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得舍得,舍了今后真的會得嗎?
中國人常講“舍得”,舍了今后便會得,這句話十分契合釋教的因果理論。釋教講,財施舍得財富,法施舍得才智,無畏施舍得健康長壽,但若能做到不為得而舍,是為真舍,也是真得。這正是《金剛經》中所講的三輪體空的精力:
一、施空。
即不要執著于“我”在施舍,由于能施舍之人是四大五蘊和合而成的假我,本質上是空無自性的,故內行施舍時,只問耕耘,不談收成。比方,不抱任何目的地去行善施舍,做完也不等待對方給予酬謝,這才是真實的施舍。
二、受空。
即不要對承受施舍的目標生固執心,由于施舍的目標也是四大五蘊和合的真相,空無自性了不行得,唯有以這樣的心態施舍,才干讓咱們生起清凈心、相等心、無緩慢心。比方,曾救助過的貧窮學子現在長大并有所成果了,咱們以為他們應該回來感謝咱們才是,其實,這也是對承受施舍目標產生了固執,是群眾遍及具有的過錯心思。
除此之外,群眾還喜愛有挑選性地去行施舍,看到自己喜愛或有緣的,就樂意捐助;無緣或不喜愛的,就不肯協助了。《八大人覺經》云:“菩薩施舍,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偽君子”。菩薩內行施舍時,一律相等,不論有緣無緣、善待你或損傷你的人,甚至五逆十惡之人,都一律相等施舍,無有別離。由于一切眾生皆是虛妄,若有所執著,就會落入煩惱之中。
三、施物空。
從本質上講,所施舍的資產都是緣由所生法,空無自性,因而,咱們對資產也不該生慳貪心,更不能在施舍資產后,心生悔恨。
可見,三輪體空便是讓咱們學會觀照施舍之人、受施目標、所施之物皆屬真相,然后不住相施舍。那假如因地空了,將來果地還能否得到積德行善?《金剛經》云:“菩薩不住相施舍,其福德不行思量”。若不住六塵之相施舍,即三輪體空位去行施舍,所得的福德不行思量,無有邊沿,徹底契入性德,也是施舍的最高境地。
文章轉自大眾號:東臺市泰山護國禪寺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