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寶:佛、法、僧(與自性三寶:覺、正、凈相應);
2、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3、五戒:不殺生、不盜竊、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
4、十善:不殺生、不盜竊、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
5、八關齋戒:一日一夜受持以下八法:
一不殺生,二不盜竊,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喝酒,六不涂脂粉香水,不穿富麗的衣服,不觀玩歌舞妓樂,七不睡臥巨大床褥,八不非時食(日中一食,過午不食);
6、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7、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加;
8、四神足:
又叫四滿意足,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平等,神力充分,所愿皆得。欲神足是希慕欲樂,勤神足是精進無間,心神足是專心正念,觀神足是心不馳散;
9、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因而五法是生圣道的底子,故名五根。
10、五力:五根鞏固產生力氣,叫做五力。
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加,能破諸邪信;精進烽是精進根增加,能破身之松懈;念力是念根增加,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加,能破諸亂想;慧力是慧根增加,能破三界這諸惑;
11、七覺支:又叫七菩提分或七覺分。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醒悟:
(1)、擇法菩提分,即以才智簡擇法的真偽;
(2)、精進菩提分,即以驍勇心,力行正法;
(3)、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欣;
(4)、輕安菩提分,即除掉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高興;
(5)、念菩提分,即時間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平等;
(6)、定菩提分,心僅有境,而不散亂;
(7)、舍菩提分,即舍離全部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12、三法?。褐T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幽靜印。
(1)、諸行無常是說全部人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曩昔有的,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
(2)、諸法無我是在全部有為無為的諸法中,沒有我的實體;
(3)、涅槃幽靜是說涅槃的境地,滅除全部存亡的苦楚,無為安泰。故涅槃是幽靜的,凡契合此三準則的就是佛正法,有如人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
13、四圣諦:苦、集、滅、道
(1)苦諦:
a、生苦:初出母胎,涼風割體,煩惱業力,眾苦交集;
b、老苦:顏衰色變,膂力減退,舉動言行,皆不滿意;
c、病苦:四大不調,精力欠和,身心受病,苦痛無安;
d、死苦:五蘊渙散,神識相離,茫然自失,業境現前;
e、愛別離苦:親族朋友,名位權力,全部愛樂,離失之時;
f、求不得苦:全部榮樂,心愛諸事,心生愿望,求之不得;
g、怨憎會苦:怨家仇敵,及諸事物,相遇會晤,心生不安;
h、五陰熾盛苦:身(色)心(受想行識)無常,變易熾盛。
(2)集諦(無明):
a、貪:功利財色,全部貪欲;
b、嗔;嗔恚忿恨,嫉忌不平;
c、疾:事理不明,迷暗愚蠢。
(3)滅諦:
無明煩惱,集諦業斷,我法執除,貪嗔癡盡,存亡擺脫,眾苦云消,得寂滅境,安住涅槃。
(4)道諦:即八正路
其間,四諦里又分迷界與悟界兩因果。“苦”是迷界果,“集”是迷界因,“滅”是悟界果,“道”是悟界因;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
14、十二緣由:又叫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闡明有情存亡流通的進程;
(1)、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為存亡的底子;
(2)、行:做作諸業;
(3)、識:業識投胎;
(4)、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5)、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6)、觸:出胎與外境觸摸;
(7)、受:與外境觸摸生起苦樂的感觸;
(8)、愛:對境生愛欲;
(9)、?。簩で笞鲎?
(10)、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
(11)、生:再受未來五蘊身;
(12)、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
以上十二支包含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全部因果,循環往復,至于無量。
15、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16、六道:天、人、阿修羅、陰間、餓鬼、畜生
17、三學:戒、定、慧
18、二諦:真理、俗諦
19、三福:
(1)、人天福/貢獻慈善身善口好心善
(2)、二乘福/三皈自性三寶住持三寶嚴持戒律之精力和準則
(3)、大乘福/發菩提心先斷煩惱再度眾生/堅信念佛必定成佛/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20、四攝:施舍、愛語、利行、搭檔
21、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22、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23、六度:施舍——財富聰明健康/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24、十愿:
禮敬諸佛/稱譽如來/廣修供養——宏揚修持凈土念佛法門便是最殊勝最滿意之供養/悔過業障——稱念阿彌陀佛能消全部罪障/隨喜積德行善/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梵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
25、三資糧:信、愿、行
26、四大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愿地藏王菩薩;
27、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邊增加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28、三藏
何謂三藏?便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通曉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稱為三藏法師,如姚秦鳩摩羅什,唐玄奘等。試略談其義:
(1)、經藏。
梵語素怛纜,或曰修多羅,華言契經,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大都歸于經藏。
(2)、律藏。
梵語毗奈耶,華言調伏,亦翻善治。佛所擬定之律儀,善能調節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擬定教團之日子規矩,皆歸于律藏。
(3)、論藏。
梵語阿毗達磨,華言對法,又翻無比法。對佛典或經義加以談論,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進一步開展,后人以殊勝才智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說,均歸于論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經為經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為律藏。六足發智論為論藏。依大智度論說法,三藏屬小乘教專稱,但根據攝大乘論說法,大乘亦有三藏。華嚴經等為經藏,梵網經等為律藏,阿毗達磨為論藏。
29、釋教八宗(注:以下為龍樹菩薩之八宗)
(1)、禪宗:直指人心,即生見性成佛,不固執禪定而不離禪定
(2)、密宗:以心物一元之原理,大開便利,發起肉身成佛
(3)、唯識(法相):樹立全部,說八識如來藏等,接引畏空眾生
(4)、露臺:三止三觀,樹立如來禪便利程序
(5)、華嚴:華藏國際重重無盡,國際全部喧囂…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有
(6)、三論:否定否定,破人法執
(7)、成實:三心、二諦、二空
(8)、凈土:佛我互感,決心而往生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