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起信論》文言(一)
我以生命皈依那止境十方的,
具有最殊勝意業的正遍知者;
其身業殊勝于色法安閑無礙,
以最勝語業救世的大悲佛陀!
我歸依佛陀的法身實相妙體,
那一望無垠的真如法性大海;
具足無量妙性積德行善之如來藏!
還有那些照實修行的賢圣僧!
為了利益有緣眾生而造此論,
令其去除疑問放棄邪見執著;
并建議大乘佛法的實在決心,
佛陀正覺的種子將不斷撒播。
泛論:“有一個法門,能夠協助眾生建議大乘正信之根。所以,應當講說。”
“本文將從五個方面進行講說,那五個方面呢?榜首、緣由分;第二、立義分;第三、解說分;第四、修行決心分;第五、勸修利益分。”
榜首、緣由分
首先講說榜首緣由分。
問:“因為什么樣的緣由,要造這部論呢?”
回答說:“造這部論的緣由有八種,哪八種呢?榜首、緣由總相。便是為了讓有緣眾生,能夠遠離全部苦,得到終究的安泰。而不是為了尋求人人間的名聞利養,以及恭順的原因。”
“第二、是為了解說如來教法傍邊的底子教義,讓全部眾生都能夠取得正確的了解,而不會發生錯謬的原因。”
“第三、是為了讓那些善根現已老練的眾生,在大乘教法傍邊能夠成果菩薩初住以上位次,得到不退的實在決心的原因。”
“第四、是為了讓那些善根微少的眾生,經過學習發心和各種修行,逐步老練決心的原因。”
“第五、是為了那些惡業眾生而開示便利法門,讓他們經過禮佛悔過等辦法,而消除罪惡業障;然后維護他們的決心,使他們逐步遠離愚癡和我慢,出離邪見之網的原因。”
“第六、是為了開示修習止觀法門,以便對治凡夫和二乘人心中過錯的原因。”
“第七、是為了開示專注念佛求生凈土的便利法門,以便那些怯弱眾生,能夠往生到凈土傍邊見佛聞法,得到決議不退的實在決心的原因。”
“第八、是為了開示大乘教法的殊勝利益,勸導眾生勤勉修行的原因。”
“有以上這些緣由,所以要造這部論。”
問:“上述這些法義,在佛經傍邊都現已具有,何必要從頭講說呢?”
回答說:“佛陀經教傍邊,盡管現已具有這些法義;但因為眾生的根機和修行的力氣,各自不同,承受和悟解法義的緣由也千差萬別。比方,如來在世的時分,眾生的根機猛利,如來作為說法之人,其身口意三業也極為殊勝。所以,世尊滿意的法音,一經講演,各類眾生都能夠相等地得到悟解。這種情況下,就不用造論了。”
“在如來滅度今后,有的眾生,能夠運用自己的力氣廣學多聞,然后得到悟解;”
“也有的眾生,能夠運用自己的力氣,經過少數的聽聞經教,就能夠取得廣闊的悟解;”
“或許有的眾生,才智的根器比較愚鈍,需求借助于具體淵博的論著,才能夠取得悟解;”
“還有一些眾生,因為廣闊的經論,文字內容太多而煩惱,心中期望經過修持少數的文字,而包含大都法義,終究達到悟解。”
“鑒于上述緣由,這一部論,便是為了從整體上,歸納如來廣闊深妙教法傍邊無量無邊法義的原因而作。為了終究一類眾生的原因,應當講說此論。”
第二、立義分
前文講說緣由分結束,持續講說立義分,建立大乘正義。
“所謂大乘,從整體上來說,有兩個方面。那兩個方面呢?榜首是法;第二是法義。”
“這兒所說的法,其實便是全部眾生所共有的心。這個心現已包含了全部人間法和出人間法。依賴于這個心,才能夠閃現大乘的實在意義。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心的真如相,就閃現了大乘之體;這個心的生滅緣由相,能夠閃現大乘本具的體、相、用三大的原因。”
“這兒所說的法義,共有三種。哪三種呢?榜首、體大,便是說全部萬法相等具有真如賦性,在圣不增,在凡不減,無不同的原因。”
“第二、相大,便是說如來藏傍邊,滿意具有無量無邊自性積德行善的原因。”
