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了解福德與積德行善的不同_福德與積德行善的差異

  關于「福德」與「積德行善」的差異,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人一直在評論,有人覺得這是「有為法」與「無為法」的差異,有人覺得這是「著相修福」與「離相修福」的差異。假如咱們再深化考慮就會發現,「積德行善」與「福德」的差異,其實終究指向的是修行中心方向的問題,而修行中心方向又取決于什么?取決于咱們的「用心處」和「思想高度」。

  佛法與人間法是不一樣的,人間人內行種種善法的時分,他的心里攙雜著種種知見和煩惱,他的心里與貪嗔癡相應,而不是與戒定慧相應,而貪、嗔、癡的實質便是激烈的「我執」,也正是這種我執,偷走了咱們心里的積德行善法財,所以才將咱們所修的滿意積德行善變成了有漏的人天福德,這叫做「著相修福」,它最大的特色便是「施而有求」。

  比方,梁武帝與達摩祖師之間的對話,梁武帝本認為自己做了種種善事,達摩祖師必定會對他贊嘆不已,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其實現已深陷「我執」,不能自拔了,他所行的全部善法也早已脫離了佛法的原意,成為了他的執念。所以達摩祖師說:「了無積德行善」。

  蕅益大師的《金剛經破空論》里說:「財施,若非般若為導,則彼修癡福者,名為第三世怨」。咱們所修的善法,假如沒有般若才智作為引導,那么所種的善因,很可能便是下一世蛻化的種子。由于你所種的善因福德,成果的都是三界內的緣由果報,那只是一個助緣,一個資糧力,與成佛是沒有多大聯系的。盡管梁武帝積聚了各種善業,可是這些卻成了他新的執念,新的桎梏,所以注定沒有積德行善,一個著相的因,結出的必定是有相的果。

  法,沒有錯,錯在咱們認為有法可得,有一個福德相可固執。每一法都是本自清凈的,福德自身便是積德行善法(不貳法門)。差異福德和積德行善的要害點,在「心」,而不在「法」。二乘之人,聲聞緣覺,固執諸相,認為有法可得。但菩薩于諸善法,都無染著。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境空寂,天然清凈。

  但咱們的思想形式有時很古怪,比方讓他放下「有」,他又固執「空」,他又認為有一個「空相」可得,所以又落入了「空相」見,當咱們固執這個「空相」可得的時分,那么此刻的「空相」又變成了「有相」。再比方,咱們傳聞「法施舍」很殊勝,「法施舍」積德行善大于「財施舍」,所以便就從一個極點又走向了另一個極點,又去固執「法施舍」的相,由于咱們認為有一個「法施舍積德行善」的相可得,而「真實的法施舍」是相等不貳的。咱們假如將「法施舍」的才智運用到「財施舍」傍邊,財法不貳,以「理」帶動「事」修,再以「事」來證明「理」,理事圓融,這才是真實的「法施舍」。

  所以福德與積德行善的差異,有為法和無為法,著相和離相的差異,其中心都是修行方向的差異,而修行方向的差異,其本源是用心處和思想的差異,用心的方向和思想高度,決議了修行的方向和人生的方向。

文章轉自大眾號:寶蓮禪寺hk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