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文言-佛經譯文

超然法師:《佛說四十二章經》文言

經序

釋迦牟尼世尊,開端成果醒悟之道的時分,從前進行這樣的思維調查:“只需遠離愿望的捆綁,安住于法界原本的幽靜,才是最了不得的工作。安住在這個原本幽靜的大禪定傍邊,就可以克服各種天魔外道的侵擾,成為滿意的佛陀。”然后,世尊來到鹿野苑傍邊,為五比丘講說了四諦妙法。度化了憍陳如尊者等五人,使他們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

從這今后,世尊的比丘弟子們越來越多,他們常常提出各式各樣的疑問,懇求佛陀給與答復,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等等。當聽到世尊的教訓和要求今后,我們都紛繁心開悟解,所以雙手合掌,恭順地容許,并且都可以依從世尊的教訓。

第一章 落發證果

佛陀這樣說過:“可以告別爸爸媽媽雙親,而落發修行,然后知道了自己的心,回歸了自己的原本面目,悟解了遠離做作的無為法,這樣的人就叫做沙門。可以常常奉行二百五十條比丘戒,身心舉動就會逐步清凈,再調查修行苦、集、滅、道四諦法門,畢竟就可以證得阿羅漢果。

所謂的阿羅漢,以他的積德行善,可以安閑地飛翔改變,壽數久遠抵達許多大劫,一舉一動,都會感動六合鬼神。其次是阿那含,所謂阿那含,當他這一生的壽數完畢今后,他的靈神(神識)就會上升到三界傍邊的第十九重天往上的五凈居天(無煩惱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畢竟天),并且在那里證得阿羅漢果。再其次為斯陀含,所謂斯陀含,他此生逝世今后,將上升天界;天上的壽數完畢今后,將再次回到人世,并在人世證得阿羅漢果。再次為須陀洹,所謂須陀洹,他經過七次人世和天上的存亡來回,就會證得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果今后,就斷盡了全部貪愛,好像人的四肢被砍斷了,無法再恢復相同,阿羅漢永久也不會再生起貪愛了。”

第二章 斷欲絕求

佛陀這樣說過:“作為落發沙門,應當斷掉貪欲,去除愛的習氣。這樣就會逐步知道自己心的源頭,天然靈通艱深的佛理,畢竟將會開悟沒有做作的無為妙法。然后在心里傍邊,沒有什么好得到的;關于外境來說,也沒有什么好貪求的。所以,他的心就連醒悟和修行也不會掛念,所以,底子就不會有業的堆集。他現已遠離了妄念和做作,也不會墮入修行和證果的執著。當他逾越了各種位次不同,而證悟了最崇高的自性的話,那就叫做實在的醒悟之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陀這樣說過:“當一個人剃除了胡須和頭發,成為一個沙門,接受了佛陀的教法今后,他應當散逝人間的全部資產和金錢,經過討飯化緣來滿意底子的日子需求。那便是每天正午吃一餐飯,晚上在大樹下面歇息一夜,其它的就不要再安排了。讓人變得愚癡并且利誘的,便是愛和貪欲啊!”

第四章 善惡并明

佛陀這樣說過:“眾生的善行體現在十個方面,惡行也體現在十個方面。哪十個方面呢?所謂的身三、口四和意三。身三便是指殺戮生命、盜竊資產和放縱淫欲;口四便是指鼓唇搖舌、臟話謾罵、說假話和甜言蜜語;意三便是指妒忌、忿恨和愚癡。這十個方面的體現,不符合圣人的脫節之道,所以叫做十種惡行。假使不做這十種惡行,就叫做十種善行了。”

第五章 轉重令輕

佛陀這樣說過:“假使有的人犯下了許多過錯,卻不知道自己悔改,不知道從速改邪歸正。比及罪報蒞臨自身的時分,那就好像一條流水回到了汪洋大海,總算變得莫測高深,并且寬廣無邊了。假使有的人,盡管也有許多過錯,卻可以自己知道到,知道自己曩昔的不是,并且開端改惡行善,所以,他的罪業就逐步消除了。就好像患病的人,發出了一身大汗,那么,他的病就會逐步康復了。”

