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世似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里隨夢鏡,造就河砂夢福報。——宋朝·王安石《夢》
鳥窠道林門禪師居住西湖喜雀寺,他九歲遁入空門,二十一歲在荊州市果愿寺受戒,接著飄緲四海。一次經過孤山永福寺,偶遇韜光法師職業并拜在他的門內當侍從而心覺。之后獨自一人到秦望山,看到一棵松柏樹花繁葉茂,藤盤蘿繞,全部樹干如一頂巨蓋,因此挑選在這里上邊棲止修習,他的行為就好似小鳥在樹上建巢一樣,因此那時候的人把他稱之為“鳥窠門禪師”。
唐元和中老年,大作家白居易在這個地方當官,他對鳥窠門禪師的修為敬仰已久,這時總算還有機會上山拜會門禪師了。有一次他趕到秦望山拜會鳥窠門禪師并且用詩偈詢問道:
特入急門問苦空,敢將門禪師問禪翁;
為當夢是錦年事,為復錦年是夢里?
鳥窠門禪師也用詩偈回應道:
來的時候無跡去無影,去與來的時候事一同;
何必更問錦年事,僅此錦年是夢里。
人生道路如夢似幻,變化莫測,短暫性易逝,誰可以事前想好做哪些的夢,誰又能在夢里轉換夢鏡。可是假如能感悟到“無生”的大道理,跨越“去”、“來”的限定,性命就能在寬闊的室內空間里不斷拓展拓寬,不生不滅。
之后,白居易在佛教中尋找立身處世之所,變成一個虔敬的佛教信徒,遍訪名山大川得道高僧,又把他的住房布施給寺廟,并取名為香山寺,自號為香山居士,此后迷醉誦經,作詩作偈,為了更好地表述他信佛教有得的心情,他作了一首詩:
愛風巖上攀松蓋,戀月潭邊坐石棱;
且共云泉認識境,來日作為此山僧。
詩里詩意悠閑自在、飄游,的確是沉浸在禪的全球當中。
白居易皈依鳥窠門禪師,虔敬學佛,從他的詩中還主要表現出他來長出家為僧的含意。他不僅參禪,并且用心修行凈士誦經,他有一首《念佛吟》說:“多年近七十,不負事吟哦;看經費預算觀察力,作福畏奔忙。緣何慰心眼兒?一句阿彌陀;朝也阿彌陀,晚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離不了阿彌陀。大咖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也作么生,不達又怎樣?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白居易由禪到凈,隨后禪凈共修,他的日常生活更為豐富多彩豐富起來。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