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與至交,彌陀是真實的知音

  南無阿彌陀佛!今日咱們來聊一聊“朋友與至交”。

一、朋友,最唯美的聯(lián)系

  咱們給假在人間,人與人會有種種交集,在各種聯(lián)系中,我以為朋友是最唯美的一種。

  為什么這么說呢?

  榜首,朋友之間,是平平的。

  朋友,沒有親人之間的職責與責任,也沒有作業(yè)授權(quán)上的雜亂繁瑣,僅僅靜默、漠然地共處。

  朋友之間,像桌子與椅子,平常各自給假,安靜存在,需求的時分,默契合作,發(fā)揮作用;相互碰頭,也紛歧定有事討論,就像一句詩說的相同——相見亦無事,不來常思君。

  朋友的共處,平平,不黏膩,因而很輕松,沒有擔負。太濃的愛情,總有太多捆綁;朋友會相互掛念,但不會相互牽絆。

  第二,朋友之間,是相等的。

  在人間的各種聯(lián)系中,朋友之間是最相等的。

  哪怕身份懸殊,年紀間隔很大,相隔很遠,思想觀點不同,相互之間也是相等的。

  朋友,能淡化種種不同、間隔,因而心才會接近吧。

  咱們有許多心里話,許多冤枉煩惱,紛歧定會跟爸爸媽媽傾吐,而是會去找朋友傾吐。

  第三,朋友之間,是合作的。

  朋友,由于相等,所以能合作,并且靜靜感染。與有德行的人做朋友,一朝一夕,就會被對方的品質(zhì)、氣質(zhì)耳濡目染。

  《涅槃經(jīng)》說“善友榜首親”。

  什么是善友呢?能引導咱們走向擺脫的朋友,才是“善友”。善友的親緣,不是建立在血緣之上,而是建立在法緣之上。

  溈山禪師,是禪宗溈仰宗的初祖,他把自己的修行的成果歸功于朋友,說:

  遠行要假良友,數(shù)數(shù)清于耳目。

  住止有必要擇伴,不時聞于未聞。

  故云:“生我者爸爸媽媽,成我者朋友。”

  親附善者,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不時有潤。

  在崇奉的路上,咱們需求善友相互提拔,上人在《宗風》中也說“接近同門,商討法義”。

  朋友交流學習,親熱天然,不會強行灌注,不知不覺就被感染了。像在霧露中行走,衣服不會被雨淋濕相同,而是輕輕滋潤。

  朋友的相互影響,有時不需求言語,僅僅一場游覽,就可以改動對方。

  大學時,有一次暑假,蓮友安排去弘愿寺參訪,有一位同學以為是去安徽九華山、黃山旅行,也跟著朋友報名了。

  去的時分,還不信佛,對釋教也不了解。在幾天期間,與信佛的朋友呆在一同,體會寺院給假,回到校園,就漸漸信佛念佛了。

  結(jié)業(yè)后,咱們還一同落發(fā)了。

  當然,這是她與阿彌陀佛的緣由,但也是由于接近善友,有善友的引導,才成果了念佛落發(fā)的緣由。


隨機文章:

發(fā)表回復(fù)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