第六章 忍惡無嗔

佛陀這樣說過:“當那些偽君子,傳聞你常常行善,成心來搗亂的話。你應當管住自己的身體,停息自己的心緒,沒有必要忿恨和叱罵他們。那些來行惡的人,就把惡行給他們自己帶回去了。”

第七章 惡還自身

佛陀這樣說過:“從前有人,傳聞我據守醒悟之道,奉行大慈大悲;所以,特意前來謾罵佛陀。其時,佛陀僅僅緘默沉靜,沒有回應。

當他罵完了今后,佛陀問他:“假如你去給他人送禮,對方不接受,禮品是不是應當歸于你自己呢?”

答復說:“歸于。”

佛陀說道:“今日你來罵我,我不接受;你自己將會把這個罵帶回去,它所導致的災害也一起歸于你自己了。就像回音應和于聲響,影子伴跟著身體相同,畢竟無法脫節。所以,千萬不要作惡事啊!”

第八章 塵唾自污

佛陀這樣說過:“假使有偽君子來虐待現已入道的賢士,那就像仰起頭來,向天上吐唾沫相同,唾沫是不可能吐到天上的,畢竟仍是會落到自己身上。也好像頂著風,向他人扔塵土相同,塵土是不可能扔到他人身上的,畢竟仍是會落回自己身上。賢士畢竟不會被誹謗,但是,虐待他人的業報災害必將消滅他自己。”

第九章 返本會道

佛陀這樣說過:“博古通今,喜愛修道,這樣的人,悟道將會變得十分困難;據守志趣,依教奉行,這樣的人,他的道行十分廣闊。”(注:博古通今,喜愛修道代表的是用貪心修道,所以悟道會變的十分困難。實在的修行是要斷貪、嗔、癡、而有些人是把貪、嗔、癡換個目標,不是斷掉,這是錯的。只需依教奉行的人,才干快速入道。)

第十章 喜施獲福

佛陀這樣說過:“看到他人在施舍修行,以歡欣心贊賞鼓舞,得到的福報十分廣闊。有一位沙門問道:“這個福報有盡頭嗎?”

佛陀答復:“這就比如一個燃燒著的火炬,成百上千的人,都拿他們的火炬來分引火種;各自回去燒火煮飯,照亮漆黑,這個火炬卻固不自封。你所問的福報也是這樣的,不會盡頭。”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佛陀這樣說過:“用飯食供養一百個偽君子,不如供養一個善人;供養一千個善人,不如供養一個持守五戒的人;供養一萬個持守五戒的人,不如供養一位初果須陀洹;供養一百萬初果須陀洹,不如供養一位二果斯陀含;供養一千萬二果斯陀含,不如供養一位三果阿那含;供養一億三果阿那含,不如供養一位四果阿羅漢;供養十億四果阿羅漢,不如供養一位辟支佛;供養百億辟支佛,不如供養一位三世諸佛;供養千億三世諸佛,不如供養自己那位念而無念、住而無住、修而無修、證而無證的當下法身。”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

佛陀這樣說過:“人有二十種難以做到的工作,分別是:自己赤貧,卻能施舍,這很困難;身世于富豪權貴的家庭,卻能修學脫節道,這很困難;面臨逝世,可以安然拋棄生命,這很困難;可以有緣看到佛經,這很困難;可以出生在佛陀的年代,或許有佛法的年代,這很困難;可以剛強地忍耐住美色和愿望的引誘,這很困難;見到自己喜愛的好東西,可以不貪求,這很困難;被他人凌辱了今后,可以不發生忿恨之心,這很困難;自己有權勢的時分,可以不高高在上,這很困難;在為人處事傍邊,可以不必心計,這很困難;可以廣學多聞,深化研習法義,這很困難;可以滅除自以為是的我慢之心,這很困難;可以不小看初學者,這很困難;可以處處用相等心對待全部,這很困難;可以不談論他人的好壞對錯,這很困難;可以有緣遇到實在的善常識,這很困難;可以在開悟見性今后,踏踏實實地修學脫節道,這很困難;可以跟著教化緣由的老練,而救度眾生,這很困難;可以面臨著全部境地,心中卻如如不動,這很困難;可以善巧地了解,并且運用種種便利法門,這很困難。”

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

有一位沙門從前問佛:“經過什么樣的緣由,才可以得到宿命通,并且知曉畢竟之道呢?”

