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橛的來歷

  三棱金剛橛首要標志著怒相神金剛橛神[1]強力無比的佛性,金剛橛神有效地滅除全部障。梵文詞匯“kila”有“道釘”或“大釘”之意。在吠陀時代,“kila”一詞或許源于拴捆家畜或祭祀動物的木樁。相同,藏文對應詞“Phur-pa”也指的是樁子或帳子樁子。在吠陀時期的泥土占卜典禮中,也要用一根木樁定位并釘住居于地下“地龍”的頭以便在建筑圣壇或火坑之前使地基安定。在西藏,寺院、古剎或佛塔修造之前也要舉辦相似的典禮以確認“蛇尾土地神”[2]的準確方位。這個典禮起源于前期的創世神話,在這個神話中,大因陀羅神用其金剛杵杵尖釘住了大龍神[3]的頭。大龍神盤繞著邁達拉山鄰近的一座小圣山,其頭堵住了“生命之源”的流動。“indrakila”一詞也用來指從塔或大神像中穿過的、標志著中脈的木制軸桿。

  最早的木制金剛橛被刻成神靈狀,已在和闐[4]區域出土。在巴基斯坦北部吉爾吉特[5]的一座古代佛塔中最近發現了有關金剛橛典禮記載的最早的貝葉經,時代能夠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在蓮花生大師傳中,有記載說,他曾到過卡沙卡瑪拉[6]北部區域,該地盛行金剛橛崇拜。后來,在加德滿都峽谷帕爾平[7]阿修羅洞[8]中靜修時,他遭受惡魔制作的種種妨礙。為了敷衍這些難題,他要求從印度帶去《金剛橛密法》[9]。這些經文一到尼泊爾,人們就開端修持,自此之后,全部障都戛然中止。在抵達西藏時,蓮花生大師向他的二十五位心傳弟子授了《金剛橛密法》。蓮花生大師教授這些經文旨在除障,以在西藏弘傳佛法。寧瑪派最早把金剛橛神作為能夠除障的本尊神進行修持,而這種修持也被吸納到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之中。

  作為禮器的金剛橛一般是鐵制的,但在某些典禮活動中也運用特別的木材或骨料。鐵制金剛橛的深藍色標志著隕鐵般攻無不克的金剛特質。三棱金剛橛的橛棱上畫有熊熊燃燒的烈焰,因為,聽說,金剛橛“在向朝十大方向劈殺時橛身能夠噴焰”。聽說,金剛橛較低的橛身代表著辦法或便利,上憑據代表才智。三棱棱刃標志著斷滅貪、嗔、癡“三毒”。其噴焰的三角形狀及金剛的特質把空性的完成比作能夠燒掉或斷滅財源的金剛怒。橛身從“漲價毀滅者”摩羯的大嘴中伸出。此刻,摩羯頭標志著金剛橛這個堅不可摧之兵器的漲價力氣和韌度。一對一對的盤龍從三個橛身凹處的摩羯嘴中垂下。這些龍神代表“六度”,金剛橛神的六臂也具有這個標志意義。地下龍神有時能引發各種苦楚,如:麻風病或與水有關的疾病,這些疾病是金剛橛神漲價活動的首要方針,因而,在大地克服典禮中也要運用金剛橛。金剛橛上金翅鳥的羽翼和龍神飾物相同代表著金剛橛神對龍神的歹意。三個橛身也代表對“三世”和“三界”的操控。

  常常能夠看到金剛橛的金屬柄被做成一個鱗莖狀,八面橛桿的兩頭都有對稱的紐結,但有時,桿被畫成金剛杵的形狀。該橛桿的結構及兩頭紐結有多種標志意義的解說。其形狀或許源自它曾作為拴柱運用或在修金剛神[10]典禮中被運用過。在修金剛神的典禮中,咬住地上釘出一個維護圈,并用五顏六色線圈圍。“北藏”[11]的一部寧瑪派經文說:“輪回和涅槃被封在手柄任何一端的大紐結[12]里。手柄的八個面因全部創生而熠熠生輝。”有一種解說把欲界[13]天神放在較低的紐結上,將那些色界[14]天神放在橛桿的下半部,把無色界[15]天神放在橛桿的上半部,而把佛國放在上部紐結上。對八面橛桿的數字解說如下:1)八大方向,紐結指的是天底和蒼穹;2)八正路;3)八識;4)壇城的八大尸林;5)八大傳承神,即:金剛橛神的八大隨從。

  橛桿的兩個對稱的半部一般畫在一個被拉長的八瓣蓮花圖畫上,其頂尖部觸到橛桿的鱗狀體的中心點。從密宗意義上來說,它們代表紅白菩提心露的結合,紅白菩提心露將“覺識”包在心輪的“金剛滴露”里。八面橛桿及其兩個封印紐結代表著發自心輪的八大脈道,兩個起著緊縮效果的脈輪結叢將八大脈道封死。

