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幢意為旗子、旗號或軍旗,開始是古印度戰役中的戰旗。它裝修在武士戰車的尾部或插在巨型寶傘或華蓋后邊。每面戰旗都有勝者或王者的詳細標識。黑天的戰車上飾有金翅鳥[1]飾頂的旗幢。阿周那的戰車上插著山公圖畫的旗幢。而威音王[2]戰車的旗幢上有棕櫚樹圖畫。但成功幢主要是濕婆[3]這個逝世與消除之神的軍旗。該旗頂有一個三股叉,標志著濕婆在天、地和地下三界的成功或攫取位于在三界[4]上之“三城”的成功。在印度戰事中,軍旗常常做成恐懼的款式,其規劃是為了在敵人中制作驚懼。敵人或被害者被串起的頭顱和剝下的人皮是一種令人極為恐懼的標志。兇狠野獸的頭和皮,特別是皋比、鱷魚皮、狼皮和水牛皮常常是首選之物。還有用其他令人生畏的生靈做成的巨型雕像,如:蝎子、蛇、蒼鷹、烏鴉和金翅鳥。摩羯頭旗幢開始是吠陀時期欲神[5]的標識。作為“惑”者[6]或“誘”者[7]。欲神在印度教中與魔[8]的效果相仿,它企圖阻止佛陀取得滿意。在前期釋教中,魔是阻止修持者精力提高的阻止者,四魔開始是以四兵為根據進行區分的,四兵分別為:馬兵、步卒、象兵和車兵。四魔中占首位的是陰魔[9];第二位是惑障魔[10];第三位是死魔[11];第四位是魔子[12]或稱“欲惑神”,即:“最高欲界之王”。聽說,在取得滿意之前的一個傍晚,佛陀經過修習“四無量”[13](慈、悲、喜、捨)打敗了欲神的性誘惑。清晨時,他打敗了魔的“蘊”和“惑”。在其長命生命完畢前僅三個月,佛陀終究打敗了死魔,憑借著大無畏的決力,他進入了大般涅槃[14]。作為佛陀打敗四魔之成功的標志,前期釋教徒選用欲神的摩羯頭圖畫作為軍旗,并將四面繪有摩羯頭圖畫的旗號插在如來佛或佛陀菩薩的四大基本方位上。相同,眾神也挑選把成功幢插在須彌山[15]上,把消除了四魔戎行的佛陀尊為“征服者”[16]。這面“十方成功幢”被畫成一個綴滿珠寶的旗桿,桿頂飾有月牙和太陽,旗桿上裹著三層三色絲綢,絲綢上裝修著“三勝獸”[17]。在藏族傳說中,十一種形狀各異的成功幢代表著十一種治欲的詳細方法。在寺廟房頂上常可看到插有不同形狀的成功幢。房頂四角常插有四面成功幢,標志著佛陀打敗四魔的成功。成功幢最傳統的方式是圓柱形寶幢,插在一根長木軸桿上,幢頂呈小白傘狀,傘頂中心有個滿意寶飾。圓頂傘用裝修富麗的金黃色傘骨支撐,傘骨結尾有一個摩羯頭,上面掛有呈波濤狀的黃色或白色絲綢。圓柱形成功幢上披有層層疊疊飄錘的色彩繽紛的絲綢帳帷并懸掛著很多珠寶。其底部飾有波濤形狀飄蕩的五顏六色絲綢帷簾。圓柱形成功幢的上半部飾有皋比帳帷,標志著佛陀打敗全部“嗔”與“蘊”。作為手持標識,成功幢是很多神靈的器物,特別是與財富和權利有關的神靈,如:北方的多聞天王。
注解:
[1]梵文:gatuda,金翅鳥,梵文譯音“迦樓羅”,亦稱“妙翅鳥”等。印度神話中的抱負化了的靈鳥,聽說居于四全國的大樹上,以龍為常食。大乘經典以之為天龍八部之一。
[2]梵文:bhisma,威音王,神名。
[3]梵文:shiva,濕婆,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即消除之神、苦行之神、舞蹈之神。與梵天、毗濕奴并稱為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三大主神。由“吠陀”中樓陀羅神開展而成。印度教以為“消除”有“再生”的意思,故表明生殖才能的男性生殖器“林伽”被以為是他的標志,遭到教徒的崇拜。妻子是雪山神女,兒子是象頭神塞建陀。釋教文獻稱他“大安閑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
[4]梵文:trailokya,三界:1)欲界(梵文:kamadhatu;藏文:vdod-khams);2)色界(梵文:rupadhatu;藏文:gzugs-khams);3)無色界(梵文:arupadhatu;藏文:gzugs-med-khams)。據釋教的國際觀,三界是眾生所寓居的國際或是三個迷執的界域,眾生即在其間輪回流通,不能出離。
[5]梵文:kamadeva,欲神,亦稱“五欲安閑王”,印度教的愛欲之神。
[6]梵文:maua,惑者。
[7]梵文:mara,誘者、魔。
[8]梵文:mara,魔或惡魔,音譯“馬拉”。妨礙佛道的鬼神或佛法為敵的鬼神。
[9]梵文:skhanda-mara;藏文:phyung-povi-bdud,陰魔,四魔之一。
[10]梵文:klesha-mara,惑障魔,四魔之一。
[11]梵文:mrityu-mara;藏文:vchi-bdag-gi-bdud,死魔,四魔之一。
[12]梵文:devaputra-mara,魔子,四魔之一,五欲安閑王的另一個梵文姓名。
[13]梵文:catur-brahmavihara;藏文:tshad-med-bzhi,四無量,亦稱“四無量心”和“四梵往”,是四種廣闊的利他愿望:慈、悲、喜、捨,以導無量的人入醒悟之城。四無量包含:1)慈無量(梵文:karuna);2)悲無量(梵文:maitri);3)喜無量(梵文:mudita);4)舍無量(梵文:upeksha)。
[14]梵文:parinivana,大般涅槃,漢譯“大滅度”、“大入滅息”、“大圓寂入”。
[15]梵文:meru或sumeru,須彌山,印度神話中的山名,亦為釋教所選用。許多釋教造像和繪畫以此山為體裁,用以表明天上的景象。
[16]梵文:jana;藏文:rgyal-ba,藏文音譯“嘉瓦”,征服者。
[17]三勝獸,指傳統意義上互為對手的獸類結合而生的三只雜交獸,分別是:1)八足雄獅;2)長毛或長皮的魚;3)海龍或水怪。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