“第三、用大,這個大乘心法,能夠生起全部人間法和出人間法善因果的原因;它也是全部諸佛在原本因地,所乘坐之妙法的原因;乃至于全部菩薩,都是乘坐這個大乘心法抵達如來終究滿意果地的原因。”
第三、解說分
前文講說立義分結束,持續講說解說分,解說大乘法義。
“解說大乘法義分為三個方面。那三個方面呢?榜首、閃現正義;第二、對治邪執;第三、別離發趣道相。”
榜首、閃現正義
“所謂的閃現正義,在這一個大乘心法傍邊,能夠分為兩種法門。哪兩種呢?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它們別離能夠總括容納全部萬法。其間的意義是什么呢?因為這兩個法門,沒有辦法相別離的原因。”
一、心真如門
“所謂的心真如門,也便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便是說心性歷來不曾發生,也永久不會消亡。全部看似繽紛冗雜的各種事物,僅僅因為心中的夢想想法才閃現出了不同;假使能夠脫離夢想想法的話,就沒有了全部境地的姿態。因而,全部萬法,從底子上來說,遠離言語文字之相;遠離虛偽姓名之相;遠離心念別離之相。其本質終究相等;其賦性沒有一點點生滅變異;其根源沒有辦法被損壞。全部的全部,全都僅僅專心算了,所以叫做真如。”
(問:“為什么全部法遠離言語文字之相,遠離姓名之相呢?)
答:“因為全部言語文字,以及姓名,都沒有任何實在的內容。”
(問:“為什么全部法遠離心念別離之相呢?)
答:“因為全部法僅僅跟著夢想想法而閃現,其賦性是了不行得的。”
(問:“假使言語姓名相和心念別離相都遠離的話,什么是真如相呢?)
答:“這兒所說的真如,沒有任何容顏。”
(問:“已然現已遠離姓名相,為什么還會有真如這個姓名呢?”
答:“這兒所說的真如,乃是言語文字的極致。僅僅借用文字,來除掉關于文字的執著算了,它也沒有什么確認的姓名相。”
(問:“已然遠離了姓名和言語之相,這個真如還能夠遠離嗎?)
答:“這個真如之體沒有什么可遠離的,因為全部法都是真如的原因。”
(問:“是不是全部虛偽言語姓名都遠離了今后,只建立真如這一個法呢?)
答:“真如也沒有什么好建立的。因為全部法都和真如同體,沒有任何不同。要知道,全部萬法,逾越了言語文字,也逾越了心念別離,所以叫做真如。”
問:“假使像您所說,真如逾越了言語文字和心念別離的話。全部修行的眾生們,應當怎樣隨順這樣的法義,然后得以悟入真如呢?”
答:“假使修行的人,能夠知道全部萬法,盡管能夠便利言說;而實際上,卻底子沒有什么能說的人,也沒有什么可說的法。盡管能夠因為全部法而生起想法,實際上,卻底子沒有什么能念的我,也沒有什么可念的法。這就叫做隨順的辦法。像這樣隨順修行,一旦行到心體離念,就叫做悟入真如。”
“別的,這個專心真如傍邊,依照言語文字的別離表述,含有兩個方面的法義。哪兩個方面呢?(一)照實空。因為全部妄念染法照實空的原因,所以能夠閃現出終究實相。(二)照實不空。因為真如自體不生不滅,原本就滿意具有種種無漏擺脫自性積德行善的原因。”
(一)照實空
“所謂的照實空,是說從無始以來,真如專心與全部虛妄污染之法,歷來就不相應的原因。也便是說,真如專心從底子上遠離全部法之間的不同之相,因為底子就沒有虛妄心念的原因。”
“應當知道,這個真如自性,它既不是‘有相’;也不是‘無相’;既不是‘非有相,非無相’;也不是‘亦有相,亦無相’。它遠離有無四句的執著。”
“這個真如自性,與全部法之間,既不是‘一相’;也不是‘異相’;既不是‘非一相,非異相’;也不是‘亦一相,亦異相’。它也遠離一異四句的執著。”
“乃至于總說照實空的法義:便是因為全部眾生有虛妄生滅心的原因,在念念別離傍邊,與真如專心不相應,所以叫做照實空。假使遠離了虛妄生滅心今后,在終究實相傍邊,就沒有什么能夠空的了。”