佛陀答復:“以純潔心據守自己的脫節志趣,就天然會知曉畢竟之道。就好像擦洗一塊舊鏡子相同,當把塵垢去潔凈了,光亮就閃現了;假如可以斷除愿望的塵垢,并且沒有貪求之心的話,就將得到宿命通。”

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

有一位沙門從前問佛:“什么樣叫做善,什么樣叫做大善呢?”

佛陀答復:“修行菩提道,據守誠心的人,叫做善;他的志趣與菩提道徹底交融的人,叫做大善。”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有一位沙門從前問佛:“什么樣叫做有力氣,什么樣叫做最光亮呢?”

佛陀答復:“可以忍辱,就叫做有力氣。由于不懷厭惡的原因,所以安穩而有力。忍辱的人不會有惡行,所以必定會被我們所尊重。假如心中的全部塵垢都滅盡了,清凈而無瑕穢,那就叫做最光亮。這樣的話,從六合沒有構成從前,直到今日,十方國際的全部全部,沒有見不到的,沒有不知道的,沒有聽不到的。現已成果了實在的全部智,這才叫做光亮啊!”

第十六章 舍愛得道

佛陀這樣說過:“人們的心中懷有愛和貪欲,所以不可以見道啊!這就比如澄靜的水面,用手把它攪渾濁,我們都來觀看,沒有誰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影子。人們由于愛和愿望交錯在一起,心中就會混濁凌亂,所以就不能見到覺性(見道)了。你們我們作為沙門,應當拋棄愛和愿望。當愛和愿望的塵垢除盡了今后,天然就可以見道了。”

第十七章 明來暗謝

佛陀這樣說過:“所謂的見道啊,就比如拿著火把進入了暗室傍邊,里邊的漆黑就消失了,只剩下了一片光亮。學佛修道的人,當見到了真性今后,無明就消失了,只剩下了一片才智的光亮。”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陀這樣說過:“我的這個教法啊,它是念無念之念,行無行之行,言無言之言,修無修之修。理解的人啊,就在眼前;利誘的人啊,遠在天邊。全部言語無法形容,全部事物不能捆綁;真假只在毫厘之際,勝敗只在片刻之間。”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觀

佛陀這樣說過:“調查六合國際,知道它不持久;調查國際萬物,知道也不持久;調查自己當下的靈明覺性,知道它便是實在的無上菩提。可以這樣知道和知道,就會敏捷得道了。”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佛陀這樣說過:“應當調查自己的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各自都有它們的姓名,而沒有一個叫做我。已然哪里都沒有我,闡明我和身體都是如幻不實的啊!”

第二十一章 聲名喪本

佛陀這樣說過:“人們為了滿意自己的情欲,而尋求名聲;往往到了聲名遠揚的時分,就快要逝世了。只知道貪心人間的名聲位置,而不知道學佛修道,畢竟將是白辛苦一場。就比如燒香的時分,盡管人們聞到了香氣,可那現已是香的灰燼了。業力就好像焚毀香的火相同,總是跟隨在人們死后。”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

佛陀這樣說過:“金錢美色關于人們來說,人們往往舍不得。就比如在刀刃上面有一點點蜂蜜,底子就不能頂一頓飯的享用;小孩子用舌頭去添,就會有割壞舌頭的風險。”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獄

佛陀這樣說過:“人們被妻子兒女和房子家產所捆綁,乃至超越了監獄;監獄還有釋放出來的時分,妻子兒女卻不會有一點放你出來的想法。為了那一點點情欲和愛戀,不怕整日地奔走勞累。盡管明知道苦海無邊,卻毫不勉強地,沉溺于其間,所以叫做凡夫。假使可以跳出這道門,必將是一個逾越凡塵的阿羅漢。”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佛陀這樣說過:“在全部的愛和愿望傍邊,沒有能超越男女色欲的。色欲的力氣之大,規模之廣,其它愿望無法混為一談。幸虧只需一個如此強壯的愿望,假使有兩個的話,普天之下,就沒有可以修道的人了。”