  金剛橛的頂部一般有三個怒相神頭飾。這些神靈是應召住在金剛橛上的。在制作它們的化身時,要別離畫成白色、藍色和赤色,代表著嗔、癡、貪。右邊的白臉一般被視為怖畏金剛[16](或降三世明王)的臉,代表“身”和斷滅“嗔”。中心的藍色臉是甘露王的臉,代表“意”和斷滅“癡”。左邊的紅臉是馬頭金剛的臉,代表“語”和斷滅“貪”。就身、語、意而言,這三個神靈也代表“三身”[17]。九只眼睛標志著寧瑪派的“九乘”和五佛及四佛母的九大才智。三個恐懼的人頭連在一起構成一個骷髏冠,是一圈十二個骷髏頭的冕狀頭飾,代表打敗十二緣由的十二節鏈環?;ōh上部中心處有一個發髻,是用三個金剛神的頭發攏綰而成,既標志著把全部極點之事和爭論捆綁在一個簡略的實際之中,也標志著對密宗的許諾或誓詞的束縛。頂髻上一般用半截金剛杵做飾頂,有時是無裝修的扁平頭頂,標志著用金剛橛把四處游走的精靈模仿像釘住。

  作為手持器物,因為體積相對細巧,金剛橛經常以更為簡練的方式出現在藏族繪畫著作中。但是,就其立體雕琢形似而言,金剛橛常遭到各種肖像表現方式的束縛。例如,其手柄可做成兩臂或六臂中心金剛橛神上半身的姿態。此外,金剛橛神的三個上半身也可分刻在三個橛身的任何一面上。金剛橛神的兩只主手滾動著一個金剛橛,四只向外伸出的手也揮舞著金剛橛。這些神靈也長有金翅鳥羽翼,有時金翅鳥也可與金剛橛神的下身合二為一,有時金翅鳥的頭也能夠換成摩羯頭。手柄上的紐結也能夠是鏤空的,編成八角形的籃子狀。第三個中心紐結在橛桿中部,代表馬頭金剛的一個或三個馬頭也可成為某些金剛橛的飾頂。在彩繪木制金剛橛上,金翅鳥、山君和獅子這樣的“圖騰動物”及金剛杵和法輪這樣的兵器和護蔽眾神和阿修羅兵眾的承攬甬道都能夠畫在金剛橛紐結上或橛桿八角形的桿面上。

  金剛橛是許多寧瑪派傳承大師或“伏藏師”[18]常用的器物。他們右手揮舞金剛橛或將其別在腰帶上。手持金剛橛能夠刺殺十方障魔。但左手揮舞金剛橛時,右手一般要配有一個金剛杵或金剛錘,表明釘住了障魔。金剛橛神雙手滾動的大金剛橛被稱作“須彌山金剛橛”,其帶焰的橛尖將全部敵人碾壓成灰。作為禮器,金剛橛常畫成筆直狀,橛尖刺向一個三角形木架臺或“鐵獄”。

注解:

  [1]梵文:Vajrakilaya,金剛橛神,神名。

  [2]藏文:Sa-bdag,蛇尾土地神,神名。

  [3]梵文:Virtra,大龍神,神名。

  [4]原文:Khotan,和闐,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5]原文:Gilgit,吉爾吉特,古稱“勃律”,地名。

  [6]梵文:Kashakamala,卡沙卡瑪拉,地名。

  [7]梵文:Parping,帕爾平,地名。

  [8]梵文:Asur Cave,阿修羅洞。

  [9]梵文:Vajrakilaya Tantra,《金剛橛密續》,經文名。

  [10]梵文:kilana,修金剛神或金剛神修法。

  [11]藏文:Byang-gter,北藏,伏藏師仁增果登開掘的四業諸法典。

  [12]梵文:Mahakanda,大紐結。

  [13]梵文:Kamadhatu,欲界,三界之一,為愿望所分配的國際。

  [14]梵文:Rupadhatu,色界,三界之一,亦稱“色界處”,由清凈的物質所成的國際。

  [15]梵文:Arupadhatu,無色界,亦稱“無色處”。非物質性的國際;精神國際。

  [16]梵文:Yamantaka,怖畏金剛,亦稱“焰鬘得迦”,漢譯“大威德金剛”,藏傳佛教密乘無上瑜伽部本尊,為文殊菩薩化現的忿怒相,表明斷除諸障、克服怨敵。

  [17]梵文:Kayas,三身,指佛的三身:1)化身(Nirmanakaya);2)應身(Sambhogakaya);3)法身(Dharmakaya)。

  [18]藏文:gTer-ston,伏藏師,開掘出藏文書本“伏藏”的大師。“伏藏”是古代被人埋藏起來、后世被人開掘出來的藏文書本的總稱。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