(二)照實不空
“所謂的照實不空,前文現已顯發出了空而無妄的真如法體;這個真如法體,當體便是真如專心。這個真如專心,它不生不滅,恒常不變;而且,本有的清凈妙法在其間滿意具足,所以叫做照實不空。可是,在這個不空傍邊,也沒有什么有相的實在之法能夠得到;因為心體離念的境地難以想象,只要親自證得,才能與真如專心相應的原因。”
二、心生滅門
“所謂的心生滅門,依賴于如來藏的原因,所以有了生滅心念(比方波瀾依賴于海水而有)。盡管有了生滅心念,并不會損壞不生不滅的心體。這時,所謂的不生不滅心體與生滅心念相和合,既不是一體,也不是異體,姓名叫做阿賴耶識。”
“這個阿賴耶識有兩種意義,能夠容納全部法,也能夠生起全部法。哪兩種意義呢?(一)覺義;(二)不覺義。”
(一)覺義
“所謂的覺義,便是指在想法停息之際,原本離念的心體得以閃現。那個遠離想法生滅相的原本心體,它相等于虛空法界,沒有不周遍的當地。所以,整個法界閃現為沒有任何不同和敵對的一味誠心,這便是如來的相等法身。因為這個相等法身是眾生原本就具有的,所以說全部眾生原本醒悟,稱之為本覺。”
“為什么呢?這個本覺的姓名和意義,是相關于始覺來說的。而這個始覺,所醒悟的便是本覺,本質是相同的。所謂的始覺,相關于心體離念的本覺來說,全部眾生都在無明妄念傍邊,所以有了眾生的不覺;從不覺傍邊修行,一旦心體離念,就叫做始覺。再進一步,把透徹心源的醒悟,叫做終究覺;而沒有透徹心源的醒悟,叫做非終究覺。”
“其間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比方一般凡夫,發覺自己的心在前面起了惡念,能夠中止后邊的惡念,讓它不再持續生起來。這盡管也叫做覺,但其實仍是不覺。”
“關于聲聞、緣覺的二乘修行人,以及初發心住以上的三賢位菩薩來說,他們能夠察覺從別離念到執著念的改變;所以在他們的想法傍邊,沒有了執著取舍的變異之相。因為現已舍離了較粗的別離執著心念的原因,叫做類似覺。”
“關于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薩們來說,他們能夠覺知心念傍邊的別離和敵對;所以,他們的想法現已沒有了感染境地的住著之相。因為現已遠離了別離心,這種較粗心念的原因,叫做隨分覺。”
“關于菩薩地的止境,十地后心的菩薩來說,他們的三昧觀行現已深化到了極點。終究一念觀照,與無念心體相應,就會醒悟到心念的開始生起之相;所以,他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開始的盲動。因為現已遠離了心中最微細心念的原因,他們徹底照見了無念心性;一味誠心現前,常住法界,如如不動;始覺與本覺合二為一,叫做終究覺。”
“因而,在佛經傍邊說過,假使有眾生能夠調查無念之心的話,便是在趨向于佛陀的才智了。”
“別的,當心念生起來的時分,并沒有一個開始的生起之相能夠被知道。之所以說能夠覺知想法開始的生起之相,所指的便是無念境地,無念之心便是終究覺。因而,全部眾生,都不能叫做醒悟。因為他們從無始以來,一向念念相續,歷來也不曾脫離生滅的想法,所以叫做無始無明。”
“假使能夠得入無念境地的話,就會覺知心念傍邊的生、住、異、滅四相。因為無念誠心相等不變異的原因,所以底子就沒有始覺和本覺的差異。因為生、住、異、滅四相,在無念誠心傍邊一起而有;假如脫離無念心體的話,這四相就都沒有了獨立的自體,所以它們原本便是相等的,同是真如專心的原因。”
“別的,在修行的進程傍邊,跟著修行者的心逐步轉染還凈,本覺向內熏習,就會生起兩種積德行善相。這兩種積德行善相都以本覺為體,所以與本覺不會別離。哪兩種積德行善相呢?一是智凈相;二是不思議業相。”