第二十五章 欲火燒身

佛陀這樣說過:“沉溺于愛和愿望的人,就好像手舉者火炬,頂著風行走,必定會有燒手的風險。”

第二十六章 天魔嬈佛

有一次,大安閑天神,把天宮里的玉女獻給佛陀,想要損壞佛陀的正念。佛陀說道:“這個皮郛里邊裝滿了各種污穢的東西,你拿來干什么呢?你們去吧,我用不著。”

所以,大安閑天神愈加恭順佛陀,因而虛心腸請問佛法密意。佛陀為他說明今后,他就證得了初果須陀洹。”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

佛陀這樣說過:“修道的人啊,就好像一塊木頭,飄在水流傍邊,順水而行。假如不碰到兩個岸邊,也不被人取走;不被鬼神所遮擋,也不被洄流所困住;并且不腐朽的話,我敢確保這塊木頭,必定會進入大海。修學脫節道的人,假如可以不被情欲所利誘,也不被各種邪見所影響;勤勉精進,而又沒有故意做作的話;我確保這個人,必將會得道的。”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

佛陀這樣說過:“千萬不要信任你的認識,你的認識虛妄不可信;千萬不要與美色相觸摸,觸摸美色就會帶來禍殃。證得阿羅漢今后,才可以信任你的認識。”

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

佛陀這樣說過:“千萬不要去看美麗的女色,也盡量不要和她說話。假使需求和她說話,應當規矩心念來調查:‘我作為一個落發沙門,處在這個渾濁的國際上,應當像蓮花相同,出淤泥而不染。’把晚年婦女,觀想成自己的母親;把年歲稍大一些的,觀想成自己的姐姐;把稍小一些的,觀想成自己的妹妹;把年幼的,觀想成自己的女兒。所以應當發生協助她們脫節的心,息滅淫欲的惡念。”

第三十章 欲火遠離

佛陀這樣說過:“作為修道的人啊,就好像身上蓋著干草,看到了火,要從速逃避相同;修道人面臨著愿望,必定要從速遠離它。”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陀這樣說過:“從前有人,由于無法管住自己的淫欲行為,想要堵截陰莖。所以,佛對他說:‘與其堵截陰莖,不如堵截淫欲之心。心就好像官府的功曹使(輔佐郡守或縣令的首要官吏)相同,他們要是下了禁令,我們都會跟著停下來。假如你的愿望邪心不中止,堵截陰莖又有什么用呢?’

佛陀為他說了一首偈子:

愿望來自于你的認識,認識經過思維而發生;

思維和認識安靜今后,沒有美色和淫欲可行。

佛陀說道,這首偈子是曩昔的迦葉佛說的。”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滅

佛陀這樣說過:“人們由于貪愛和愿望,而發生了憂慮;又由于憂慮,開展成為恐懼。假使可以放下全部貪愛的話,還有什么憂慮和恐懼可言呢?”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佛陀這樣說過:“作為修道的人啊,就比如一個人和上萬人在戰役。有的人披盔戴甲,剛要出門,就害怕了;有的人走到半路上,又退回來了;有的人盡管勇敢,卻搏斗而死;也有的人,畢竟勝利歸來。作為沙門,學修醒悟之道,應當堅持自己的道心;精進勇猛,不畏懼前面的任何境地;畢竟就可以打敗各種魔的打亂,而成果脫節圣果。”

第三十四章 處中得道

有一位沙門,在夜里朗讀迦葉佛遺教經,他的聲響哀痛而短暫,心里想拋棄修行。

佛陀知道了,就問他:“你曩昔在家里,喜愛做些什么呢?”

答復:“喜愛彈琴。”

佛陀問道:“琴弦松了,會怎么樣呢?”

答復:“沒有聲響了。”

“琴弦太緊了,會怎么樣呢?”

