)碰到一些表達(dá)年歲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xué)生往往對(duì)此很隱晦。其實(shí)相似這樣的詞還許多,都是咱們?cè)陂営[古文的進(jìn)程中所有必要了解的常識(shí)。古人的年歲稱謂來歷紛歧,大多根據(jù)不同年歲的 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沿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在所有的年歲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風(fēng)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好像白叟褶皺的皮膚。又人到老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還有根據(jù)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由于人初生需求抱在胸前喂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由于正是換牙時(shí)期,所以有此稱號(hào)。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人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別的,咱們現(xiàn)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于《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漢人戴圣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qiáng),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間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后人卻常把“幼學(xué)”、“弱冠”等作為年歲稱謂,這恐怕是子孫詞匯由單音節(jié)向雙音節(jié)開展的原因。我國(guó)還有干支編年的傳統(tǒng),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當(dāng)然,古代年歲稱謂并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于各類古書中,因較少運(yùn)用而未被撒播下來。

以上文字內(nèi)容便是小編收拾的關(guān)于花甲之年是多少歲和花甲之年是多少歲?古稀之年是多少歲?的具體介紹,期望可以協(xié)助到您;假如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住保藏重視。


隨機(jī)文章:

發(fā)表回復(fù)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huì)被公開。 必填項(xiàng)已用 * 標(biāo)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