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教故事:水泡喻-梵學常識

《雜阿含經》記載:

有一時期,佛陀住在中印度阿毗陀處的恒河濱。傍晚的時分,比丘們都集合在佛陀的面前,傾聽開示。佛陀是最懂得對癥下藥的人,也是最懂得因地制宜的人,這一天,佛陀就用大自然的水泡來說法,告知比丘們說:

諸比丘!比如大雨,水泡一同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別離。諦觀思惟別離時,無一切、無牢、無實、無有鞏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這意思是說,下大雨時,一般的人僅僅看到水泡的生起和滅去,或許會有一些無常的感觸,可是這是不行的,要深化一層地調查、思維和分化,要像明眼的士夫,看清水泡是由「雨水」碰擊「地上」而生起,這一片刻的碰擊,便是一個緣由和合的進程,在這進程中,沒有主宰者、掌控者,假如沒有雨水就沒有水泡,沒有地上也相同沒有水泡,沒有碰擊當然也沒有水泡,這一小小的水泡所展示出來的便是緣起的規律,經由細心地調查和分化,明眼的士夫看清水泡是無一切、無牢、無實、無有鞏固,因此對水泡不生起執著的心思。

佛陀說完水泡的譬喻后,接著說:如是比丘!諸一切受,若曩昔、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別離。諦觀思惟別離時,無一切、無牢、無實、無有鞏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這意思是說,咱們要像生物科學家相同,細心調查和剖析感觸的品種。感觸是經由六根別離生起,因此有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等六種感觸;每一種又細分為十二類的感觸:內受、外受,粗受、細受,舒適、丑受……佛陀舉出這些類別是要咱們注重這一現象,細心調查剖析,才干不再被感觸所利誘。

接著,咱們要進一步調查剖析這些感觸的生起進程:感觸是由根和境的觸摸而生起,就像水泡是由地上和雨水的碰擊而生起。

例如,眼根觸摸到美色的這一片刻生起了眼識和高興的感觸,耳根觸摸到噪音的這一片刻生起了耳識和苦楚的感觸。假如不能看清感觸的無一切、無牢、無實、無有鞏固,咱們必定依照著習性的運作,對高興的感觸生起貪愛之心,對苦楚的感觸生起瞋恨之心。人們從早到晚,時時刻刻都有感觸的生起,而且跟著感覺跑,這便是苦楚輪回的產因。

為了不再跟著感覺跑,佛陀要咱們看清這些感觸是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為何要看清感觸是如病、如癰、如刺、如殺呢?這是為了對感觸產生厭離的心思(這種心思稱作厭離想),不再為尋求感觸而疲于奔命。為何要要看清感觸是無常和苦呢?這是為了認清感觸的缺陷,產生過患的心思(這種心思稱作過患想)。對為何要看清感觸是空和非我呢?這是為了認清感觸的真實性質,生起無一切、無牢、無實、無有鞏固的心思(這種心思稱作實義想)。

佛陀講完經后,一切聽講的比丘們都高高興興地遵行佛陀的教訓。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