答復:“聲響就會短暫或許隔絕。”

“琴弦松緊適度,會怎么樣呢?”

答復:“各種音符都可以彈出來了。”

佛陀說道:“作為沙門,學修醒悟之道,也是這樣的。心要是調整得松緊適宜的話,就可以得道了。修道假如太急太猛,身體就會疲倦;身體疲倦今后,心里邊就會發生煩惱;心里生了煩惱,修行就退失了;修行一退,罪業就會蒞臨了。只需可以確保身心清凈安泰,醒悟之道就不會退失了。”

第三十五章 垢凈明存

佛陀這樣說過:“就好像鐵匠打造鐵器相同,去掉雜質今后就成功了,鐵器的質量將會十分精巧。學道修行的人,去掉了心中的各種塵垢和情染今后,身心行為就天然清凈了。”

第三十六章 展轉取勝

佛陀這樣說過:“一個人可以脫離三惡道,投生為人,十分困難;做人今后,可以去除女性之身,轉為男身,十分困難;成為男人今后,可以得到完好健全的身體,十分困難;身體盡管健全,可以日子在有佛法的國度,十分困難;盡管日子在有佛法的國度,可以遇到佛法撒播的年代,十分困難;盡管遇到了佛法撒播的年代,可以有時機聽聞佛法,十分困難;盡管聽到了佛法,可以發生決心,十分困難;盡管發生了決心,可以建議自度度人的菩提心,十分困難;盡管建議了菩提心,可以抵達修而無修、證而無證的境地,十分困難。”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陀這樣說過:“作為佛弟子,盡管離佛有幾千里遠,只需常常憶想佛陀所擬定的戒律,他就必將會得道證果。盡管在我的身邊,常常可以見到我,假如不恪守佛戒,畢竟無法得道。”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滅

佛陀從前問一個沙門:“人的生命在多長之間呢?”

答復說:“在幾天之間。”

佛陀說:“你還不知道。”

再問一個沙門:“人的生命在多長之間呢?”

答復說:“在一頓飯的時間。”

佛陀說:“你也不知道。”

再問一個沙門:“人的生命在多長之間呢?”

答復說;“在呼吸之間。”

佛陀說:“太好了,你的確知道啊!”

第三十九章 教訓無差

佛陀這樣說過:“學習佛法的人,關于佛陀所說的全部經教,都應當信任并遵照。這就好像吃蜂蜜相同,中心和邊上都是相同的甜;我所說的經教,也是這樣的。”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佛陀這樣說過:“作為一個沙門,在行道的進程傍邊,不要像拉磨的牛相同,表面上身體在行道,心中的道卻不可。假使學會了用心來行道的話,哪里還需求什么行道呢?”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佛陀這樣說過:“作為修行的人啊,就好像一頭牛,馱著很重的東西,行走在很深的淤泥傍邊;盡管極端疲憊,卻不敢瞻前顧后,直到走出了淤泥,才可以歇息。作為沙門,應當經過調查,知道情愛和愿望,比淤泥愈加可怕;所以,用正派的心,專心于修道。這樣,就可以革除存亡輪回之苦了。”

第四十二章 達世知幻

佛陀這樣說過:

“我看待王侯貴族的官位,好像可以穿過縫隙的細小塵土;看待黃金美玉等珠寶,好像被人丟掉的瓦塊和碎石;看待上好細絹做成的衣服,好像襤褸的粗布;看待三千大千國際,好像一個小小的訶子;看待阿耨達湖的圣水,好像卑微的擦腳油;看待全部便利法門,好像一堆變幻的瑰寶;看待無上乘的畢竟妙法,好像夢里邊的華貴金衣;看待諸佛的醒悟之道,好像瘡眼患者眼前的空花;看待禪定,好像那根不存在的須彌山的柱子;看待不生不滅的涅槃,好像白日晚上都醒著;看待正和倒,好像六條龍在空中飄動回旋扭轉;看待相等,好像一片實在的大地;看待佛法的昌盛與教化,好像一棵樹,要閱歷春、夏、秋、冬四個時節。”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