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成道時曾宣布宣言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才智德相……”闡明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在《大般涅槃經》中,更載明一闡提也具有佛性,縱然斷善根,佛性仍常住不變,最終也能成佛。
最早提出這個“闡提成佛”之說的是東晉時代的道生大師。道生是鳩摩羅什的門人,他研討法顯與佛陀拔陀羅合譯的六卷《大般泥洹經》后,提出“闡提成佛”之說,但因其時《大般涅槃經》還未傳來東土,咱們都以為闡提沒有佛性,不能成佛。因而,一般舊派學者都以為他離經叛道、擅改佛旨,便將他擯出法門之外。三年后,也便是劉宋武帝永初二年,曇無謙于涼州譯出《大般涅槃經》四十卷,經中理解指出“闡提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這時咱們才共同嘆服道生大師的杰出才智與造就之深。
聽說,道生大師遭學者排擠后,曾在江蘇虎丘山聚石為徒,論述“闡提成佛”之說,感得群石允許,后世遂有“生公說法,頑石允許”的美談。
闡提,譯為斷善根、信不具足、極欲、大貪、無種性、燒種,也便是指隔絕全部善根、無法成佛的人。依據《入楞伽經》,闡提分為二種:
斷善闡提:本來就缺少擺脫因者,也便是起大邪見、斷大善根、生大惡而不能成佛者,例如誣蔑大乘佛法、不信善惡因果、犯了五逆大罪等。
大悲闡提:菩薩本著救度全部眾生的悲愿,而成心不入涅槃。例如地藏菩薩發愿“陰間不空,誓不成佛”,即屬大悲闡提。
“闡提成佛”之說除了載于《大般涅槃經》之外,露臺、華嚴及其他大乘諸宗也建議全部眾生皆能成佛,其底子思維以為佛性常住而全部悉有。不過,法相宗仍建議有不能成佛的眾生存在,因而,一闡提能否成佛至今仍是教界爭辯的問題。不過,“生公說法,頑石允許”,連石頭那樣無情的東西都會允許,可見這個國際跟著圣者的醒悟,而全部都充溢法性,全部都是有生命的。
有人常問:“山河大地,樹木花草,能不能成佛?”誠如真觀禪師回答道文法師的話說:“顧慮花草樹木能否成佛,對你有何好處?應該關懷的是自己怎么成佛。”因而花草樹木能不能成佛,不是重要的問題,只需能醒悟此心即佛,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都會和咱們一同成佛的。
總歸,釋教的底子精力在于,只需建議菩提心,任何人皆可成佛,因而每個人都不行自暴自棄,要必定自己能成佛,這才是最重要的。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