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人崇奉了釋教,一般被稱為居士。那么,做一個居士,跟一般的在家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釋教在我國,崇奉的人最多,誤解的人也最多。很多人所認為的釋教,便是那些供奉偶像的寺廟,那些為死人念經的僧尼,那些木魚,那些鐘磬等等這些人也就此確定釋教是消沉的,是逃避現實的。
其實,那些僅僅落發人的釋教,并且仍是蛻變流俗了的釋教。因為釋教的底子精力,簡直已被這股流俗的浪濤所吞沒了,因為釋教的信徒,分有落發與在家的兩大類,落發人的本務是修道與傳道并住持釋教,至于表達大乘入世的菩薩精力并作釋教的外護者,卻是在家的居士。
修學佛法的法門雖多,若從大體上說,可分三大類:
第一是人天道。
第二是擺脫道。
第三是菩薩道。
學佛的主旨,是在求取擺脫道,學佛的著力點,卻在于人天道,尤其是人道,乃是存亡與擺脫的最大要害。所以,學佛的人,不能離開了人天道而另求擺脫道。
擺脫道的求取,也不等于佛果的圓成,擺脫存亡的人,并不便是成了佛的人,要想成佛,必須將人天道與擺脫道統籌側重,這便稱為菩薩道。
從性質上說,人天道是側重于福業的運營,比方施舍、救助、放生、戒殺、社會公益等等;擺脫道是側重于慧業的修持,比方持戒、修禪、拜佛、念佛、聽經、看經等等。
最要緊的,仍是在于戀世與出生的差異:如有戀世的心,雖修慧業,仍是人天福報;如有出生的心,雖營福業,也歸擺脫之道。
毫無疑問地,學佛的意圖,不在人天道,釋教的情緒,也不僅在擺脫道。自求擺脫,也要使得一切眾生求得擺脫,自求擺脫是慧業,助他擺脫是福業,福慧雙修的,便是菩薩道。可見,釋教的主旨雖是出生的,釋教的辦法卻是入世的。
因為自求擺脫,是求擺脫人間的種種苦惱,所謂出生,是出離人間的苦惱。救助眾生,是為協助眾生擺脫人間的種種苦惱,盡管出生,卻不逃世。
一起,釋教所謂的擺脫,是重于心——精力的安閑,不受五欲(粗)的煩惱的捆綁,便是心擺脫,便可離欲界而生色無色界,甚至出離存亡;若能不受無明(細)的習業及無知的捆綁,便是慧擺脫,便可超逸存亡,甚至成佛。
因而,擺脫了的人,當然不受存亡的捆綁,但也并不便是不受存亡,為了度眾生,他們仍須存亡。
不過,他們的存亡,是出于自在毅力(愿力)的自主,不同于一般凡夫的存亡,是因為煩惱做作(業力)的牽引。
正像一個去監獄為監犯演說的自在人,雖也進入監獄,觸摸了監犯,但他的心思感觸,與被法律制裁而拘禁在獄中的監犯,是不同的。
所以,現已擺脫了的人,雖入存亡,仍不以存亡為苦,雖在存亡,卻不受存亡的捆綁。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