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正月十五夜古詩)

古詩正月十五夜是什么?

古詩《正月十五夜》是唐代詩人蘇滋味創造的一首詩篇,原文如下: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城開不夜夜,玉漏莫相催。

譯文:

明燈參差,園林深處映射出絢爛的光輝,有如鮮艷的花朵一般;因為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翻開了。人潮洶涌,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旮旯,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

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花枝招展,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撤銷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只要一次的元宵之夜倉促曩昔。

《正月十五夜》賞析

《正月十五夜》的前二句運用幻想之筆,極寫節日燈花。“火樹銀花”、“銀橋”都寫燈光,“合”字逼真地把絢爛燈光連在一起。“橋”本指護城河上的橋,但因節日里被很多明燈裝點,燈影照射,護城河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稱星橋。“開”字是寫因節日城門大開。

這二句寫出了元宵之夜的長安城里花燈大放,大道兩旁,園林深處映射出絢爛的光輝的現象。夜景十分奇秀,并且處處任人通行,城門開了鐵鎖,京師夜不戒嚴,可以幻想京郊村民蜂擁入城的情形。前兩句詩既寫出節日的壯采,又天然引出下面四句對節日風景的具體描繪。

“暗塵”句,既寫車馬人之多,又用擬人方法寫月光流通,月隨人行前來欣賞燈景,為詩篇增添了迷離的神韻。“游妓”句寫在燈影月光映照下,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歌妓們一邊走,一邊唱著《梅花落》,繪聲繪色地寫出了歌女姿色的嫵媚,服飾的美麗,表現出元宵節富貴歡喜的現象。

詩的最終兩句寫人們“歡娛苦夜短”的心境,人們期望元宵之夜不要倉促曩昔,更反襯出正月十五夜的美麗誘人。詩篇用這種心思描繪完畢全篇,到達言盡即意不盡的效果。

《正月十五夜》注音及翻譯是什么?

《正月十五夜》注音及翻譯是:

正月十五夜

作者:蘇滋味

原文:

火(huǒ)樹(shù)銀(yín)花(huā)合(hé)。

星(xīng)橋(qiáo)鐵(tiě)鎖(suǒ)開(kāi)。

暗(àn)塵(chén)隨(suí)馬(mǎ)去(qù)。

明(míng)月(yuè)逐(zhú)人(rén)來(lái)。

游(yóu)伎(jì)皆(jiē)秾(nóng)李(lǐ)。

行(háng)歌(gē)盡(jìn)落(luò)梅(méi)。

金(jīn)吾(wú)不(bú)禁(jìn)夜(yè)。

玉(yù)漏(lòu)莫(mò)相(xiàng)催(cuī)。

譯文:

正月十五之夜,處處燈光絢爛。城門翻開鐵鎖,紅光輝映石橋。馬蹄踏過處,塵土飛揚。歌女花枝招展。邊走邊唱《梅花落》。禁衛軍特許通宵歡慶,計時器沒關系催天亮。

《正月十五夜》的詩篇賞析:

《正月十五夜》是詩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詩篇競賽中的奪冠之作,也是深受后人推重的佳作。詩中描繪了洛陽市民元宵之夜的歡喜現象。首聯寫燈光輝煌,成語“火樹銀花”即由此而來。

頷聯寫人流如潮,明暗相間,犬牙交錯;頸聯寫夜游之樂,杰出歌伎艷若門生;尾聯寫人們對良辰美景的無限眷戀。全詩顏色鮮艷,用詞精確,反映了詩人特殊的藝術才干。

正月十五夜原文及翻譯

01

《正月十五夜》唐 蘇滋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城開不夜夜,玉漏莫相催。

【譯文】

明燈參差,園林深處映射出絢爛的光輝,有如鮮艷的花朵一般;因為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翻開了。

人潮洶涌,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旮旯,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

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花枝招展,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撤銷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只要一次的元宵之夜倉促曩昔。

02

【注釋】

火樹銀花:比方絢爛艷麗的燈光和煙火,特指上元節的燈景。

星橋:星津橋,天津三橋之一,“洛水貫都,以像星漢”此處或以星津橋指代天津三橋。”東都洛陽,洛水從西面流經上陽宮南,流到皇城端門外,分為三道,上各架橋,南為星津橋,中為天津橋,北為黃道橋 。開元年間,改修天津橋,星津橋毀,二橋合而為一。

鐵鎖開:比方京城弛禁。唐朝國都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這天撤銷宵禁,銜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區與洛北禁苑的天津橋、星津橋、黃道橋上的鐵鎖翻開,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塵:私自飛揚的塵土。

逐人來:跟隨人流而來。

游伎:歌女、舞女。一作“游騎(jì)”

秾李:此處指觀燈歌伎打扮得艷若門生。《詩經·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華如門生。”

落梅:曲調名。

金吾:原指儀仗隊或兵器,此處指金吾衛,掌管京城警戒,禁人夜行的官名,漢代置。《唐兩京新記》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燈,光若晝日。”

不由夜:指撤銷宵禁。唐時,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嚴,對私自夜行者處以重罰。一年只要三天破例,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計時器皿,即滴漏。

03

創造布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公元705年(武則天神龍元年正月),描繪的是武則天時期神都元夜的現象。也有學者以為,此詩作于武則天長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04

作者簡介:

蘇滋味(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趙州欒城(今河北石家莊市欒城縣)人,罕見才調,20歲舉進士 ,累遷咸陽尉。武則天時居相位數年,茍合取容,處事依違兩可,時稱“蘇模棱”。因阿諛張易之,中宗時貶郿州刺史,死于任所。與杜審言、崔融、李嶠并稱為文章四友,與李嶠并稱蘇李。對唐代律詩開展有推進效果,詩多應制之作,浮艷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詠長安元宵夜花燈盛況,為傳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詩》錄其詩16首。蘇滋味身后葬今欒城蘇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蘇”為其后嗣。

正月十五夜注音及翻譯是什么?

【作者】蘇滋味?【朝代】唐《正月十五夜》注音:

huǒ shù yín huā hé , xīng qiáo tiě suǒ kāi 。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àn chén suí mǎ qù , míng yuè zhú rén lái 。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yóu jì jiē nóng lǐ , xíng gē jìn luò méi 。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jīn wú bù jīn yè , yù lòu mò xiāng cuī 。

吾不由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翻譯:

明燈參差,園林深處映射出絢爛的光輝,有如鮮艷的花朵一般;因為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翻開了。

人潮洶涌,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旮旯,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花枝招展,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撤銷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只要一次的元宵之夜倉促曩昔。

內容品鑒:

《正月十五夜》是唐朝蘇滋味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寫的一首詠神都洛陽城元宵夜“端門燈光”盛況的古詩。洛陽城皇城城門端門的布燈風俗可以追溯到隋煬帝時期,至唐代已盛極一時。詩中描繪了洛陽市民元宵之夜的歡喜現象。

該詩描繪的是神龍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觀燈的現象。統觀全詩詞采華艷,艷麗多姿;而腔調調和,韻致流溢,有如一幀古代節日的風情畫,讓人百看不厭。

以上文字內容便是小編收拾的關于正月十五夜和正月十五夜古詩的具體介紹,期望可以協助到您;假如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住保藏重視。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