“所謂的智凈相,便是指依賴于真如由內而外的熏修之力,以及教法由外而內的熏修之力;依賴于這兩種力氣修行,一旦見到真如專心,就稱為照實修行。此刻,修行者證入初地。從初地持續修行真如三昧,到了第八地,證量現已十分精深,就會滿意破除阿賴耶識傍邊底子無明的要求。所以,不生不滅心體與生滅心念相和合的阿賴耶識,就會被炸毀;一起,纖細的心念相續生起之相,也會被消除。這時,就會徹底閃現法身,原本的才智覺性純潔現前。”
“其間的道理是什么呢?因為全部心識的生滅相續之相,都是無明。而無明傍邊的這些生滅念,都是依賴于真如專心而生起的,所以,無明心相,歷來也沒有脫離過本覺心性。究其根源來說,無明心相是不行損壞的;就其生滅念來說,無明心相并非不行損壞。這就如同大海里邊的海水相同,海水因為風而有動搖,水波之相與風動之相是無法分隔的。可是,水的賦性并不是動搖,假如風停了,水的動搖就會逐步消除。可是,水的濕潤之性卻不會被損壞。相同的道理,全部眾生的自性清凈心,因為無明風吹的原因,才會有生滅念的動相。清凈心和無明,都沒有形相,它們也無法徹底分隔。可是,清凈心的賦性并不是生滅盲動,假如無明消除了,生滅相續的想法就會消除。可是,原本的才智覺性卻不會被損壞。”
“所謂的不思議業相,因為依賴于前面所說的智凈相,就能夠閃現出全部殊勝奇妙難以想象的境地。也便是所說的諸佛無量積德行善之相,它常住于才智覺性傍邊,沒有止境的時分。隨順著全部眾生根機的不同,而天然發生相應,閃現出種種不思議的感應,使眾生得到各種利益。”
“別的,關于本覺的體相,有四個方面的內容。整體來說,本覺體相與無限容納的虛空相等無二;也如同一面沒有邊沿的純潔的鏡子那樣,能夠遍及閃現全部。”
“哪四個方面的內容呢?榜首、照實空鏡。便是說本覺體性,原本就遠離全部生滅心念,以及生滅心念所閃現的全部境地。僅僅真如專心,沒有任何法能夠閃現。原本湛然寂滅,了無對待,不是任何覺照法義的原因。”
“第二、因熏習鏡。便是說本覺體性照實不空。全部人間的種種境地,都在其間閃現。本覺體性與所現的全部境地,沒有表里和收支的不同。境地不現的時分,并沒有失掉什么;境地閃現的時分,也不會損壞本覺體性。本覺與所現境地,都是常住專心;因為所謂的全部法,便是本覺實在體性的原因。別的,全部生滅染污之法,都不行以污染本覺體性。本覺才智之體如如不動,它滿意具有全部無漏積德行善,能夠向內熏習眾生,作為眾生醒悟之因的原因。”
“第三、法出離鏡。便是說這個照實不空的本覺體性,逐步向內熏習,終究將使修行者,得以出離煩惱障(煩惱礙)和所知障(智礙);而且遠離阿賴耶識傍邊,不生不滅心體與生滅心念的和合之相。所以,就會閃現出本有的純潔和光亮的原因。”
“第四、緣熏習鏡。便是說全部圣者,依賴于前文的法出離鏡的原因,本覺體性天然能夠遍照全部眾生的心;讓他們建議修行,增加善根,乃至于隨念示現種種利益的原因。”
(二)不覺義
(問:“原本覺性已然像前面所說的那樣,遍及虛空,滿意覺照全部。為什么還會有不覺呢?”)
答:“所謂的不覺義,是指全部眾生,沒有能夠照實知道,全部的全部境地純是真如專心的原因,遽然心動,而生起了想法。實際上,想法并沒有獨立的自相,它無法脫離本覺專心。就如同走失的人,因為對方向的錯認,才會走失;假使脫離了方向的錯認,就不會走失了。眾生也是這樣,因為對覺性的認知,所以才會利誘不覺;假使脫離了覺性的認知,就沒有不覺了。”
(問:“怎樣知道不覺原本便是真覺呢?)
答:“因為眾生有不覺的夢想心的原因,因為夢想別離而能夠聞名解義,所以,如來為眾生講說并指示本有的真覺之性。眾生經過修行,假如脫離了不覺的夢想心,一念回光返照,契入原本的真如專心。此刻,不只沒有了不覺,也沒有真覺的獨立自相能夠表述了。”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